急诊观察室危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2012-01-24赵春英
赵春英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现代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由此带来护理学上一系列大变革。以往的单纯进行躯体的护理已不能适应现代医疗的需要,更需强调对患者的心理护理的重要性。既往人们认为人体无病就是健康,而现在人们认为只有心理健康和机体无病才能称之为健康。现代人非常重视心理卫生、社会因素对人体健康与疾病的影响。对于急诊观察室重症患者更要给予及时心理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急诊观察室收治的清醒患者126例,其中男74例,女52例;年龄35~80岁。疾病类型:药物中毒41例,胸部损伤30例.严重肺部感染23例,严重心血管疾病21例,脑血管意外9例,气道异物阻塞1例,其他原因1例。
1.2 方法
1.2.1 心理分析
患者常常由于病情严重、身体不适、经济负担过重及抢救危重患者时,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各种监护仪、呼吸机显示器上闪亮的指示灯以及噪音,会使患者感到烦躁不安、焦虑。由于患者对自身疾病的治疗过程及预后不是很了解,患者通过医护人员的表情和床头交接班了解对自身疾病的信息,他们渴望对所患疾病有更多的了解。还有一部分危重症患者,由于对突发的病情缺乏心理准备,对疾病认识不足,认为自己病情严重会危及生命,从而产生十分明显的恐惧感和威胁感。特别是同室患者的死亡,会使患者产生恐惧心理。此时患者表现为脉搏加快、血压升高、面色潮红或过度兴奋。这些心理往往会降低患者的安全感,导致身心疾病。入住急诊观察室的患者均为病情危重,需要有数量繁多的监护仪器、治疗设备、陌生的医护人员,这会给患者造成心理压力。再加上急诊观察室患者缺少外界信息,病室气氛严肃,医护人员忙于各种救护处置,无暇与患者充分交流,使患者得不到及时的信息,患者会因此而产生孤独、恐惧、忧郁、厌世等消极情绪反应。由于陌生的环境,噪音的刺激和为观察病情的需要,病房内日夜不息的照明设备,以及疾病造成的身体不适,使患者入睡困难或睡眠障碍,引起患者头晕头痛,血压升高,严重者使病情加重。而临床实验证明,睡眠被剥夺2~5d后,患者多数会出现焦虑、多疑、定向力障碍、错觉谵妄等精神症状。再者因急诊观察室环境的特殊性,患者易产生分离性焦虑。
1.2.2 心理护理
1.2.2.1 向患者介绍急诊观察室环境
监护仪等的使用目的及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响声,稳定其情绪。昏迷患者待清醒后,要及时告诉其现在的时间,地点,家人情况及病情好转的信息,满足其心理需要。要向患者解释不能留陪人的原因。加强与患者沟通交流,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做好健康宣教。患者入住急诊观察室后,护理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况。告知入住急诊观察室的原因。采用适当的方式与患者沟通交流。我们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社会地位,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交流方式。有的患者在其家庭及社会生活中,是受人尊重的角色,也有的是是指挥别人,教育别人的教师患者领导,进入急诊观察室后变成了听从医护人员指挥的被动角色,有时难以适应。需要护士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要注意根据患者的性别,年龄采取不同的方式。对女性患者多采取保护性的医疗措施,给予更多的关怀与照顾。年轻人,中年人与老年人的心理情况不尽相同,年轻人对预后期望较高,容易产生焦虑。中年人心理负担重,担心家庭,工作,精神压力大。老年人对死亡的恐惧更明显。护士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患者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
对于恐惧的患者,可以多向其讲述以往成功的病例,配合抢救过程的有条不紊,使患者产生安全感。对于焦虑的患者,积极热情的与其沟通,了解其心理状况,耐心的回答患者的疑问.消除疑虑。对忧郁孤独的患者,可以多与其交谈,诱导鼓励患者,使其能与同病室其他患者交流互动。对不能讲话的患者,可以用书写的方式与其沟通。
1.2.2.2 减轻患者的感觉负荷
使用各种仪器时操作动作要轻并适当调小各种监护仪器的音量;仪器放置尽量避免靠近患者头部等。营造良好的急诊观察室环境给患者营造一个安静、安全、整洁、舒适的休息环境。睡前将灯光调暗趋于柔和避免光线直接对着患者的眼睛;根据病情调整最佳舒适卧位,必要时给予镇静剂,以缓和患者的紧张情绪。当患者呕吐物或排泄物污染床单、衣物时,及时给予更换,保持床单整洁。病床之间使用淡蓝色的隔帘,给患者提供相应的私人空间,保护患者的隐私。在抢救其他危重患者时尽量用窗帘遮挡,减少对患者产生消极的影响。保证患者良好的睡眠 良好的睡眠不仅可以保证患者体力的恢复,还可以使患者的情绪得到放松,对患者的康复尤为重要。夜间护士应集中进行护理操作,尽量降低机械声、报警声和工作人员说话声,以保证患者安静和足够的睡眠。每个都有自己心理上的“个人空间”,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有自己的情绪体验,应根据患者的生活习惯摆物品。尽量做到方便患者,关心患者的感受,满足患者的合理需要[1]。以患者为中心,把患者的感受放在首位。特别是医务人员进行护理、治疗过程中动作轻柔,语言得当,不在床旁讨论对其需要避讳的病情,多给予安慰性语言,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在不断创造良好的病房环境的前提下,还要维护患者的“个人空间”。
1.2.2.3 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最快的速度加以处理,通过对患者的触摸等肢体语言及语言的沟通技巧,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感和在急诊观察室的安全感,这样可以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焦虑和恐惧心理。由于有的患者做了气管切开或气管插管,他们无法用语言交流,患者只能通过表情、手语和写字来告之躯体的痛苦,这就需要我们护理人员要有足够的耐心及高度的责任心,通过肢体语言,书写等方式与患者有效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和需求,最大限度的给予满足。对于使用约束具的患者,应该向家属和患者充分解释使用的必要性和注意事项,使得他们能更好的理解和配合。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能力,对疾病相关知识的缺乏容易让患者产生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在对患者进行监护和治疗的同时,要向患者讲解相关的医学知识,让患者加深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知晓最新的医学水平的发展,帮助患者客观的看待自身的病情,来帮助患者自然解压。要把患者的家属和患者作为一个整体来护理,指导患者家属的探视情绪,帮助家属稳定情绪,不要把紧张恐惧的心理带给患者,多给予鼓励。避免在患者面前谈论费用问题,以免造成患者的心理负担。通过我们护理过程当中的交往以言语、表情、态度和行为巧妙地向患者暗示病情正在稳定好转,身体正在逐步康复,进而改变患者的感受和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 果
通过对126例患者有效的心理护理,患者情绪稳定,都能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了急诊观察室机体的早日康复。
3 讨 论
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了解到,不少患者住进急诊观察室后,由于无法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往往容易产生恐惧、焦虑甚至思维紊乱等一系列精神障碍现象,急诊观察室患者的这种不良情绪会对康复期心理护理构成直接影响,因此,心理护理在急诊观察室护理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它是护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对疾病的转归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陈玲梅,汪志青.对ICU内患者不良心理反应的护理干预[J].海军医学杂志,2004,25(2):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