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关系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进展

2012-01-24

中国医药指南 2012年15期
关键词:心理因素高血压病A型

李 冉

(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 长沙 410000)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论心血管疾病还是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在普通人群中的发病率都有极大的增加。2004年在欧洲心脏病学会(ESC) 的年会上,心理因素“过分紧张”首次被确认为急性心肌梗死的九大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现在普遍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如负性情绪、慢性应激等可促进血压升高,长期的焦虑、抑郁还可显著增加心血管病患者心血管事件率[1]。因此有必要探讨精神心理因素与血压的关系。

1 精神心理因素与血压的关系

1.1 负性情绪对血压的影响

精神心理因素中一个重要方面是负性情绪对血压的影响。研究表明负性情绪如焦虑、抑郁等可促使血压升高。Patten等[2]在对12270名无高血压病的正常志愿者随访10年后,将样本按有无重症抑郁分为两组,矫正年龄差后,发现患有重症抑郁者新发原发高血压的危险度较无重症抑郁组明显增加,并且认为抑郁可增加新发原发高血压病的危险。Fan等[3]的研究认为心理因素不但与血压水平正相关还与高血脂关系密切,此外该文章还发现患有焦虑、抑郁的高血压患者控制自身血压的倾向小,而此可能是焦虑、抑郁与血压正相关的原因之一。在负性情绪与血压关系方面近年来还有一些研究提出不同的观点。Hildrum等[4]对60799名年龄在20~89岁的志愿者进行调查认为普通人群中低血压与焦虑、抑郁相关且这种相关与性别、年龄无关。而Lenoir[5]在其文章中总结认为研究对象为老年人的实验得到的结论往往是抑郁与血压呈负相关,而在年轻人中的调查更倾向于抑郁与血压升高有关。对于负性情绪降低血压的原因一部分研究认为可能与神经肽Y一直交感神经活动同时可介导血管收缩的作用有关[6]。

1.2 慢性应激对血压的影响

研究表明长期处于慢性应激状态如高工作压力、噪声刺激等可显著促进血压的升高。如飞行员、驾驶员、医师、会计师等职业因注意力长期处于高度集中和过度紧张更容易发生高血压[7]。Karasek[8]于1981年提出了“工作压力与控制模型”。该模型指出∶当工作内容对个体的要求超出了个体的控制能力时,个体就会缺少主动权和成就感,也就产生了生物学意义上的负性压力,即高要求、低控制下的工作压力,长期在暴露于高压力工作环境下会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病的危险性。Ohlin等[9]的一项研究再一次支持了这种论断;他选的研究还发现男性高压力工作组比低要求高控制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均有显著上升,高压力比低控制更能引起血压的升高,而在女性血压变化不明显。由此认为男性、高压力的工作环境下更易引发原发性高血压病。

1.3 行为因素对血压的影响

研究认为精神心理因素可能通过行为因素介导血压升高,其中研究较多的是A型行为对血压的影响。A型行为这一概念由美国学者Friedman第一次提出,其特征概括为易恼怒、激动、发怒和急躁。国内外很多研究均表明A型行为与原发性高血压相关。Yan等[10]的研究发现年轻时的具有A型行为特征(如急躁、恼怒)的人15年后高血压发病率显著增加,且A型行为特征越明显发病率增幅越大。王俭[11]的研究发现具有A型行为的高血压患者遵医依从性低,这类患者的血压达标率因此较非A型行为高血压组低。作者认为行为因素可能是介导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与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桥梁,因此对于心血管疾病的心理干预重点应在于改变患者行为方式。

2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心理干预模式

精神心理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病紧密相关。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及时对存在精神心理问题的高血压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临床上非药物干预措施主要包括认知行为治疗、生物反馈疗法、心理咨询、松弛疗法、运动疗法等。心理行为治疗即认知行为治疗,通过各种方式矫正患者的认知偏差,帮助患者改变不合理的日常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消除各种不良心理障碍。Kniazeva等[12]在其研究中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对一组高血压患者进行干预,结果显示患者血压较未干预组明显下降。生物反馈治疗是一种以松弛为中心的心理行为治疗技术,通过训练逐步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矫正偏离正常范围的内脏器官活动,恢复内环境的稳态,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13]。张美兰等[14]对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的30例在降压用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了生物反馈联合放松疗法,该方法可治疗患者的焦虑障碍,并可明显改善患者睡眠总体水平、增强抗高血压药的疗效,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干预措施。其他疗法还有松弛疗法、心理疏导、运动疗法、环境疗法等,均可对高血压的控制起到协同的效果,共同的目的是使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从而更好的控制血压。

3 总 结

原发性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而精神心理因素与血压的密切相关性提示我们对高血压病治疗不仅包括传统的药物干预还应包括对患者心理、行为危险因素等多方面的干预措施。对高血压病患者的心理危险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不仅能提高常规药物降压的疗效,更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这也正契合了如今“以人为本”的医学理念。

[1] Doering LV,Moser DK,Riegel B,et al.Persistent comorbid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predict mortality in heart disease[J].Int J Cardiol,2010,145(2):188-192.

[2] Patten SB,Williams JV,Lavorato DH,et al.Major Depression as a Risk Factor for High Blood Pressure Epidemiologic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 Longitudinal Study[J].Psychosomatic Med,2009,71(3):273–279.

[3] Fan AZ,Strine TW,Muppidi SR,et al.Psychological distress associated with self-reported high blood pressure and high blood cholesterol in U.S.adults,2007[J].Int J Public Health,2009,54(1):94–99.

[4] Hildrum B,Mykletun A,Stordal E,et al.Association of low blood pressure with anxiety and depression: the Nord-Trøndelag Health Study[J].J Epidemiol Community Health,2007,61(1):53–58.

[5] Lenoir H,Lacombe JM,Dufouil C,et al.Relationship between blood pressure and depression in the elderly.The Three-City Study[J].J Hypertens,2008,26(9):1765-1772.

[6] Carvajal C,Dumont Y,Quirion R.Neuropeptide Y: role in emotion and alcohol dependence[J].CNS Neurol Disord Drug Targets,2006,5(2): 181–195.

[7] Haskell WL,Lee IM,Pate RR,et al.Physical activity and public health: updated recommendation for adults from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J].Med Sci Sports Exerc,2007,39(8):1423–1434.

[8] Karasek R,Baker D,Marxer F,et al .Job decision attitude,job demands,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wedishmen[J].AmJ Public Health,1981,71(7):694-705.

[9] Ohlin B,Berglund G,Rosvall M,et al.Job strain in men,but not in women,predicts a signi fi cant rise in blood pressure after 6.5 years of follow-up[J].J Hypertens,2007,25(3):525–531.

[10] Yan LL,Iiu K,Matthows KA,et al.Psychosocial factors and risk of hypertension: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CARDIA) study[J].JAMA,2004,291(6):692.

[11] 王俭.A型行为对高血压病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5):25-27.

[12] Whooley MA,de Jonge P,Vittinghoff E,et al.Depressive Symptoms,Health Behaviors,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Heart Disease[J].JAMA,2008,300(20): 2379–2388.

[13] 杨菊贤,杜勤.行为心脏病学的出现及其治疗模式[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5):421-425.

[14] 张美兰,黄健,林举择.生物反馈放松疗法治疗高血压病人的焦虑障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7,13(4):270-272.

猜你喜欢

心理因素高血压病A型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钢琴演奏者的心理因素与心理调控
验 血
心理因素,如何影响男性勃起功能
我国高血压病的空间分布研究
A型肉毒素在注射面部皱纹中的应用及体会
A型肉毒毒素联合减张压迫法在面部整形切口的应用
高血压病中医规范化管理模式思考
苏州金龙KLQ6125B1A型客车故障排除2例
辨证论治联合西药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6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