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猪瘟免疫失败的原因分析

2012-01-24

浙江畜牧兽医 2012年5期
关键词:免疫抑制胎盘猪瘟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杭州 310058)

1 流行毒株发生了较大变异

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对从我国10个省、市收集的23个猪瘟病毒流行毒株的遗传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表明23个流行毒株中的18株属基因Ⅱ群,占78.26%;另外5个流行株与传统的石门系强毒,兔化弱毒株属基因Ⅰ群,占21.74%。两群间测序区的核酸同源性只有78.9%。研究揭示了我国较大范围内流行的猪瘟病毒毒株与传统的石门系强毒和疫苗用兔化弱毒株在抗原基因上存在较大差异,以及我国猪瘟病毒流行株在地域分布的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近年来猪瘟病毒流行毒已呈远向疫苗的方向演变,近期猪瘟病毒流行毒与古典猪瘟病毒之间已有较大差异(核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2.2%~84.3%和87.9%~90.4%)。

2 慢性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猪长期带毒、排毒

中国兽药监察所(2007年)曾对13个省市的29个规模化猪场活体采集21014头外表健康的种猪扁桃体(多数是母猪),用猪瘟荧光抗体试验检测,结果发现2336头种猪带有猪瘟病毒,平均带毒率11.12%(高达30.7%,低4.4%)。

2.1母猪持续感染与垂直传播 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是目前引起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在实际工作中,这些持续感染带毒猪的存在,可形成猪瘟常发地区和猪瘟常发猪场。这种母猪所产仔猪都可能成为先天免疫耐受猪,常常导致猪瘟在猪场形成恶性循环,即猪瘟亚临床感染胎盘,感染母猪繁殖障碍仔猪带毒后备母猪亚临床感染。如此恶性循环,使带毒猪在猪场内有较高的带毒率。

2.2仔猪先天免疫耐受 因母猪持续感染和仔猪胎盘感染引起的免疫失败现象,除出现生产水平降低外,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其本身并不表现临床症状。且经胎盘感染的仔猪出生后,吸吮初乳,数日内病毒血症一过性降低,但病毒存在于全身上皮组织、淋巴样组织和网状内皮组织,感染猪不能建立中和性抗体应答,形成免疫耐受,以至于对疫苗免疫后不能产生免疫应答,造成免疫失败。

2.3带毒公猪的垂直传播 带毒种猪不仅能通过母猪胎盘垂直传播,而且能通过公猪精液垂直传播猪瘟,这是造成猪瘟持续感染的又一重要原因。

3 妊娠期母猪感染野毒

妊娠母猪感染猪瘟野毒后,在整个妊娠期都可通过胎盘传播。病毒是由血液通过胎盘屏障传给胎儿的。据报道猪瘟病毒经过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传播率达45%~86%。经胎盘感染出生后存活的仔猪往往成为持续感染者,可长期带毒、排毒,仔猪也就成了先天免疫耐受猪。

4 免疫程序不合理

免疫程序没有因地制宜。部分猪场没有根据各类猪只猪瘟病毒感染的实际情况和猪瘟抗体动态规律就采取某种免疫程序,猪瘟免疫往往失败。母源抗体滴度对猪瘟兔化弱毒疫苗的免疫保护力有明显影响,当母源抗体滴度在1∶16时,将疫苗的免疫剂量加大到2~4头份,能抑制母源抗体的干扰,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低水平的母源抗体不能抵抗猪瘟野毒感染,因此应及时监测母源抗体水平,正确的按规程进行疫苗免疫。

5 疫苗免疫剂量不够或疫苗质量不良

5.1疫苗免疫剂量与国际标准不接规 欧洲药典规定用C株疫苗免疫时,肌注剂量为100PD50(400RID),我国规定为150RID,远低于国际标准,显然在猪瘟不稳定地区应用这一剂量,不足以切断猪瘟亚临床感染引起的恶性循环。采用不同剂量的C株疫苗免疫,免疫剂量与保护水平密切相关。剂量不足,攻毒后不能阻止强毒在体内复制和带毒。免疫剂量提高到80~100PD50(约320~400RID),攻毒后就能制止亚临床感染。

334 冻融胚胎复苏后培养时间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 冯书改,刘苡萱,张慧琴,颜宏利,朱 旻,杜 惠,张文静,印惠荣,松 迪,刘 敏,林莎莎,胡婷婷,王 玲,洪 毅,施敏凤

5.2疫苗的质量有待提高 中国系猪瘟兔化弱毒疫苗是目前世界公认的最好猪瘟疫苗,应宣传和肯定。疫苗免疫效果通常以防止临床感染为标准,应用这一标准时,常有部分猪免疫后,抗体水平不能达到防止亚临床感染水平,这部分猪感染强毒后常可引起亚临床感染。此种亚临床感染猪虽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但在其存活期终生带毒、散毒,为猪瘟主要储存宿主。有这种猪存在,即可形成猪瘟常发地区。因此,有专家指出,疫苗应以能保护防止亚临床感染为标准。

6 疫苗被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

猪瘟病毒和牛病毒性腹泻病毒两种病毒之间有较为密切的抗原性和血清学关系,两者同源性很高,能互相诱导一定程度的同源病毒抗体。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感染妊娠母猪可引起繁殖障碍,病毒可经胎盘感染胎儿,使所产仔猪构成亚临床感染。国内生产的猪瘟疫苗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用牛病毒性腹泻病毒污染的猪瘟疫苗免疫母猪后,仔猪发生类似先天性猪瘟感染,死亡率增加。

7 免疫抑制,降低了免疫反应

免疫抑制是指猪只在致病因素的作用下,免疫系统受到伤害,导致猪只暂时性或持久性的免疫应答功能紊乱,以及对疾病具有高度敏感性。

7.1自身的免疫抑制 由于猪只免疫缺陷所造成的免疫抑制。

7.2营养性免疫抑制 营养物质缺乏或不足(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等),会影响免疫抗体产生的速度和数量,导致免疫滞后。

7.3毒物与毒素引起的免疫抑制 有毒物质如重金属、杀虫剂等会损害免疫系统,能使猪群易发感染性疾病。霉变饲料含有各种霉菌毒素,可引起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淋巴结出血、水肿,严重破坏机体的免疫器官,造成机体的免疫抑制,最终降低猪对传染性疾病的抵抗力,导致慢性感染或降低疫苗接种和药物治疗的效果。

7.4药物引起的免疫抑制 猪瘟免疫接种期间使用了免疫抑制(拮抗)药物,如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等;使用某些抗菌药物,如庆大霉素、金霉素、磺胺类药物、痢特灵等;使用抗病毒药物,如利巴韦林、金刚烷胺、病毒灵等均可对猪瘟免疫产生不良影响。

7.5应激引起的免疫抑制 疾病、断奶、转栏、合群、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中有害气体浓度过高等应激都能抑制免疫应答。

7.6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免疫抑制 某些病原体感染,如猪瘟野毒、猪肺炎支原体、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猪圆环病毒Ⅱ型、猪伪狂犬病病毒、猪细小病毒等都可引起猪体免疫力受到抑制,可使动物机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强,对疫苗的反应能力下降,甚至导致免疫失败。

8 疫苗使用或保存不当

疫苗的运输、保存及使用过程均有严格的要求,如果存在着偏差将导致免疫缺失。

8.1疫苗在运输、保管、使用过程中温度控制不当。

8.2稀释液中含有影响疫苗效价的活性物质或稀释液温度过高。

8.3稀释后的疫苗未在规定时间内用完。

8.4操作过程中的失误。如疫苗接种途径不正确、疫苗剂量不适当、免疫次数和时间不当、用5%碘酊消毒注射部位后未擦干等。

总之,猪瘟的免疫失败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猪瘟的预防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种猪群和后备猪群进行猪瘟净化是防止产生猪瘟繁殖障碍和恶性循环的关键手段;清除持续感染带毒猪,培育健康的无猪瘟带毒猪的种猪和后备种猪群是猪瘟综合防制技术的核心;制定合理有效的免疫程序,及时监测抗体水平是提高群体免疫水平的技术保障;改善生态环境,控制其他重要传染病是实施猪瘟综合防制技术的基础。

猜你喜欢

免疫抑制胎盘猪瘟
免疫抑制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变异株病毒清除时间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厚壳贻贝低分子质量肽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调节作用
非洲猪瘟对菲律宾已造成1350亿比索的损失
不同灸法对免疫抑制兔脾脏、胸腺影响的组织学研究
非洲猪瘟常态下猪场建设的12345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被诊断为前置胎盘,我该怎么办
一例外购猪猪瘟暴发后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猪胎盘蛋白的分离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