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32例临床分析
2012-01-24席云生
席云生
环内酯类抗生素是由链霉菌产生的弱碱性抗生素,因分子中含有内酯结构的14或16元环而得名红霉素是本类药物的典型代表,从1952年开始使用以来,一直是类药物的首选药。之后,类似的品相继上市,短期使用很少由于毒性反应而需要停止服药的现象。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蛋白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属于生长期抑制剂[1]。随着用药的增多,此类药物所产生的严重不良反应日益凸现,应引起临床重视。我院门诊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在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病例中发生不良反应32例,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病例中,产生不良反应的患者32例,其中男17例,女15例,患者年龄4~72岁,其中4~18岁16例,19~60岁10例,60岁以上患者6例。
1.2方法 根据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产生已知不良反应的类别自编量表,对被调查对象进行详细询问包括年龄、性别、用药史及生活习惯等内容进行询问。各项内容,具体询问的每一项内容要求回答详细并认真做笔录。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胃肠道反应 胃肠道反应是大部分此类药物口服后表现最迅速和最直观的不良反应,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降低、腹痛、腹泻等,停药后可减轻症状。可采取避免空腹用药,若反应严重但又必须使用此类药物,可在用药前半小时口服“思密达”或用药时加用“维生素B6”,以减轻症状而不影响疗效。
2.2肝损害 红霉素丙酸酯十二烷基硫酸盐可引起肝损害,其他大环内酯类发生率较小,损伤以胆汁淤积性损伤为主,有时为混合性损伤,门静脉区出现炎症,多发生在用药后2~21 d[2]。本次研究中发现肝损害共发生18例,均为红霉素应用的不良反应。
2.3血栓性静脉炎 静脉注射易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本次调查发现除红霉素外其他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很少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本组资料中5例患者出现血栓性静脉炎。
2.4变态反应 本品可引起药疹和药物热,偶可引起过敏和暂时性耳聋,以及皮炎、会阴糜烂等,甚至休克。这与过高的血药浓度有关,常发生于静脉给药或伴有肾功能减退和(或)肝功能损害者[3]。本组资料中3例患者出现变态反应症状。
2.5耐药性 本次调查虽然没能准确统计患者耐药性,还是有个别患者反映同类药物因效果不如从前,而换其他类抗菌药治疗。
2.6二重感染 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致二重感染,出现舌炎、口角炎、伪膜性肠炎等。本次研究中没有发现二重感染患者。
3 讨论
大环内酯用于治疗诸如呼吸道感染及软组织感染之类细菌感染,其抗菌范围较青霉素稍大,因此大环内酯可代替青霉素用于对后者过敏个病者身上。β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及肠道球菌通常受大环内酯影响。与青霉素不同,大环内酯还对支原体、分支杆菌、部份立克次氏体及衣原体有效[4]。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使用方便、安全,是较多临床医生尤其是基层医疗单位医生的首选抗生素。但随着临床用药的随意性和一定程度的滥用药倾向,使此类药物的不良反应日趋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这类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十分重要。本类药物广泛分布于各组织和体液中,尤以肝、胆汁、脾中的浓度为高,肝功能不良者半衰期明显延长,故肝功不正常者及孕妇慎用。注射给药可引起局部刺激,故此类药物不宜用于肌肉注射,静脉注射可引起血栓性静脉炎,故滴注液应稀释至0.1%以下,且静滴速度不宜过快。本品与茶碱合用时,需监测茶碱血药浓度,原因是茶碱治疗窗窄,易出现毒性反应,某些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又影响茶碱的代谢使茶碱的血药浓度升高,使得常规剂量的茶碱易出现中毒反应,所以二者的相互作用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综上所述,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涉及面较广,有些在说明书中未曾提及,而且个别不良反应发生时间较快,病情较重,一些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用药剂量过大。这些都提醒我们,要加强用药的观察与监测,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导致的严重后果。
[1]张喜旺,巩密密,何燕.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概况.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22):3056-3057.
[2]陈结仪.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临床分析.亚太传统医药,2012,8(1):97-98.
[3]张喜旺,武振平,杨亚平.白霉素静脉滴注致速发型过敏性休克1例.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7):332.
[4]徐淑云.临床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8-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