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益气生脉汤治疗胸痹的临床研究
2012-01-24赵明元周文忠
赵明元 周文忠
“胸痹”是以胸部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西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疾病以胸痛为主症时,可参考胸痹进行辨证论治[1]。主要病机为气滞血瘀,情志所伤,气机郁结,气滞日久,血流不畅,则脉络瘀滞;或久病入络,气滞血瘀,心脉瘀阻,均可发为胸痹。2009年5月-2012年5月笔者采用自拟益气生脉汤治疗胸痹60例,收到满意的疗效,并与常规西医治疗患者60例进行对比,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0例于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所有患者均经心电图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表现胸闷、心悸、气短乏力、舌黯苔薄白,脉涩或结代。治疗前后均经心电图检查。观察组60例中男36例,女24例;年龄47~83岁,平均(63.89±6.62)岁,病程6~32年,平均(20.33±2.41)年;其中冠心病49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扩张型心肌病4例。对照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47~84岁,平均(64.27±5.92)岁;病程6~33年,平均(19.88±2.77)年;其中冠心病5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肠溶片200 mg,1次/d;ACEI类卡托普利12.5 mg,3次/d;倍他受体阻止剂美托洛尔12.5 mg,2次/d;醛固酮受体拮抗剂螺内酯20 mg,1次/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自拟中药汤剂益气生脉汤口服。益气生脉汤药物组成:炙甘草10 g,党参20 g,桂枝10 g,麦冬24 g,生地15 g,炒枣仁30 g,阿胶10 g(烊化),当归15 g,川芎15 g,丹参30 g,五味子10 g,葛根15 g,生山楂15 g。水煎,早晚2次分服,1剂/d。15 d为1疗程。加减:气虚甚者加黄芪30 g;胸痛者加延胡索10 g,三七末3 g(冲服);失眠者加石菖蒲10 g,远志10 g;食欲不振者加陈皮10 g,砂仁10 g。
1.3 疗效标准 显效:症状完全缓解、体征消失。有效:症状、体征能达到部分缓解。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恶化:病情恶化,症状体征较治疗前加重,或死亡[2]。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 观察组显效31例,有效21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6.67%。对照组显效19例,有效17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6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情况 观察组心悸改善49例(81.67%),气短改善52例(86.67%);对照组心悸改善32例(53.33%),气短改善33例(5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现代医学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炎、二尖瓣脱垂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等疾病,均归属中医学胸痹的范畴[3]。临床以胸部闷痛为主症,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胸闷胸痛一般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服药后大多可迅速缓解;严重者可见突然发病,心跳加快,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或心律失常等,并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情志抑郁恼怒,操劳过度,多饮暴食,气候变化等而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等阳性改变,必要时可做动态心电图、心功能测定、运动试验心电图等。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血沉、血清酶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中医学认为各种因素致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气虚血亏;痰浊、瘀血、寒凝内阻,上犯心胸,居胸阳之位,阻滞心脉,乃生此病,形成本虚标实之证[4]。笔者认为此病在临床上属于气阴两虚、瘀阻心脉者居多。关于气虚与血瘀的关系,《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曰:“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其中“心下坚筑”与“心下痞坚”乃阳气虚衰,气血运行迟缓日久形成癥瘕所至。这些都是古代医家对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基于这样的理论认识,在胸痹的治疗上有报道采用以益气活血、温阳化饮为基础,随证加减[5];对其病机的论述归纳起来主要为阳虚气弱,鼓动无力,淤血内阻,水湿内停。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实践经验,自拟益气生脉汤对本病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自拟益气生脉汤系在炙甘草汤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益气养阴生脉汤方中党参、炙甘草甘温益气,以资血之化源;配桂枝辛甘以宣心阳;生地、麦冬、阿胶滋阴补心血;炒枣仁养心安神;且党参、麦冬、五味子相配即为生脉散,现代药理研究,党参可强心升压;五味子能调节心血管系统,对改善血液循环、心脏乏力有一定作用;麦冬强心利尿;当归、川芎、丹参、葛根、山楂活血养血;且川芎、丹参、葛根均有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的作用[6]。山楂据现代药理研究有强心作用。诸药相伍,共奏益气养阴生脉,活血化瘀养心之效,切中冠心病之病机,故效若桴鼓。自拟中药益气生脉汤治疗胸痹,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李桂伟,刘新桥.红花黄色素治疗冠心病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570-1572.
[2]汤峰,岳丽军,姜丽红.化瘀心痛胶囊治疗胸痹心痛气滞血瘀30例临床观察[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46-47.
[3]杜燕.冠心病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黑龙江医药,2009,22(2):184-185.
[4]向亚军.血府逐瘀汤治疗瘀血痹阻型胸痹心痛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6):271-272.
[5]宁永滨.益气活血温阳通痹法治疗胸痹临床体会[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35(6):878-879.
[6]李松,许国磊,李树斌.丹红注射液联合辛伐他汀治疗胸痹心痛临床观察[J].中医药信息,2012,29(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