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巴氏杆菌病的诊治
2012-01-24魏连冬
李 丽 魏连冬
(南阳市城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省南阳市 473000)
2011年10月,南阳市某猪场4月龄的架子猪存栏180头。畜主于2011年8月14日发现猪舍内有2头猪发生高热,精神沉郁,减食,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1.4℃,次日死亡。其后陆续有猪开始发病,至8月21日已死亡病猪13头,病程快者1天,慢者2天,给养殖户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1 临床症状
病猪初期体温升高至 40~41℃ 左右,精神沉郁,呼吸、心跳加快,食欲减退,出现哮喘,张口吐舌,烦躁不安,个别患猪的口鼻流出泡沫,以后精神疲倦,拒食呆立,行走不稳或卧地不起,个别出现犬坐姿势,可视粘膜发绀,有时出现咳嗽,耳根、腹侧和四肢等处皮肤出现红紫色斑块,用手按压时褪色,病初粪便干,以后排出干的粪球。呕吐物及粪便中常有血液和粘液,阵咳,拒食,消瘦,体重减轻,呆立,有的发生抽搐、痉挛而死亡,病程1~2天,死亡时口鼻流出泡沫状分泌物。
2 病理变化
剖检2头病死猪,皮肤有出血点,口腔、鼻腔内有酱色泡沫,咽喉部肿胀,触摸坚硬,腹部、胸部、颈下、耳根和四肢内侧毛较少的皮肤处有大小不等的红紫色斑点。剖开可见咽喉部周围结缔组织的炎性浸润,存在大量胶冻样、纤维素样渗出,气管、支气管粘膜有出血点,内有大量红色泡沫,皮下组织大量出血,全身淋巴结充血、出血,肿大,全身粘膜有出血斑点,肺呈暗红色,有严重充血、淤血、出血和肺炎变化,肺门淋巴结红肿,肺小叶间结缔组织浆液性浸润,心包膜和心外膜有出血点,心脏扩张,内充满血凝块,内膜出血,肝脂肪变性,肿胀明显,呈淡黄色,切面外翻,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胃空虚,胃粘膜有轻度溃疡;肠浆膜条状出血,并有黏液性炎症,内容物少,呈橘黄色;盲肠粘膜严重出血,有一些溃疡灶深达肌肉层,直肠黏膜条状出血,脾肿大呈暗红色,膀胱粘膜有弥漫性出血。
应注意猪巴氏杆菌病与猪瘟、炭疽、恶性水肿相区别。猪巴氏杆菌病与猪瘟的不同点在于没有淋巴结的大理石样出血变化、肾脏贫血、小出血点、脾脏的出血性梗死和表面的小丘状出血。猪巴氏杆菌病与炭疽的区别主要在于患炭疽时,颌下及咽后淋巴结有特征性的出血性坏死病变,扁桃体也常有坏死性炎症。恶性水肿以皮下组织中有气泡为特征。
3 实验室诊断
3.1 病原检查
在无菌条件下,制作血涂片;无菌取肝、脾脏涂片,用革兰氏和瑞氏染色法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阴性小杆菌,瑞氏染色镜检可见两极浓染、近似于椭圆形、有薄荚膜的球杆菌。
3.2 细菌培养
将肝、脾脏等病料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上,置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可见在鲜血琼脂平板上有半透明、不溶血、光滑、边缘整齐、灰白色小菌落,用在鲜血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细小球杆菌。
3.3 纯培养
将分离培养的可疑菌落在无菌条件下挑菌做血清琼脂斜面纯培养,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观察,菌落均呈灰白色,半透明状态且有光泽,挑取菌落分别做美蓝染色和革兰氏染色,镜下分别观察到两极浓染的球杆菌和紫红色的球杆菌。
3.4 动物接种试验
无菌采取病死猪的肝、脾组织,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悬液。取医用小鼠8只,平分为甲乙两组。甲为实验组,每只实验小鼠皮下注射1:10悬液0.3 mL,结果于24小时内全部死亡。而对照组的4只小鼠,只在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后无一发病和死亡。剖检死亡小鼠,发现气管、肺有出血点,肝脏充血、肿大、坏死,脾不肿大。同时采取肝脾组织,涂片染色镜检,见到与病死猪病料中相同形态的细菌。
3.5 药敏试验
取分离菌株纯培养物用生理盐水按1:100稀释,均匀涂布在营养琼脂平皿表面,然后在表面分别贴上氨苄青霉素、链霉素、卡那霉素、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四环素、罗红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新霉素共10种药敏纸片,置于37℃培养24小时,结果卡那霉素、罗红霉素、庆大霉素、复方新诺明、氧氟沙星为高敏药,其余为低敏药或不敏感药物。
4 防制措施
4.1 预防措施
隔离病猪及发病圈舍、过道用0.1%百毒杀及生石灰 (消毒时加水)交替进行消毒,每日一次,将粪便掺上稻草,进行自然发酵。
4.2 西药治疗
青霉素30万单位,链霉素20万单位,肌肉注射,每日早晚各一次,连用三天,土霉素拌料,每1 000 kg饲料添加300~500 g,连用五天。
4.3 中药治疗
鱼腥草45 g、金银花 40 g、菊花15 g、栀子15 g、大青叶20 g水煎内服(一头一次的量),每日两次,连用五天,采取上述措施五天后,猪群恢复正常。
5 小结
巴氏杆菌是一种常在菌,预防此病发生一定要搞好猪场的卫生防疫和消毒工作。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饲养管理,避免拥挤和受寒,消除可能降低猪只抵抗力的因素,定期对圈舍消毒。受污染的地区,每年用巴氏杆菌菌苗进行猪只的免疫接种,若周围发生此病时,应对所有猪进行紧急预防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