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三里及中药止血治疗急性上消化道出血62例
2012-01-23关景义马财芝
贺 丽 张 波 关景义 赵 岩 马财芝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0)
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以及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病变出血,是临床常见急症。其常见原因有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糜烂性胃炎、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胃癌等。笔者近年采用足三里穴位注射止血药及口服中药止血药救治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8年1至2010年5月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急诊科住院的急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122例。年龄19~70岁,平均51.40岁;病程4 h至3 d,平均2.40 d;末次呕血或黑便至来诊小于6 h。排除恶性肿瘤病史;凝血障碍;危重病引起的应激性溃疡出血。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62例,男性38例,女性24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43例,急性糜烂性胃炎出血5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9例,恶性病变出血4例,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对照组60例,男性37例,女性23例。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42例,急性出血糜烂性胃炎出血5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出血8例,恶性病变出血4例,胃空肠吻合术后吻合口出血1例。两组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予均常规检验、补液、抑酸等治疗,6 h内行内窥镜检查,明确出血原发病;48 h内严格监测生命体征、呕血、黑便情况。研究组予蛇毒血凝酶1 U加灭菌注射用水1 mL,选用加长注射针头,分别于双侧足三里注射0.5 mL,在注药前,提插注射器2~3次。对照组予蛇毒血凝酶1 U加灭菌注射用水1 mL,臀部或三角肌肌肉注射。3~6 h仍有出血指征,两组均可重复注射1次。研究组同时给予中药:白及20 g,海螵蛸20 g。均为免煎颗粒。入院2 h内口服,每6小时1次,共4次。48 h后评效。
1.3 观察项目 治疗前后评定患者Blatchford评分及24 h内蛇毒凝血酶平均用量。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Blatchford评分比较 见表1。结果示研究组积分下降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latchford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Blatchford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研究组 62 11.48±4.20 7.21±1.14*△对照组 60 11.37±4.10 9.23±2.01*
2.2 两组24 h蛇毒凝血酶用量比较 研究组平均使用蛇毒凝血酶1.19 U,明显少于对照组之1.50 U(P<0.05)。
3 讨 论
上消化道出血急性期的救治,以止血、稳定血液动力学最为重要。蛇毒血凝酶是临床上最常用的紧急止血药。近年来,笔者将中医学经络学理论引入止血药的应用中,改变了蛇毒血凝酶常规静注、肌注、皮下注射及局部等给药途径,于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足三里穴注射给药。足阳明胃经为十二经脉中多气、多血者,其支循行有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与胃肠功能关系密切。止血药经足三里注射可达到循经止血的目的,增加胃肠止血的作用,从而减少止血药的用量;在注射药物同时对足三里穴产生针刺效应,研究表明,针刺足三里穴能通过针刺信息传导,激活与机体胃肠功能相关的脑区,通过下行神经作用于靶器官,增加胃黏膜保护因子的含量。中药方中白及为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归肝、胃经,具有收敛止血的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白及能促进红细胞和血小板凝集,明显缩短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使血管收缩,从而达到止血的目的;海螵蛸,味咸、微温,归肝、肾经,具有除湿、制酸、止血、敛疮的功效,对胃酸过多的消化性溃疡及胃黏膜病变所致出血有很好疗效。
笔者采用蛇毒血凝酶的平均用量及Blatchford入院危险积分等量化指标进行对照分析。Blatchford入院危险积分是临床上常用的预测上消化道出血再出血风险积分,分值越高再出血的风险就越大。研究结果表明,足三里穴注射蛇毒血凝酶及中药止血不但能提高上消化道出血治疗中的止血疗效,还减少了蛇毒血凝酶的用量,从而减少止血药的副作用。
[1]吴丽芹,姜惟,姚欣,等.半夏泻心汤对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鼠慢性胃炎模型胃黏液层磷脂、氨基己糖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1,8(5):29-30.
[2]赖晓波,聂玉强,李瑜元,等.四种非静脉曲张上消化道出血危险性评分系统的对比分析[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0,15(5):277-287.
[3]赵保民,黄裕新,王庆莉,等.电针足三里穴对胃酸分泌的影响及与促胃液素,表皮生长因子的关系[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0,20(3):276-278.
[4]潘国宗,许国铭,郭慧平,等.北京上海胃食管反流症状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4):223-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