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络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观察
2012-01-23曹军
曹军
急性脑梗死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因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纳络酮作为一种阿片受体的阻断剂,主要广泛应用于酒精中毒、服用阿片类药物引起的中毒以及抗休克等的抢救治疗。我院采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53例,并与50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患者疗效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我院住院部收治的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103例,其中男70例,女33例,年龄56~72岁,平均61.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病会计制定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同时行CT或MRI确诊。患者发病48 h内入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5~35分。排除严重肝肾等主要脏器疾病、发热、癌症和糖尿病患者。103例中,脑部中动脉阻塞72例,前动脉阻塞18例,后动脉阻塞13例。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3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在性别、年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区域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方法。即利尿剂脱水快速消除脑水肿,对高血压者给予降压药控制血压,低分子右旋糖酐等促进脑部微循环,尼莫地平等保护脑细胞,阿司匹林等抗凝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方法基础上静脉滴注纳络酮0.8 mg,每次静脉滴注时间不得少于6小时,1次/d,两周一个疗程。
1.3 疗效评价标准 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压、意识状态和神经功能情况,根据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价疗效。其中,基本治愈: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评分值降低20分以上,病残程度1-3级;进步:评分值降低8~20分;无变化:评分值减少8分以内或增多8分以内。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临床数据分析处理,数据以表示,P<0.05时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53例中,治愈20例,显效24例,进步9例,总有效率83%;对照组50例中,治愈9例,显效18例,进步22例,无变化1例,总有效率54%。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治疗组治疗前后的评分为(23.91±4.62)分和(8.92±3.24)分;对照组治疗前后的评分为(24.61±3.15)分和(16.13±2.15)分。两组治疗前后的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处于发病状态时,脑部垂体前叶将会有大量的β-内啡肽释放出来,从而导致心脏和大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受损,也是神经元损伤的一个主要原因[2]。纳洛酮是属于是羟二氢吗啡酮的衍生物,是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药物,可以快速通过血脑屏障,起到阻断阿片受体拮抗β-内啡肽的作用。同时,纳络酮还可以增加大脑血流量,提高脑灌注压,加快了脑组织血液微循环速度,有利于缓解梗塞病灶的水肿,保护了神经元。由于纳洛酮具有促进神经细胞蛋白合成,以及延长已经受损神经元存活的作用[3]。因此,在发病的第一时间给予纳洛酮治疗将会起到降低神经元受损程度的关键作用。在本组资料中,两组治疗前后疗效均有显著性差异,而治疗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的评分,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总之,纳络酮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是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安全有效的药物。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2]梁建忠.盐酸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神经医学杂志。2005,7(4):712.
[3]徐轶.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广东医学,2005,26(3):4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