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在我院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012-01-23李玉珍李秀兰
李玉珍 李秀兰
1 资料与方法
调查我院2009年3月至2010年3月内科门诊上呼吸道感染病例80例,其中男36例,女44例。按患者体温、血常规、并发症、抗生素应用、用药品种、联合用药、给药途径等项目进行登记并作统计、分析。详细统计如下:
1.1 抗生素的应用情况 80例患者中应用抗生素的72例,应用率达90%;其中应用单一抗生素的29例,约占36%;二联应用43例,约占54%;无应用三联及三联以上抗生素的病例。
1.2 抗生素选择的主要依据 发烧(>37.5℃)患者40例,应用抗生素的38例,应用率为95%。白细胞数升高的28例,应用率100%;白细胞数正常的18例,应用抗生素10例,应用率55.6%;体温正常的40例,应用抗生素的30例,应用率为75%。有并发症(如扁桃体炎、中耳炎等)的6例,应用率达100%。
1.3 抗生素选用 应用抗生素排在前三位的是:头孢曲松钠、头孢唑啉钠、青霉素G。
1.4 抗生素的给药方法及预后 采用静脉给药的方法50例,占62.5%;同时采用静脉给药及口服给药的12例,占15%;采用肌内注射及口服给药的10例,占12.5%。80例患者经治疗后治愈的64例,占80%;好转的16例,占20%;无死亡病例。
2 结论
我院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存在不合理应用抗生素的现象,1)抗生素联用不当,联用药比例过高。许多咽炎、扁桃体炎等病例联用了大环内酶类和β内酰胺类药物。若为细菌感染,通常病原菌对两类药物均敏感,而前者的快速抑菌作用使病原菌迅速进入静止期,削弱了后者的繁殖期快速杀菌作用,既前者拮抗后者的作用[1]。2)用药方法与疗程不当。抗生素的给药原则是轻度感染可接受口服给药者,应选用对病原菌敏感且口服吸收良好的抗生素,不必采用注射给药;重症感染者应予静脉注射给药,待病情好转且能口服时及早转为口服给药。本次调查的病例静脉给药率显得较高,许多病例在应用头孢类、青霉素G、克林霉素等血浆半衰期短的药物时采用一天一次静脉滴注的方法,治疗期间有效血药浓度水平无法得到维持,易致病原菌耐药,宜采用日剂量多次给药。3)临床医师在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时,抗生素的应用存在着用药指征把握不准、联合用药不合理、用药方法和疗程不适当等问题[2]。
3 讨论
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应尽可能在明确病原体基础上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避免滥用抗生素。细菌性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如咽炎、扁桃体炎的病原菌以溶血性链球菌为主,治疗应以青霉素为首选,也可选用第一代、第二代头孢菌类,对青霉素过敏的可选用大环内酯类药物。因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其次为细菌,偶尔为肺炎支原体。对于单纯病毒感染者,通常采用抗病毒药物治疗,一般以中药疗效较为满意,又因其病程有其自限性,予以对症治疗即可如高热可给予物理降温:头部冷敷、酒精擦浴等,不需要用抗生素,早期病毒感染,抗生素非但无效反可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应加强对临床医师抗生素知识的培训与再教育,更新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治观念,提高抗生素的临床合理应用水平[3]。同时,医院应建立健全抗生素管理制度,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本院的“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实施细则,分线应用管理,明确抗生素的应用指征。此外,应加强临床药师对抗生素临床应用的检查、监督和指导作用,药学人员要认真落实处方管理制度中“四查十对”,对不合理的用药及时纠正,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1] 王晓宁.儿科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应用抗生素现状分析.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3,2(1):30.
[2] 夏国俊.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48-49.
[3] 杨宝峰.药理学.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