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15例分析

2012-01-23范东杰杨云广武庭强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2年17期
关键词:脊椎小梁栅栏

范东杰 赵 庆 杨云广 罗 峰 武庭强

河南新野县人民医院放射科 新野 473500

本文对2006—2011年经临床及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脊椎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本病影像学特征及其诊断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5例中男6例,女9例;年龄26~70岁,平均49岁。15例中5例无明显症状,影像学检查发现;6例临床表现为无明显诱因的腰背痛,4例因腰背局部疼痛伴双下肢乏力且进行性加重而就诊。

1.2 检查方法 所有病例均应用GE 500mAX线摄影机拍摄正侧位平片,图像经SP-100CR处理;7例应用日立sproto SE螺旋CT机扫描,层厚5mm,间隔5mm;9例行 MRI扫描,采用GE signa 0.2T永磁型 MRI仪,常规行SE序列T1WI(TR500ms,TE20ms)及 T2WI(TR3000ms,TE90 ms)的横断面、冠状面及矢状面扫描。3例经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Gd-DTPA),剂量为0.1~0.2mmoL/kg,进行增强扫描。

2 结果

2.1 受累椎体 15例受累椎体18个,其中胸椎10例,受累椎体12个;腰椎4例,4个椎体受体;颈椎1例,2个椎体受累。2.2 X线表现 所有病例平片正侧位均表现异常。15例中9例表现为骨密度不均匀减低,皮质变薄且连续,残存骨小梁增粗垂直排列,呈典型的“栅栏状”改变;5例椎体小梁排列不规则,呈蜂窝状,并伴有大小不等的骨密度减低区;1例骨密度减低,椎体塌陷楔变。椎间隙保持正常。

2.3 CT表现 螺旋CT扫描7例中3例病变位于椎体中央,4例位于椎体一侧,1例累及椎弓根。受累椎体骨髓腔内正常骨结构消失,骨密度减低,5例病灶内夹杂圆点状、条索状增粗骨小梁,呈“网眼状”,1例椎体呈不规则蜂窝状低密度透光区,1例椎体破坏塌陷;6例骨皮质轻度膨胀变薄,3例有骨皮质中断,4例病变区内测得CT值在-10HU以下,提示内含脂肪组织。4例二维重建显示椎体呈“栅栏状”改变。

2.4 MRI表现 9例MRI检查发现12个椎体血管瘤,在横断位及矢状位T1WI显示病变椎体呈混杂高信号,其内可见多个小圆点状、竖条状低信号,对应CT扫描中增粗的垂直骨小梁,T2WI为高信号,且随TE时间延长,瘤体信号逐渐变亮,病变界限清楚,符合典型血管瘤信号特征。7例典型者冠、矢状位T1WI呈“栅栏状”改变,横断位呈“蜂窝状”或“网眼状”改变,2例椎体变形后突压迫脊髓,椎间盘无变化。3例静脉注射Gd-DTPA后瘤灶强化。

3 讨论

脊椎血管瘤是生长缓慢的良性错构瘤,在临床上约占全部骨血管瘤的75%,最好发的部位是胸椎[1],其次是腰椎,颈椎、骶椎最少,本组病例中胸椎为10/15(66.7%),腰椎为4/15(26.7%),颈椎为1/15(6.6%)。本病中年女性多见,本组病例中女性占9/15(60%)。脊椎血管瘤多位于椎体,可伸延至椎弓根、椎板及棘突,甚至进入椎管。肿瘤可单发,也可多发,大小不一,小至几毫米,大至充满整个椎体。病理组织学上,肿瘤是由大小不一薄壁血管和血窦构成,沿椎体小梁呈纵向分布,在瘤内血管间是脂肪性骨髓组织。由于水平骨小梁受侵蚀而留下垂直的骨小梁,垂直的骨小梁数量减少,并有不同程度增粗。因此,肿瘤畸形血管与脂肪性骨髓组织及残存增粗骨小梁是构成本病影像学表现的基础。脊椎血管瘤一般无明显症状,当肿瘤发展到一定程度,侵蚀比较广泛,并向椎弓根、椎板、棘突蔓延,可出现腰背部疼痛及脊髓及神经根压迫症状。

椎体血管瘤典型的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X线平片表现为椎体密度不均匀减低,骨小梁增粗,垂直而平行,出现“栅栏状”改变,骨小梁排列不规则可呈“蜂窝状”改变,这些改变可累计附件,但椎体外形多保持正常或轻度膨胀扩大。当瘤体侵犯椎体全部或大部分时,可发生病理性骨折,出现椎体塌陷,骨体积增大可产生压迫。椎间隙一般保持正常。CT典型表现为受侵骨质正常的骨结构消失,骨质密度减低,内可见点状、斑点状或不规则骨小梁,反映了增粗骨小梁的横断面表现,呈“网眼状”或“蜂窝状”改变,其内可测得脂肪密度,骨皮质可轻度膨胀变薄,二维重建显示椎体呈“栅栏状”改变。CT能较好的显示肿瘤的范围、椎体破坏的程度、肿瘤是否突入椎管及椎旁软组织状况[2]。脊椎血管瘤的MRI表现有特征性,在T1WI呈高信号,内混杂有低信号区,横断位呈“网眼状”,冠、矢状位呈“栅栏状”,T2WI上肿瘤信号显著升高,其信号强度随回波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强[3],这些为血管瘤的特征性改变。对于本组2例不典型者,通过观察其T2WI上的信号特点,均能作出正确诊断。3例行MRI增强扫描,肿瘤均有明显强化,有助于鉴别诊断。

不典型的脊椎血管瘤主要需与脊椎结核、转移瘤、骨髓瘤及局限性椎体内脂肪堆积相鉴别。一般脊椎结核多为不规则骨破坏,破坏区不残存粗大的骨小梁,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旁冷脓肿形成,甚至椎体相互嵌入、融合等表现有助于鉴别。转移瘤一般发病年龄较大,有原发灶,瘤体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无栅栏状或网眼状骨纹结构,MRI上T1WI为低或等信号,T2WI瘤体信号不如血管瘤高,且信号强度不随回波时间延长逐渐增强。而骨髓瘤为全身系统性病变,颅骨、肋骨、骨盆等可出现相同病变的影像学改变。局限性椎体内脂肪堆积在T1WI上表现为高信号,但在T2WI上其信号强度则明显减低,稍高于周围骨质信号,静脉注射Gd-DTPA后,病灶不强化。脊椎血管瘤另外还要与骨嗜酸性肉芽肿、淋巴瘤及骨质疏松等相鉴别,但只要掌握本病的典型表现及MRI信号特征,鉴别一般不难。

总之,大多数脊椎血管瘤均可根据其典型的影像学特征而得到明确的诊断,但CT、MRI诊断脊椎血管瘤及显示病灶范围要优于X线平片[4],而 MRI具有较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及多平面成像,故可更清楚地显示肿瘤的位置,大小,范围及脊髓受压情况,在本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方面更具明显优势。

[1]李果珍 .临床CT诊断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67.

[2]齐乃新,张秋娟,赵暹,等 .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3):197-199.

[3]董延鸣,徐伟,朱明洪 .脊椎血管瘤18例MRI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3):5 698-5 699.

[4]刘璋,王博,肖海松,等 .脊椎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及介入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杂志,2010,26(11):1 650-1 652.

猜你喜欢

脊椎小梁栅栏
睡姿不正确也可引起脊椎弯曲
帮牛伯伯围栅栏
补 缺
补缺
补缺
你想不到的“椎”魁祸首:皮肤病可能与脊椎有关
后路一期全脊椎切除治疗严重、僵硬先天性脊柱侧后凸/后凸畸形
微商
嘴巴里的栅栏
经过栅栏外的目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