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GTT实验中的1小时血糖升高值临床意义探究
2012-01-23李颖韩敏赵禹
李颖 韩敏 赵禹
近年来,有越来越多的病理实验室都在测定和报道有关75 g口服葡萄糖糖耐量实验(75 g OGTT)中1 h血浆葡萄糖值,然而由于没有规范的标准和关于OGTT数值国内外还未取得统一的意见,目前还没有关于OGTT正常值范围的报道[1-2],因此,关于OGTT数值的解释就不是很清楚[3-5]。但是最近有研究表明,OGTT中1 h血浆葡萄糖值(1 h PG)可能有某些临床价值。本文拟就1 h PG值与胰岛素分泌和抵抗的相关性、及对糖尿病的预测能力做一综述。
1 1 h PG的临床价值正越来越受到关注
糖尿病预防计划,例如减肥和体育锻炼,能够预防58%糖耐量受损的患者转变为2型糖尿病(T2D)[6-7]。此外,药物干预治疗也同样有效,可预防31%~75%患者转变为T2D。然而,糖尿病预防计划的最大局限性在于它不能正确地识别出那些能够发展为糖尿病的患者。从长远来看,30%~40%糖耐量受损(IGT)的患者将发展为糖尿病,接近40%的正常糖耐量(NGT)人群也将发展为T2D[6]。此外,空腹血糖受损(IFG)患者和IGT患者转化为糖尿病的几率相同,即每年5%的转化率。因此,为了有效预防IFG和IGT患者转化为糖尿病,就需要通过糖尿病预防计划辨别出那些处于危险中的患者人群。但是,如果仅仅对IGT患者进行预防计划,那么在不必要的高代价干预治疗中将会有60%的IGT患者没有疗效,同时很可能忽视40%正常糖耐量的人群发展为T2D。
尽管大量的模型被用于识别糖尿病的不同危险因素(如年龄、种族、肥胖、脂质、血压和FPG),但是还没有哪一种模型能够超越OGTT中2 h血糖值的预测能力。此外,确定个体胰岛素敏感性的最终方法是高血糖正常血糖胰岛素钳夹试验。通过这个试验,能够分别定义出各个组织对血糖的贡献,同时还可以检查出进行中糖尿病的危险因素。然而,考虑到它的花费和频繁使用,钳夹试验不作为合适的筛查手段。如今,研究者们开始关注OGTT中1 h PG值,其中,1 h PG的界值8.6 mmol/L被认为是T2D的危险因素[8]。在一项1062名患者参与的调查研究中,纳入507名NGT患者和555名前驱糖尿病患者,研究中对507名NGT患者行OGTT,结果显示122名患者的1 h PG值大于8.6 mmol/L;同时,测定555名前驱糖尿病患者的1 h PG值,其中有433名患者的1 h PG值升高。因此研究表明,NGT患者和前驱糖尿病患者的1 h PG值升高与亚临床炎症、高脂率和胰岛素抵抗有关,同时升高的1 h PG值也可能是冠心病危险因素的标识。另一项研究支持以上的观点,这项研究认为OGTT正常、但合并冠心病危险因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器官疾病的患者的1 h PG值和IGT患者的1 h PG值接近[9],那么,冠心病危险因素就包括年龄、BMI和1h负荷葡萄糖值大于8.6 mmol/L[9]。
2 1 h PG值与胰岛素分泌和抵抗的相关性
Abdul-Ghani和DeFronze[10-11]的研究表明,与2hPG值和FPG值相比,1 h PG值与胰岛素分泌和抵抗的相关性更大,这是因为,FPG≥5.5mmol/L不能说明胰腺β细胞的功能,IGT患者2hPG≤7.7 mmol/L只能提示NGT,而1 h PG值升高很大程度上能提示胰腺β细胞功能严重受损。
支持1 h PG预测力的流行病学证据受限于两项研究,这两项研究已经在基线水平上评价了1 h PG,并且还确定了1 h PG对于初诊T2D患者的预测价值[10-11]。他们认为,胰岛素第一时相分泌、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决定了血糖升高速度,而血糖的下降速度是由胰岛素第二时相分泌、及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决定的[12]。
3 1 h PG≥8.4 mmol/L对糖尿病的预测能力
对于T2D来说,1 h PG≥8.4 mmol/L的预测力要比2hPG值≥7.8 mmol/L的预测力高。如果附加一些其他因素,如圣安东尼奥糖尿病预测模式(SADPM)和HOMA,那么1 h PG最大预测值可增加至8.6 mmol/L。限定OGTT中2hPG值大于7.8 mmol/L对于预测T2D演变过程来说,有92%的特异性和51%的敏感性;而限定1 h PG值大于8.6 mmol/L,则可提高预测的敏感性至75%和降低预测的特异性至79%。其他检测,如30 min时的SADPM的结果分别为82%和76%,具有可比性[12]。作为最简单的检测方式,当1 h PG值被用于T2D演变过程的指示器时,和更加复杂的葡萄糖、胰岛素比率的数值一样具有预测力。和葡萄糖、胰岛素比率相比,1 h PG值的优势在于葡萄糖的化验标准是统一的。最近,ADA要求将葡萄糖、胰岛素比率的化验标准化。一项关于比较不同数值预测糖尿病的研究表明,不同模式下的数值变异率高达50%[13-14]。然而,当胰岛素的标准化值一出现,就会发现调查研究者进行比较的不同数值间是没有任何联系的。
OGTT中1 h PG≥8.6 mmol/L的界值应用,为初患T2D的患者提供了最简单、最有用的临床指导,因为依照葡萄糖耐受和代谢综合征的临床分类应用上述界值时,就会使预测值增加至92%[12]。相比之下,如果不进行OGTT,那么在糖尿病的HbAlc诊断中也不会发现1 h的血糖异常。
众所周知,在患者中进行重复的OGTT是有困难的,并且在患者中已经建立了2hPG预测糖尿病的良好可信度。因此,对于糖尿病预防计划来说,一项在人群中拥有T2D高预测力的检验就显得十分重要。如果先前的那些研究能够被认可,那么1 h PG的界值8.6 mmol/L,连同那些来自于OGTT和有无代谢综合征的大量葡萄糖参数将很可能对糖尿病的危险评估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当包括澳大利亚在内的各国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分析1 h PG中的数据时,接受OGTT报道的临床医生就被建议考虑1 h PG数值的潜在重要性以帮助指导频繁发生的糖尿病,同时他们要求在患者中做OGTT跟踪试验[14]。对于那些IGT患者的NHMRC建议从1年变到了3年。
[1] 杨曼,张瑛,李奕平,等.2型糖尿病一级亲属中餐后1小时血糖升高者胰岛素抵抗及分泌功能的研究[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9,12(23):201-204.
[2] 李颖,刘东方,周厚地,等.糖尿病前期人群糖负荷后1小时血糖切点及其与胰岛β细胞功能关系的探讨[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9,16(11):17-20.
[3] 刘乐,冯凭.OGTT1小时切点血糖在筛查糖尿病及糖调节受损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0,17(27):211-214.
[4] Hales C N,Barker D J P.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he thrifty phenotype hypothesis[J]. Diabetologia,1992,5(35):595-601.
[5] Leibel R L,Rosenbaum M,Hirsch J. Changes in energy expenditure resulting from altered body weight[J]. N Engl J Med,1995,8(32):621-628.
[6] Abdul-Ghani M A,Williams K,Defronzo R A,et al. What is the best predictor of future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7,10(30):1544-1548.
[7] Abdul-Ghani M A,DeFronzo R A.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utur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9,12(32):5194-5198.
[8] Bardini G,Dicembrini I,Cresci B,et al. Inflammation markers and metabolic characteristics of subjects with one-hour plasma glucose[J].Diabetes Care,2010,13(33):411-413.
[9] Sucurro E,Marini M A,Arturi F,et al. Atherosclerosis[J]. Diabetes Management,2009,20(7):245-249.
[10] Abdul-Ghani M A,Abdul-Ghani T A,Nibal A,et al. One hour plasma glucose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dentify subjects at risk for future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8,10(33):1650-1653.
[11] Abdul-Ghani M A,Lyssenko V,Tuomi T,et al. Fasting versud postload plasma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the risk for future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s Care,2009,24(32):281-286.
[12] Abdul-Ghani M S,DeFronzo R A. Plasms Glucose concentration and prediction of futur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J]. Diabete Care,2009,24(32):194-198.
[13] Manley S E,Stratton I M,Clark P M,et al. Comparison of 11 human insulin assays: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J].Clin Chem,2007,12(53):922-932.
[14] Sapin R. Insulin immunoassays: fast approaching 50 years of existence and still calling for standardization[J]. Clin Chem,2007,12(53):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