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对急诊生化检验项目结果影响的分析
2012-01-23杜永光李伶俐
杜永光 李伶俐
标本溶血是临床生化检验中最常见的一种干扰和影响因素,在急诊生化检验中这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急诊患者多为危重患者,标本采集比较困难,鉴于红细胞的脆性较大,血液标本采集、分离过程中稍有不慎,均可使标本发生不同程度的溶血而影响检验结果。本文就20例急诊标本进行17项急诊生化检验项目测定,对溶血前后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随机抽取20例做生化检测项目的急诊患者标本,其血清无肉眼可见黄疸、脂血和溶血。将20份血液标本每份均分别置于2支试管中。其中1支室温下以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清备用,另1支试管中的标本采用人工方法使其溶血(测定血清血红蛋白大于1 g/L为溶血标本),然后以相同条件离心,分离血清备用。
1.2 仪器与试剂 OlympusAU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CIBA CORNING644电解质测定仪。生化分析仪试剂由上海科华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美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电解质测定试剂由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提供,试剂均在有效期内使用。质控品:Randox质控血清。
1.3 方法 测定仪器正常使用,质控品通过后,同时测定上述备用的未溶血和溶血血清中的UREA、CRE、UA、CO2、AST、CK、CKMB、LDH、HBDH、AMS、LIP、PAMY、GLU、K+、Na+、Cl-、CHE等17项生化指标值。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17项急诊生化指标在溶血前后的测定值及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标本溶血对UREA、AMS、LIP、PAMY、CHE无影响(P>0.05),对UA、CK有影响(P<0.05),对CRE、CO2、AST、CKMB、LDH、HBDH、GLU、K+、Na+、Cl-影响显著(P<0.01)。
表1 17项急诊生化指标在溶血前后的测定值比较(±s)
AMS(U/L)93±8287±84>0.05 PAMY(U/L)73±9668±94>0.05 LIP(U/L)150±221147±218>0.05 CHE(U/L)8292±17108208±1812>0.05 UREA(mmol/L)5.85±2.256.03±2.32>0.05 CRE(umol/L)55±1252±10<0.01 UA(umol/L)290±71259±69<0.05 CO2(mmol/L)24.0±4.219.0±3.3<0.01 AST(U/L)44±4876±48<0.01 CK(U/L)93±83122±92<0.05 CKMB(U/L)8±368±34<0.01 LDH(U/L)197±45757±157<0.01 HBDH(U/L)122±24465±108<0.01 GLU(mmol/L)7.89±3.324.89±2.8<0.01 K+(mmol/L)3.87±0.535.49±0.94<0.01 Na+(mmol/L)142±6139±5<0.05 Cl-(mmol/L)105±7102±7<0.05
3 讨论
3.1 肾功能四项里除了UREA溶血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他3项CRE、UA、CO2溶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溶血后,红细胞大量破坏而释放大量血红蛋白,而血红蛋白为红色物质,这种红色对比色分析产生正干扰,虽可用标本空白或两点比色法等得以部分消除,由于其增加了光的吸收,对一些波长相近的终点比色试验还是造成一定的干扰。
3.2 心肌酶谱CK、AST、CKMB、LDH、HBDH五项指标溶血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析原因为,AST在正常情况下红细胞内的浓度为988 U/L,红细胞外25.0 U/L,内/外比值接近40倍,LDH在红细胞内浓度是58 000 U/L,红细胞外为360 U/L,内/外比值160,浓度存在差异,轻微溶血就可导致结果偏高,HBDH主要反映LDH活力,产生差异的原理相同[1]。由于CK的测定采用连续检测速率法,红细胞及几乎所有组织中均含有AK,催化三磷酸肌酸和ADP生成肌酸和ATP的反应,反应中产生的ATP导致表现CK活性增加,导致结果偏高,CKMB的测定同样受AK的影响,也导致结果偏高[2]。
3.3 胰腺功能中LIP、AMS、PAMY溶血前后无显著变化,CHE溶血前后也无显著变化,而GLU、K+、Na+、Cl-溶血前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分析原因,GLU溶血后结果明显降低可能原因是:(1)红细胞成分溶解到血清中,引起血清容积增加,造成血清中GLU浓度相对下降;(2)红细胞中的一些成分溶解到血清中干扰GLU试验反应,如抑制葡萄糖氧化酶的活性或与其中的试剂发生化学反应等[3]。K+溶血后结果明显升高,因为红细胞中的K+含量为血清中的20倍,溶血后红细胞中的K+释放到血清中导致血清K+显著升高;Na+降低是因为血清中不溶性和可溶性物质增多,使单位体积的水含量减少(Na+只溶于水),导致Na+降低;Cl-降低可能是由于细胞内液对细胞外液的稀释。不过也有报道认为,溶血对Na+、Cl-不产生明显影响[4]。笔者估计,Na+、Cl-检测结果变化程度与溶血程度有一定关系,不过有待证实。
综上所述,标本溶血对急诊项目的检验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特别是对肾功能、心肌酶谱、葡萄糖、电解质等影响最大。由于急诊化验的特殊性,要最大程度地避免溶血的出现,否则就会耽误报告的及时发出,对患者造成严重的影响。因此,要加强护理人员和检验人员的业务知识培训,规范操作,明确责任,提高岗位责任意识,最大程度地减少溶血的发生。
[1] 周新,涂植光.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7-28.
[2] 钱士匀.临床生物化学和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指导[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32-236.
[3] 张苏,唐先平,沈朝辉.标本溶血对生化检验结果的影响及预防对策探讨[J].中外医疗,2010,29(18):187.
[4] 谭国萍.体外溶血对K+、Na+、Cl-测定的干扰分析[J].中华实用医药杂志,2004,4(7):236-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