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肝论治慢性咳嗽
2012-01-23弋巧玲
弋巧玲
(登封市人民医院,河南登封 452470)
从肝论治慢性咳嗽
弋巧玲
(登封市人民医院,河南登封 452470)
中医对于咳嗽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及临床经验,在治疗慢性咳嗽方面,也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诊断要点、证候学研究方面缺乏规范及标准。慢性咳嗽属中医学“久咳”“内伤咳嗽”范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论述了因五脏六腑功能失常而致咳嗽的规律。历来医家多遵“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之说而从肺脾肾论治;但临床实际发现,从肝论治咳嗽,亦可取得不错疗效。本文深入探讨从肝论治咳嗽之机制,有其现实必要性和临床实用性。
慢性咳嗽/中医药疗法;从肝论治;临床体会
咳嗽是指肺失宣肃,肺气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历代医家将有声无痰称为咳,有痰无声称为嗽,有痰有声称为咳嗽[1]。“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治肺成为止咳之常法,治脾成祛痰之惯例,如元代朱震亨《活法机要·咳嗽》云:“咳谓无痰而有声,肺气伤而不清也。嗽谓无声而有痰,脾湿动而为痰也。咳嗽是有痰而有声,盖因伤于肺气而咳,动于脾湿因咳而为嗽也。”但临床上,咳嗽往往病情错综复杂,“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在五脏咳中,临床上以肝咳最为常见,是由于肝气郁结,肝气犯肺,引发咳嗽。兹将临床点滴体会,析诸同道,以期抛砖引玉。
1 理论依据
《素问·咳论》曰:“五藏六府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胠下满。”究其原因,肝之经脉,上入隔膜,布胁肋,再沿喉向上进入鼻咽部,分支从肝分出,过隔膜,注于肺。肝主少阳春温、升发之气,肺主太阴秋燥、肃降之气。其在机体,肝主疏泄,其气升发调达;肺主肃降,其气清肃下降。肝自左而升,肺主右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五运行大论》曰:“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生理上,肝气升动,则气机调畅,血行通利;肺气肃降,则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临证指南医案》[2]曰:“肝从左而升,肺从右而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病理上,由于各种原因影响机体气机升降,导致肝肺气机升降失常,则变生诸多病证。如外感六淫,或痰浊上犯,肺的功能失常,“清肃之令不行,升降之机亦窒”,或“治节不行,一身之气皆失其顺降之机”(《王氏医案释注·卷八》),导致肺失清肃,气滞不畅,可出现胸闷咳嗽、喘息气急等症。
肝主藏血,为多血之脏,常苦血郁气滞,须赖清阳调配和协,始能条达舒畅,促进血行,帮助消化。如其清阳伏郁,常病气逆郁滞,反悔肺金而为咳;抑或阴虚血郁火旺,亦能伤灼肺金而为咳,此即通称肝木横逆,木火乘金而伤及肺脏之证;肝经循行,其弥布胁肋,循喉咙之后,“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若肝失疏泄,郁久化火,上犯肺金;或肝经实热,湿热内壅,火热循经上逆于肺,则亦可使肺失肃降而作咳喘。
2 辨证论治
肝之经脉,上入膈膜,分布胁肋,并注于肺。肝主疏泄,具少阳升发之气,宜升;肺主气,司呼吸,主治节,宜降。升降适宜,以维护肺气的正常呼吸功能。肝气郁滞,疏泄失常,日久化火,木火刑金,肝火熏灼肺经,阻碍肺气肃降而引起咳嗽,且牵引胁肋部位或左、或右、或两胁疼痛不已,转侧不利。稍有不慎,则咳嗽、胁痛加剧,咳甚则胁痛愈剧,胁愈痛则咳愈甚。此肝火上犯于肺之咳,肝邪冲逆于经之痛。这些表现与“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转,转则两胁下满”之肝咳病状大致相同。本证以肝病为本,肺咳为标,治当清泻肝经有余之火,改善疏泄之职;肝火得清,肝郁得疏,升降适度,肺气宣利,则咳嗽顿减。
2.1 清泻肝热
症见咳嗽,咽痒,无痰,口苦而干,伴胸胁胀满,心烦不安,头目眩晕,太息嗳气,咳甚则呕,夜间难眠,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苔薄黄质红,脉滑或弦数。多由肝经热盛,复感风热,木火弄金,肺气上逆。给予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草、当归、蝉蜕、牛蒡子、桔梗、僵蚕、射干、地骨皮。
2.2 疏肝解郁
症见咳嗽,咽痒,痰少而黏,不易咳出,咽部有阻塞感,伴胁胀胸闷,胃纳不佳,口干嗳气,时时欲呕,大便秘结或溏泄;舌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滑或弦细。多因风邪外袭,气机郁滞,肝疏泄失常,化火上犯肺咽。给予四逆散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佛手、川楝子、黄芩、射干、蝉蜕、僵蚕、桔梗、香附。
2.3 滋养肝肾
症见咽痒即咳,咳声嘶哑,咽干口燥,痰少而黏,甚则无痰,心烦易怒,腰膝酸软,失眠心悸,眩晕耳鸣,或见齿鼻衄血,男子遗精早泄,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或滑数。给予四物汤合一贯煎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生地黄、北沙参、白芍、当归、枸杞子、天冬、麦冬、川楝子、地骨皮、茜草、栀子、桔梗、白前、香附、僵蚕。
2.4 调和肝脾
症见咽痒咳嗽,痰少而黏,咳吐不利,咽干口燥,夜咳较甚,胸闷胀满,倦怠乏力,不耐劳累,纳呆腹胀,大便溏薄,时有呕恶;舌薄白或腻,舌质淡,脉弦滑。给予柴胡疏肝散合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枳壳、川芎、郁金、黄芩、太子参、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桔梗、射干、天竺黄、桑白皮。
2.5 清肝活血
症见咳嗽日久,咽干而痛,吞咽受阻,咽痒即咳,无痰或痰少而黏,胁胀胸痛,咳即加重,低热少寐,大便不爽,饮食少进,咳即呕吐;舌苔薄黄或微腻,舌质红或有瘀斑,脉弦或细涩。给予柴胡疏肝散合青蒿鳖甲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柴胡、香附、郁金、枳实、青蒿、知母、生地黄、牡丹皮、鳖甲、丹参、黄芩、射干、僵蚕、桑白皮。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60岁。2009年2月12日初诊。主诉:慢性咳、痰、喘史10余 a,发作2个月。现症:咳嗽而喘,胸闷气急,心烦口苦,痰黄而黏,面潮红略有浮肿,大便干结;苔黄腻,脉弦。X片检查:慢性支气管炎。西医诊断:喘息型支气管炎,肺源型心脏病。中医诊断:咳嗽,喘证,证属肝郁化火,肺热炽盛。治宜疏肝清肺利水,处方:柴胡、前胡各10 g,赤芍、白芍各18 g,青皮、陈皮各10 g,姜竹茹9 g,姜半夏9 g,瓜蒌 12 g,枳壳、枳实各 12 g,车前草 20 g,猪苓、茯苓各24 g,黄芩15 g。7剂,水煎服。二诊:服药7剂后,咳喘明显缓解,面浮尽退。守方14剂。三诊:咳喘基本缓解,无明显浮肿,前方加玉屏风散、六君子汤及杜仲、狗脊之品,培补肺脾肾以巩固疗效。
按 平素肝气郁结患者,由于气机不畅也可影响肺的宣肃功能而使水饮停聚,上迫为喘,外溢为肿,且气机不畅最易郁而化火,此型常见于慢支伴急性感染。本例患者咳喘气急、痰黄,伴胸闷、口苦心烦,面潮红、大便干结乃一派肝郁化火之象,采用大柴胡汤加味,并重用黄芩以疏肝清肺,理气化饮;再与活血利水之剂合用,使喘肿得以明显的缓解。
4 讨论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但其他脏腑也可引起。早在《黄帝内经》就有“肝咳”“心咳”之说,《素问·咳论》曰:“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心咳之状,则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状。”《灵枢·经脉》曰:“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因此肝脏患病可累及于肺。从五行关系讲,肝属木,肺属金,在正常情况下,肺气主降,有制约肝气、肝火上升的作用;肺主肃降,而肝主升发,两者相互制约、相互协调,则气机升降正常。肝气郁结,失其升发疏泄功能,就会影响肺的宣降功能,使肺气上逆而至咳嗽,因此利用疏肝理气之法治疗此类咳嗽,往往能取得较好效果。
明代王纶《明医杂著·卷二·咳嗽》曰:“咳谓有声,肺气伤而不清;嗽谓有痰,脾湿动而生痰。咳嗽者,因伤肺气而动脾湿也。病本虽分六气五脏之殊,而其要皆主于肺。盖肺主气而声出也。”治法须分新久虚实。新病风寒则散之,火热则清之,湿热则泻之;久病便属虚属郁,气虚则补气,血虚则补血,兼郁则开郁,滋之、润之、敛之,治虚之法也。所以,咳嗽的治疗必须在治本的基础上,着重调理肝脏,兼顾其他脏腑,才能标本兼顾,获得整体调治之功。至于药物的选择,尚需下功夫学习,以获取更好的疗效,达到阴阳平衡,维护脏腑正常功能的目的。
[1]田德禄.中医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1001-6910(2012)09-0044-02
R256.11
B
10.3969/j.issn.1001 -6910.2012.09.023
2012-06-09(编辑 马 虹)
·学术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