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口市历年涝灾分析
2012-01-22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杨 新(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
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部偏南,北纬33°05′~34°20′,东经114°15′~115°40′。是华北大平原的一部份,地势平坦。解放前是有名的“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多灾区”。特别是周口市东南部的沈丘、项城、商水等县的低洼地区,涝灾严重,属于重涝区。解放前由于河道失修几乎每年都有内涝,有些多雨的年份一年发几次水。沙河以北隶属黄泛区,历史上多次被黄水淹没,西华、扶沟等县有些地方从1938-1945年被黄水淹没八年之久,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
1.雨涝概况
周口市从1912-2011年中共出现73个涝年,平均1-2年一遇。1966-1978年除1975年8月上旬由于客水侵入,使西华、项城、沈丘等部分地区遭受洪水灾害外,虽有个别年份如1976年夏季雨水较多,但由于水利条件好,没有发生过大范围的内涝灾害,严重的雨涝年份有:1954年、1956年、1963年、1964年、1975年等。涝期最早从4月上旬开始,最迟在10月下旬结束,就季节而言,以夏涝次数为最多;其次是秋涝、春涝,以初夏涝出现次数为最少。就强度而论,以夏涝强度最大;其次是初夏涝,秋涝重于春涝,见表1。
总之,周口市全部是平原,地势平坦,各地雨量差异不大,洪涝强度和次数也无大的差异,所以周口市以长期洪水不泄和连阴雨而造成的平地积水淹没良田为主。
1.1 春涝
表1 雨涝标准表
周口市春季易发生旱灾,但个别年份由于冷暖空气活动频繁,雨水明显增多,往往形成涝灾,其中以低温连阴雨而造成的春涝为主。从1959-2010年共出现17次春涝(1964年,1969年,1975年、1979年、1985年、1987年、1990年、1991年、1992年、1997年、1998年、1999年、2002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平均每3年一遇。其中以1964年较严重。
1.2 初夏涝
在初夏季节里周口市出现干旱机会多,涝灾很少。从1951-2010年出现涝灾有(1956年、1984年、1987年、1989年、1990年、1991年、1995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6年、2008年、2009年)。平均每4年一遇。其中以1991年较严重。
1.3 夏涝
夏季本是多雨的季节,加之暴雨日数集中且强度大,故严重雨涝灾害往往发生在此季。1912-2010年共出现45次夏涝,平均每2年一遇,解放后1951-2010年出现17次夏涝,平均每3-4年一次。其中重涝5次,每隔10-11年一遇。周口市夏涝多发生在七月上、中旬至8月,这是因为夏涝大多是暴雨所致。周口市夏涝年份有:1950年、1952年、1953年、1954年、1957年、1963年、1965年、1967年、1975年、1980年、1984年、1988年、1989年、1998年、2000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年等。平均每3年一遇。其中以1957年、1963年、1975年、1998年、2003年比较严重。
1.4 秋涝
周口市进入秋季后,在正常情况下,雨水比盛夏明显减少,但在个别年份入秋后,暖湿气团势力仍较强,夏季季风转换较迟,与北方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双方势力相峙往往造成秋季连阴雨天气,因雨水过多而造成秋涝。从1951-2010年出现秋涝年份有(1952年、1953年、1954年、1960年、1962年、1963年、1964年、1968年、1969年、1979年、1982年、1983年、1984年、2011年),一般连阴雨日在20d~40d,最长达60d,涝期多从9月初开始,到10月结束,最迟11月上旬结束。以9月份雨涝机会最多,10月份次之,11月份很少出现。
2.个例年分析
2003年,周口市遭受了多年不遇的雨涝天气,6-9月份周口市降雨量达836.9mm,降雨量之大、范围之广、持续时间之长,都是多年没有的。日照时间比常年偏少318.2h,致使全市秋作物大面积受灾。据统计,全市成灾面积69.3万hm2,绝收面积49.42万hm2,受灾人口901.9万人,成灾人口778.4万人,因灾死亡7人,病伤20042人;倒塌房屋4.06万间,损坏房屋8.446万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3.51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49.64亿元,全市农民人均减收500元左右。
雨情、灾情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6月20日至7月4日,沙颍河、汾泉河流域连降大到暴雨,造成部分县市严重涝灾。其中沈丘、项城两县市降水量在500mm以上,降水量最大的沈丘站多达676mm。由于这次降水,使沈丘、项城、商水、淮阳等6县市49个乡镇遭受洪涝,254个村庄42.95万人被水围困,村内水深均在1m以上。特别是沈丘县大邢庄乡西赵楼村、普楼村,留福镇郭六村,老城镇南韩湾村,项城市付集镇直河村,官会镇公刘村,村内积水达2m左右,沈丘县大邢庄乡东赵楼村积水达3m以上,秋作物全部被淹。作物受灾面积14.32万hm2,成灾面积8.65万hm2,绝收4.76万hm2,涉及受灾人口197.6万人,倒塌房屋7079间,造成直接经济总损失3.99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3.14亿元,水利设施直接经济损失0.48亿元。第二阶段,8月8日至9月9日,全市长期阴雨连绵,累计降水量260~420mm,致使全市绝大部分农田形成内涝,加上长时间光照严重不足,农作物受灾情况非常严重。
3.受灾的主要成因
3.1 夏季降水次数多,间隔时间短、雨量集中、降雨强度大。加之前期雨水充分,径流系数大大提高,暴雨之后,很快形成地面径流,致使沟满河平,涝水难以迅速排出,田间一片汪洋。
3.2 在夏季受河道内洪水顶托,涝水难以排出。加上受强降雨影响,致使河水位暴涨,高水位行洪局面。沿岸涝水受洪水顶托,排水不畅。
3.3 骨干河道和田间沟渠排涝标准低。如汾泉河泥河口以上汾河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以下泉河13.5km排涝标准为3年一遇的90%,其支流泥河未经治理,一遇暴雨极易成灾。田间排水沟渠数量少、标准低,降雨超出了沟渠的排涝能力;由于资金投入少,大量的桥涵未能配套,现有的桥涵大部分是上世纪50-70年代配建的,老化失修,毁坏严重;沟渠内种植作物、堆放秸杆、修筑路坝,有的被填平,有的因排水出路有矛盾,形成大量的竹节沟,造成排水不畅。
3.4 乡村公路建设破坏原有排水沟渠。近几年的“村村通”公路建设中,由于规划不尽科学,打乱了原有的排水系统,大量田间沟渠桥涵闸被毁。
3.5 一些干部责任感不强,组织不力,少数群众缺乏大局意识,各自为政。多年的干旱少雨,群众除涝意识淡薄,干部采取措施不力,面对涝水,各自为政,涝水无法及时排除。
4.防治措施
4.1 提高对防汛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进一步扎实有序地推进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在“村村通”建设中,要通盘考虑,将道路建设同河道整治有机结合,不能只注重单项工程建设,而忽视农田排灌水系的建设。
4.2 按照“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的原则,储备充足的防汛料物,确保抢险急需。
4.3 抓好抢险队伍建设。对骨干抢险队伍要做好组织、培训和必要的演练,保证关键时刻拉得出、抢得上、守得住。
4.4 做好面上除涝准备。尽快清除沟河阻水障碍,打通“竹节沟”,确保涝水及时排除,最大限度降低可能造成的灾害损失。
4.5 排涝涵闸是人们容易忽视的环节,平时由于种种原因管理不善,用时闸门提不起来,造成阻水,因此,要对中、小型涵闸加强平时管理,使其能正常运行,这样在河水水位抬高之前,配合面上排水系统,及时对农田涝水进行抢排,以便做到免灾或把灾害压缩到最低程度。
4.6 对面上大、中、小沟内的路坝、堆置的秸料、积肥等阻水料物及在沟内种植的阻水作物一律清除干净,不留后患。
4.7 做好城市防汛工作。努力提高城市防汛标准,保证暴雨过后,居民正常生产生活。要密切注意雨情、汛情、工情,采取过硬措施,狠抓落实,切实做好防汛除涝工作,确保经济社会稳定发展,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8 准确预报,合理调度。防汛除涝工作,工防是基础,人防是关键。降雨是自然现象,通过工程措施可以削减洪峰,但遇超标准洪水,光靠现有的工程措施很难达到预想效果,只有充分掌握洪水发生发展情况,准确及时的预测预报,做出合理的调度,才能使损失降低到最小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