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李仪祉治水思想给予我们的启示

2012-08-15宋东军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

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 2012年15期
关键词:水利

□宋东军(河南省豫北水利工程管理局)

李仪祉,原名李协,字宜之,是我国近代卓越的水利科学家和著名的教育家。1882年2月20日,他出生于陕西省蒲城县富源村。父亲李桐轩、伯父李仲特都是同盟会会员、知名学者和社会活动家。

李仪祉幼年随父亲和伯父读四书五经,兼学代数、几何等近代科学知识;1898年,同州府乡试,考取第一名,获秀才衔。1904年,考入京师大学堂德文预备班;1909年,京师大学堂毕业,获举人衔,被陕西省西潼铁路筹备处选派入德国皇家工程大学;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毅然回国;1913年春入德国丹泽工业大学专攻水利,获“特许工程师”荣誉称号。

1915年春,李仪祉学成回国,历任河海工程专门学校教务长、教授,西北大学代理校长,北京大学、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和交通大学教授,西北农业专科学校教授兼水利组主任,陕西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工程局总工程师,陕西省教育厅长、建设厅长,上海港务局局长,华北水利委员会主席兼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导淮委员会总工程师兼工务处长,黄河水利委员会委员长兼总工程师,扬子江水利委员会顾问,全国经济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总工程师,全国救济水灾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中国水利学会会长等职务。1938年3月8日病逝于西安。

李仪祉先生一生为关中水利以及中国水利近代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他与张季鸾、于右任并称为“陕西三杰”。李仪祉先生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治水实践,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治水思想,研究它不仅可以使我们缅怀历史上的治水功臣,而且可以为我们当前的水利事业提供借鉴。

1.治水兴农,济民利物

李仪祉先生认为:“水利实为利农要图。西北地势高亢,旱灾时见,不有水利,农事何赖?本水利组以培养水利工程技术之高级人才为宗旨”(《西北农校水利组规划》)。李仪祉先生在《陕西渭北水利工程局引泾第一期报告书》中说,“陕西气候多燥鲜雨,故农者常旱,雨稍却辄成灾”。李仪祉列举了从商帝辛十九年(公元前1080年)到民国十二年(1923年)计3000年的关中饥荒状况,“约为二十年灾一见”。李仪祉先生第一次赴陕筹划兴建泾惠渠,因“当局者似不暇及此”,后“戊辰己巳庚午三年大饥,秦民饿死无算,渭北灾尤锯。噫!余之罪也。”他急人民之所急,忧人民之所忧,充分体现了李仪祉先生的忧民之心,“兴修水利为人民”是李仪祉先生最基本的水利思想之一。

1922年李仪祉离开南京,回陕西任省水利局局长兼渭北水利局总工程师,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真正开始了他兴修水利的生涯。他回陕后积极网罗人才,取得陕西陆军测量局的支持,组织引泾灌溉工程勘测设计,到1924年完成两种设计方案,但因省长齐振华作梗,经费没有着落,直到1927年仍无法开工。李仪祉感慨万千:“协生于此国,长于此乡,救危定难,自愧无方”,遂愤然辞职。

1928年任华北水利委员会委员长,1929年又兼任北方大港筹备处主任、导淮委员会委员兼总工程师及工务处处长;他还一度担任浙江省建设厅顾问,设计了杭州湾新式海塘。1930年在天津倡办中国第一个水工试验所,为中国水利工程研究创造了条件。

1930年冬,李应陕西省政府主席杨虎城之邀回陕,任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厅长。这一任职使他筹备了多年的泾惠渠水利工程终于动工,到1932年夏第一期工程竣工,受益农田达50万亩。泾惠渠竣工后,李去陕南考察水利,这时,他辞去了建设厅厅长之职,专任省水利局局长,开始勘测洛河,筹办洛惠渠水利工程,由于工程艰巨,1947年始粗通水,直到解放后,全渠工程才告完成,所灌农田达3.67万公顷。渭惠渠水利工程是1935年破土动工的,至1937年12月完工,共灌农田4万公顷。还有引石头河水的梅惠渠工程,1936年10月动工兴建,1938年6月完成,灌溉农田约2万公顷。继而引黑河水、引沣河水、引涝河水、引泔河水的诸惠工程也相继施工,成为著名的关中“八惠”水利工程。

2.借鉴中外,重视实践

李仪祉先生为开拓我国现代化水利科学技术,远涉重洋留学德国,学习土木工程。1913年他二次留学德国,因见“我国江河失治,旱潦频见,陕西尤苦旱荒”,遂入旦泽工科大学专攻水利。李仪祉先生在欧洲各国,亲眼目睹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先进,大力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同时又不排斥总结发掘中国丰富的传统治水经验,他的主导思想是:“用古人之经验,本科学之新识”。他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水利》中又指出:“然历来施于河之治功多矣,迄无成效者何耶?筑堤无学理之研究,守护无完善之方法,官吏无奉公之才德耳。欲根本图治,一要施科学的研究,二当改变其河务组织,洗清积弊,力谋更新始可。”既指出了历来治河收效甚微的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又指出了社会和河政方面的原因。

李仪祉先生运用所学到的西方近代水利科学技术知识,来分析总结中国传统的治水思想和治水实践,对历史上知名人物的治水著述、典型的水利工程和工程措施,更是认真剖析、反复推敲,尤其是对历史上大江大河治理思想争论的焦点,往往通过实地勘察、运用近代测量技术测算、进行模型试验,来对比研究,以求得科学的答案。在李仪祉发表的200余篇水利论著中,他所提出的关于黄河、淮河、运河、长江等大江大河和西北水利、华北水利等区域水利的治理规划方案中,无不体现了他运用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吸收中国传统治水经验,解决当前水利问题的科学态度。

3.近代科学治理黄河的开拓者

李仪祉终生以治水为志,求郑白之愿,效大禹之业,凿泾引渭,治黄导淮,整治运河长江凡数十年,足迹遍布祖国江河湖海,卓有贡献,尤对黄河治理,精心钻研,独有建树。

民国22年(1933年)黄河大水,黄河下游决口数十处,洪水泛及五省,灾民数十万,当年九月成立黄河水利委员会,李仪祉首任委员长(1933-1935年)。在任职时他统一河政,拟定各项规章制度,加强治黄的基本工作,运用近代水利科技,对黄河进行广泛的勘测研究,制定治黄方略和治黄工作计划;并全面培修了黄河北金堤。经调查,他认为黄河的病源是泥沙,防洪更需减沙,强调上、中、下游统一治理,今后治黄重点应放在西北黄土高原上,主张在田间、溪沟、河谷中截留水沙,提倡治理黄河与发展当地的农、林、牧、副业生产相结合。对于防洪,他筹划3条出路:(一)疏浚下游河槽;(二)修建支流拦洪库;(三)开辟减水河。并主张整治河道,发展黄河航运。他对我国历代治理黄河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提出了科学的治河方略,写成了40多篇文章。正如全国政协副主席、原水电部部长钱正英同志所说:“李仪祉把我国治黄理论和方略向前推进了一大步,直到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李仪祉传》序言)。

4.结论

李仪祉毕生致力于水利事业,他不仅精通水利工程技术,而且博学多才,对天文、地理、文史、宗教都有研究,著述丰厚,多达200余册(篇),他德高望重,功垂千秋,深受人民敬仰。1938年逝世后,国民政府发了特令褒扬,称他“德器深纯,精研水利,早岁倡办河海工程学校,成材甚众。近来开渠、浚河、导运等工事,尤瘁心力,绩效懋著”。《大公报》发表短评,称:“李先生不但是水利专家,而且是人格高洁的模范学者,一生勤学治事,燃烧着爱国爱民的热情,有公无私,有人无我。”于右任为陵园作挽联称:“殊功早入河渠志,遗宅仍规水竹居”。表达了社会对这位水利大师一代贤哲的缅怀之情。

建国以后我国水利和治黄事业举世瞩目,实现了李仪祉生前遗愿。并且由水利电力出版社出版了《李仪祉水利论著选集》,陕西省扩建了仪祉农校、陕西机械学院树立了李仪祉像、泾惠管理局扩建了李仪祉陵园,陕西省水利水土保持厅与陕西电视台,联合拍摄播放了反映李仪祉生平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江河赤子》等。又经陕西省政府批准,在1992年隆重举行李仪祉诞生110周年和泾惠渠通水6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学习发扬李仪祉爱国忧民鞠躬尽瘁的可贵精神,振兴水利事业。

5.启示

纵观李仪祉的治水思想,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只有水,才能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河南作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和粮食生产大省,也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水利发展的成败,不仅事关全省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更是事关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民生福祉的千秋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水利工作者与全省人民一道奋力拼搏,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一片片绿洲奇迹般诞生,一个个润泽城乡的生命工程,在让一片片沃野田畴奇迹般诞生,河南水利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为国家发展、民族富强、人民幸福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也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推进水利事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很多有益启示。

启示之一:从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到科学治水、依法治水,河南水利的发展和建设,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提供了重要保障。

从“望天收”到“稳步增产”再到粮食产量“八连增”,2011年粮食总产550亿公斤,河南粮食生产的这种变化,得益于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粮食生产的综合保障能力大大增强,随着粮食核心区工程启动,治水思路战略性调整,结合河南省情水情,确立了“以小浪底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依托,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原有水系为构架,建立‘南北调配、东西贯通’的水资源配置格局,力求把河南打造成为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战略枢纽”的工作思路,找到了从战略上和根本上解决河南水利薄弱环节和突出矛盾的有效途径。

启示之二:从控制洪水向洪水管理转变,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可持续发展水利,几十年的实践,鲜明体现出尊重自然、认识规律的治水兴水之路。

黄河宁,天下平。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先后在黄河流域建成大型水库4座,中型水库14座,小型水库261座,总库容近130亿立方米。对黄河大堤先后进行了4次加高加固,初步治理河道36条,修筑堤防近3002公里,初步形成了由干支流水库、堤防、河道整治工程和蓄滞洪区组成的防洪工程体系,通过联合调度,多次成功削减黄河下游洪峰,防洪减灾直接经济效益达数千亿元,实现了黄河岁岁安澜。

建国60多年来,海河与长江流域也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如今,这些地方历史上“大雨大灾、小雨小灾、无雨旱灾”的旧貌得到了彻底改观,一个鱼米之乡阡陌纵横、稻菽飘香的富饶景象已呈现在世人面前。从“小水大灾”嬗变成“大水小灾”,防洪调度理念转变和一大批防洪工程的投入使用发挥了关键作用。”

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大自然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律。从人定胜天到人水和谐,从工程水利、资源水利到可持续发展水利,治水思路的不断丰富完善使得人水相争变成了人水和谐,人类在处理与水的关系上迈出了理智的一步,不仅利用水、约束水,也善待水、珍惜水、节约水、保护水。

实践表明,可持续发展水利是符合国情水情、富于创新的治水之路,是解决复杂水问题的必然选择。

启示之三:农村居民存在饮水安全问题,水利与民生息息相关,必须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水利的根本目标。水,是生命之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然而,长期以来,河南部分地区的部分群众却饱受“吃水难”的困扰。

为破解这一难题,建国以来,河南人民通过自力更生,大部分地区初步解决了吃水问题,在“八五”期间,解决了300多万人的饮水困难;“十一五”期间,又解决了260万人的饮水困难;到“十二五”末要解决2900万农村居民和600万农村师生的饮水问题。从“能吃上水”到“要吃好水”。为此,河南2012年确定目标任务是力争先解决600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在此基础上,启动全省“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因地制宜采用不同的供水方式,优先考虑城乡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鼓励发展集中供水工程,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让农民喝上足量、清洁、安全、卫生的放心水。

民生水利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过程,要不断把握人民群众的新要求,开辟兴水惠民新领域,实现民生水利新突破。

启示之四: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刻不容缓。

近年来,河南粮食产量虽然连创新高,但各种支撑力量已经绷得很紧,尤其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问题更加突出。有收无收在于水,粮食生产受水的影响最大,维护粮食安全,必须始终把农田水利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决定性因素,夯实粮食持续稳定发展的水利基础。一是要加快引黄工程建设,充分利用引黄水量,发展引黄灌溉面积;二是要继续实施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任务;三是要抓好小型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集并举、大中小微结合,因地制宜建设“五小水利”工程不断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号角已经奏响。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的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望未来,河南水利事业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局面。可以预期,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将得到扭转,水利保障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的能力大幅提升,水利保障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作用更加凸显,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水利现代化蓝图将变为现实。

[1]《陕西省志·人物志》(中册).陕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12月版.

[2]黄河网:黄河文化—历史走廊—近现代治黄人物.

[3]王延荣,李天良,杨沙平.《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杂志2009年第11期.

[4]车玉明,姚润丰.新华网:治水兴邦—新中国水利事业发展启示录.

[5]百度百科—李仪祉.

[6]王树山.2012年在全省水利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7]三秦记网:陕西地方文献资料站—三秦人物.

[8]钱正英.纪念李仪祉诞辰12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水利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Ⅱ)
为夺取双胜利提供坚实水利保障(Ⅰ)
水利学会
水利第二工程局
水利第一工程局
水利信息化
水利宣传
水利工会
水利监督
水利先进实用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