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腹膜后肿瘤33例诊治分析
2012-01-22刘春林
刘春林
(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江苏姜堰 225500)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病理类型较多,包括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恶性肿瘤既有原发的,又有转移的。由于腹膜后肿瘤早期多无症状,故大多在体检时发现,或是肿瘤较大引起压迫症状时发现。手术是治疗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手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6—2010年江苏省姜堰市人民医院收治腹膜后肿瘤临床病例33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14例;年龄13~77岁,平均(45.46±19.04)岁。33例中,27例是体检时发现的,6例是CT检查时偶然发现的。33例腹膜后肿瘤经外科手术完整切除,良性患者仅定期随访,恶性肿瘤患者转其他科室进行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2 结 果
本组33例腹膜后肿瘤均经手术完整切除,其中,良性肿瘤最小3 cm×2 cm×1 cm,最大13 cm×11 cm×6 cm,肿瘤最大直径平均7.2 cm。恶性肿瘤最大30 cm×23 cm×10 cm(为脂肪肉瘤),最大直径平均10.5 cm。良性肿瘤12例(36.4%),其中,神经鞘瘤5例,节细胞神经瘤4例,血管平滑肌瘤1例,囊肿1例,神经内分泌肿瘤1例。恶性肿瘤21例(63.6%),其中,平滑肌肉瘤5例,脂肪肉瘤4例,横纹肌肉瘤2例,淋巴瘤3例,腺癌2例,上皮恶性肿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1例,精原细胞瘤1例,小细胞恶性肿瘤1例。其中肉瘤11例,占所有肿瘤的33.3%,占恶性肿瘤的52.4%。所有患者随访2年时,良性肿瘤患者未出现复发及并发症,恶性肿瘤患者病死5例。其中3例脂肪肉瘤患者2年内出现复发,其中1例复发3次,均再次手术切除。
3 讨 论
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由于发生部位深,腹膜后间隙大而难以早期发现。本组恶性肿瘤患者在肿瘤较小时无明显不适,随着肿瘤增大可有腹胀、饱腹感、腹部不适,并可触及肿块,多无泌尿系统症状。本组良性肿瘤是体检或影像学检查时偶然发现。B超、CT是诊断腹膜后肿瘤的重要手段。B超检查方便易行,对于确定肿瘤的位置有帮助。CT检查正确率高,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界以及与周围脏器及大血管的关系,有助于手术方案的确定,肿瘤性质多需病理最终诊断。
本组腹膜后良性肿瘤以神经鞘瘤和节细胞神经瘤多见,而腹膜后恶性肿瘤以肉瘤多见。腹膜后肿瘤多主张早期手术。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方法[1],但恶性肿瘤复发率较高,特别是肉瘤。影响后腹膜肉瘤预后的因素包括肿瘤是否完整切除、肿瘤分级、切缘、组织病理学类型等。腹膜后肉瘤比四肢肉瘤预后差,5年生存率为59~68%[2]。原因可能为肉瘤一般较大,手术很难完整切除并很难保证切缘阴性。
局部复发仍然是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这主要与肿瘤的病理学类型、级别有关。为了减少术后复发,应力争完整切除肿瘤,一旦肿瘤复发,常会累及多个腹膜后组织器官或血管,其术后死亡原因常为局部复发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及受累器官衰竭,因此提高肿瘤的完全切除率非常重要。本研究中,脂肪肉瘤复发率最高。腹膜后肿瘤复发患者可采用手术再次切除,但第二次及以后作手术的难度明显增大,且难以做到将肿瘤完全切除,需辅以放化疗等综合治疗。
腹膜后恶性肿瘤对放疗敏感度较低,且腹腔内脏器不能耐受高剂量放射治疗,但腹膜后恶性肿瘤,特别是肉瘤,术后放疗仍然是必要的,因放疗可以延缓复发和延长生存时间[3]。除恶性淋巴瘤和儿童横纹肌肉瘤外,其他病理类型的腹膜后肿瘤对化疗均不敏感。
本研究系小样本病例回顾分析研究,病例数仅33例,随访时间较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总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中恶性肿瘤较多,其一半以上为肉瘤。外科手术完整切除是治疗腹膜后肿瘤的主要方法,恶性肿瘤需辅以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以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1]蔡元坤,程明荣,赵加应,等.原发性腹膜后恶性肿瘤的手术治疗[J].中国临床医学,2008,15(2):197-198.
[2]Strauss DC,Hayes AJ,Thway K,et al.Surgical management of primary retroperitoneal sarcoma[J].Br J Surg 2010,97(5):698-706.
[3]张志鹏,修典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诊治30例[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11,32(5):678-6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