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脾化湿法治疗失眠的临床体会

2012-01-22张晓晖张宝利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2年10期
关键词:卫气肾阳病案

张晓晖,张宝利

失眠,又称“不寐”、“目不瞑”,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其表现有轻重之别,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或醒后难以复寐,重者彻夜不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及正常生活。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就已对睡眠的生理机制以及失眠的病机有了深刻的阐述。《灵枢·大惑论》曰:“夫卫气者,昼日常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阳气尽则卧,阴气尽则寤……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跷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矣。”说明正常睡眠有赖于卫气循行有度,一旦机体因邪气所扰,导致营卫失度、阴阳失调而致目不得瞑。后世医家林佩琴概之以“不寐者,病在阳不交阴”(《类证治裁·不寐》)。

随着脏腑辨证体系的逐步建立,后世医家对失眠的论治亦有较大发展。营卫阴阳、心、肝、肾、脾胃、痰、瘀、火等诸方面均有涉及,临床治疗和用药也随病因病机的不同而有相应的变化。这其中调理脾胃法[1,2]在治疗失眠的大法中占有一席之位,但众多医家多从心脾血虚、痰热内扰、气滞中焦、胃阴不足等方面论述。张宝利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神经内科医疗、教学工作3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对于失眠一病诊治亦有较多收获。他认为,临床中尚可见到一组失眠患者以脾虚湿阻为其主要病机,应用健脾化湿法治疗后症状改善明显,现对其病机、辨治、用药规律作一总结。

1 脾虚湿盛导致失眠的病机

脾胃居于中焦,上连心肺,旁邻肝胆,下接肾命;脾为胃行其津液,升清降浊输布水谷之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同为“后天之本”。生理上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火运行之通道。《血证论》言:“血生于心火而下藏于肝,气生于肾水而上注于肺,其间运上下者脾也。”此言脾为水火上下运行之枢纽。《四圣心源》谓:“脾为己土,以太阴主升,胃为戊土,以阳明为降……中气者合济水火之机。”

从五行关系来看,脾(胃)与心和肝的关系较为密切,脾属土,心属火,肝属木,脾与心是母子相生的关系,脾与肝则是相克关系。心主血,主神明,肝藏血,主疏泄,二脏与人的精神意识活动关系最为密切,因而脾(胃)的病变最易影响心、肝两脏的功能活动,从而出现不寐。

如前所述,《内经》中“阳不交阴”为失眠之根本病机,后世有医家[3,4]认为其在临证上又当细分。其一,在阳之病。阳气太盛,或蕴为邪热,阴不制阳,阳气浮越于外而不眠;其二,在阴之病。阴液亏虚,不能敛阳,导致阳气浮于外,故而失眠(“老者之气血衰,……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灵枢·营卫生会》);其三,外邪阻碍阴阳交通。即机体的湿痰瘀血等病理产物阻碍了“阴阳交通”的道路,阴阳不交则失眠。或为瘀血,或为水饮,或为六淫。“今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灵枢·邪客》)。

因而,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困阻脾阳,清气不升,浊阴不降,中枢转运失常,水火不得升降,交通受阻,因致心肾不交,神不安守;脾虚湿盛,有形之邪阻滞,卫气不得入于阴,而致失眠。

2 脾虚湿盛导致失眠的辨治及用药体会

病案一,患者,女性,57岁,平素进食量少,食后易胃脘胀闷、泛酸,曾行胃镜检查示:浅表性胃炎。近3个月因家中事务困扰出现失眠,入睡尚可,稍有动静即易醒,醒后再次入睡困难,烦躁异常,平素大便稀溏。舌质淡暗,苔白微腻,舌体胖大,脉沉。辨证为脾虚湿滞,心神不宁。治以健脾化湿安神,处方如下:苍白术各30 g,猪茯苓各30 g,砂蔻仁各6 g,泽泻15 g,清半夏10 g,夏枯草15 g,香附10 g,郁金10 g,炒枣仁30 g,远志10 g,珍珠母30 g,炙甘草6 g。患者服药3剂后即感睡眠较前好转,醒后可再次入睡,续服十剂,每晚可睡4 h~5 h。以此方酌加疏肝之品,并调理脾胃续服月余,患者性情急躁较前好转,纳食转佳,每晚睡眠时间恢复至此次病前。

病案二,患者,男性,69岁,失眠数年,入睡困难,睡后多梦易醒,有时彻夜难眠,夜尿频多,曾服用多种镇静催眠类药物,服药后可睡数小时,但易早醒。白日精神萎靡不振,纳食少,食后易腹胀,便溏,自觉腰以下畏寒、喜暖,舌质淡暗,苔白腻,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脉沉弦。辨证为脾虚湿滞,肾阳不振。治以健脾化湿,补肾温阳,处方如下:苍白术各30 g,猪茯苓各30 g,砂蔻仁各6 g,泽泻15 g,仙茅10 g,仙灵脾10 g,当归20 g,桂枝10 g,生龙牡各30 g,炒枣仁30 g。水煎日服1剂,连服14剂,患者症状明显缓解,精神气色好转,以此方加减善后。

按:上述两例患者平素均有纳食不佳,食后易于胃脘胀闷,大便溏薄等脾虚不运之证。处方中所用白术、苍术、茯苓入中焦健脾化湿,泽泻、猪苓入下焦利水渗湿、通利水道,砂仁、蔻仁芳香醒脾,诸药共用以健脾行气化湿,中焦脾胃气机得以运化。上述两例患者虽均以脾虚湿阻为其主要病机,而病案一患者尚有肝郁之象,心神被扰,酌加疏肝之品,并选用“半夏、夏枯草”药对,此药对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阳而长”之意[5]。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喜用此药对以调整阴阳治疗不寐。病案二患者脾阳不振累及肾阳,遂加用仙茅、仙灵脾等药以温振肾阳。两个病案恰恰印证了前所述及“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水火运行之通道”。如《四圣心源》所论:“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故金火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平人下温上清者,以中气之善运也”。

张宝利主任医师认为,此类失眠患者平素多有纳食不香、大便溏薄等症状,舌质多为淡暗,舌体偏于胖大,舌苔多为白苔或白腻苔,脉象以沉弦脉为主,以此症状、舌脉辨证为脾虚湿滞,应用上述健脾化湿之药并加用安神之品,均可见效;若有畏寒肢冷、精神困顿萎靡者,则须考虑脾阳不振,累及肾阳,酌加补肾之品,仙茅、仙灵脾二药具有温肾阳、祛风除湿之效,常选之。如若患者舌苔偏于黄腻,尚有口干苦、性情急躁、便干等症,则非此方证之适应证,可选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另外尚应指出,此类患者平素多有脾虚不能运化水谷,故善后调理脾胃不宜应用药量过大,仍应须辨证施治,以恢复脾胃气机升降为大法。

[1] 章波,卢建新,高荣林.调理脾胃法治疗失眠的源流探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6):1282-1285.

[2] 卢世秀,苏凤哲.路志正从脾胃论治失眠[J].北京中医药,2011,30(1):15-16.

[3] 刁丽梅,刘泰.从《黄帝内经》理论浅析失眠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2):73-74.

[4] 禄颖.通调营卫论治失眠及用药规律分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10):1925-1927.

[5] 王康锋,张洪斌,张立娟.半夏、夏枯草合用治疗失眠的理论探讨及临床应用[J].中医药学刊,24(3):484-485.

猜你喜欢

卫气肾阳病案
基于二维码的病案示踪系统开发与应用
从卫气与经脉关系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
试析病案管理中预防病案错位发生的方法
肾阳不足的药膳疗法
论“卫出三焦”与脏腑的关系※
病案信息化在病案服务利用中的应用效率分析
秋天失眠、嗜睡,《黄帝内经》提醒你注意肠胃保健
由“三焦气化”浅议“治下焦如权”之法
OntheapplicationofAntConcinpre—translationofmachine
医院病案管理与改进策略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