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的力作
——评《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

2012-01-22林桂榛

关键词:公民道德道德素质道德品质

林桂榛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研究的力作
——评《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

林桂榛

(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江苏徐州 221116)

40余万字的《播种品德收获命运——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理论与实践》一书(以下简称《养成》一书)最近颇受伦理学界、教育学界等关注,该书由江苏师范大学伦理学与德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延斌教授撰写,2011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系作者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之一,首批入选“江苏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文库(系列学术专著)”出版。

关注未成年人就是关注国家与民族的未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指出“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而据教育部官方网2010年12月发布的“2009年教育统计数据”,2009年度普通高中在校学生数是24342783人,普通初中在校学生数是54336420人,小学在校学生数是100714661人,学前儿童在园(班)数是26578141人,总计达205972005人(过2亿)。2亿以上未成年人是一个极其庞大的群体,它切实地关系到国家的现在与未来,关系到未来社会的状态及发展,故加强与改进对未成年人的道德教育,使未成年人在各自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下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当前就显得尤为紧迫。

陈延斌教授长期从事伦理学与德育研究,对青少年道德教育问题尤其关注。10多年前出版的专著《雕塑明天的品质:跨世纪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建构》,就先后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奖、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读物二等奖等,而今出版的《养成》一书更是积数年探索之功才得以完成,这部书为学界及教育界“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提供了一份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总结,富有较强的学术意义与现实指导价值。该书有几大闪光点:

第一,实现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中国伦理学界的学术研究有两大倾向,一是侧重史论忽视实践,二是即使重视史论亦多纠缠于哲学性的玄乎问题而重实践亦多流于空洞号召而缺乏具体可行的操作方案。《养成》一书对这个领域的学界弱点有所突破和超越,很好地总结及完成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譬如该书第二、四、六章专述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及作用机制,在国内外道德养成理论的成果基础上,对这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总结及创见;而在第一、三、五、七、八章,该书专述了我国未成年公民道德素质现状、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内容及指标、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途径及方法、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环境营造、未成年公民道德品质的测评体系等。第一、三、五、七、八章是该书的主体部分,此主体部分全部贯穿着调查数据及实验参数,读者阅读这些叙述,将感到“实”及富有现实分析及现实启发的意义。就此而言,我们希望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从宏大而高远甚至是从概念到概念的理论研究、理论叙述中走出来,将伦理学回归到生活问题这一主题上;尤其是拿出社会学研究、心理学研究的方法来进行调查及实验,从而开创伦理学尤其是德育伦理学的新局面。陈延斌教授的《养成》一书,让我们看到了德育研究的新局面或新路向,十分值得伦理学界朋友学习。

第二,创立未成年人道德养成方案体系。为了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落实到行之有效的实处,陈延斌教授领导课题组成员,对未成年公民的道德养成进行了方案探索及方案实验,将理论应用到实践,又以实践反哺理论。譬如第三章不仅推陈出新地创立了以“忠”、“孝”二德为纲,以“仁”、“义”、“礼”、“勤”、“俭”、“和”、“耻”八德为目的总体性德目规范体系,而且在实践中探索与创立了婴幼儿阶段(0~3岁)、幼儿园阶段(3~6岁)、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五个年龄阶段的具体的“道德素质养成德目指标表”,该指标表分别在“忠”、“孝”二纲与“仁”、“义”、“礼”、“勤”、“俭”、“和”、“耻”八个一级德目下详细制定了可供教育者直接使用的二级德目、实施年龄、道德意识目标、道德行为习惯目标等,读来详细具体,一看就知道是来自幼儿园至高中一线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实践概括,教育工作者也可以根据这些表格参数以实验、观察被教育者具体道德素质的养成情况,不断进行经验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反哺。再比如第八章第三、四节“未成年人道德品质量化评价的具体操作方法”、“中小学生道德品质量化测评示例”及该书附录的《未成年公民基本道德素质养成训练活动方案设计(部分)》,都是来自实践及实践研究的方案体系,出自实践,弥足可贵。

第三,朴实、严肃的文风。陈教授《养成》一书文如其人,文如其题,全书显现了朴实而严肃的行文风格,撰写和排印亦体现高度的学术规范性。1985年版《陈康哲学论文集·作者自序》曰:“这本小册子里的每一结论,无论肯定与否定,皆从论证推来。论证皆循步骤,不作跳跃式的进行。分析务必求其精详,以免混淆和遗漏。无论分析、推论或下结论,皆以其对象为依归,各有它的客观基础。不作广泛空洞的断语,更避免玄虚到使人不能捉摸其意义的冥想来‘饰智惊愚’。”[1]《养成》一书篇幅并不小,也不算讨论纯道德哲学问题的著作(讨论的更是社会问题),但《养成》一书同样没有陈康先生所鄙夷的而为今学界一些人奉行的故弄玄虚、故作高深的“饰智惊愚”,全书八章或论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基本理论、基本规律、基本机制,或论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社会现状、目标内容、操作方法、环境营造、测评体系,有议有叙,有根有据,不俚不华,朴实严肃。而且所有出自他人调查实验或理论创见的地方都一一标注,部分调查实验及文字撰写来自他人或他人协助的地方也一一标明,中西文字排版印刷规范,图表制作简洁清晰,装帧大方美观,非常便于读者翻阅查核。故就撰写与印刷形式而言,此书亦可谓上乘。

孔子说:“回(颜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论语·先进》)书评还是当提出异见,否则是赞议而非评议。这里提出笔者几点不同意见供参考。

首先,充分汲取全人类优秀的道德文明。《养成》一书对海外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的方法或方案尚缺专门的关注与探讨,如果此书能单立一章讲这个问题,将会为本书增色不少,将会为本书获得新的高度或视野。《养成》一书提出的“忠”、“孝”二纲及“仁”、“义”、“礼”、“勤”、“俭”、“和”、“耻”八目并非如旧词旧义一样固陋,作者是方便法门地“旧瓶装新酒”,注入了新内涵新思想。而对于未成年人的道德养成,现代文明强调的是对自己及家庭、国家等负责,这种负责的起点则是人格的自主及独立,故而人格教育当强调自立自主自理(广义的人格教育不一定是狭义的道德教育,广义的道德品质包含一切良好的心理品质),将自立自主自理“三立”作为生活教育的主旨,并力图将这种主旨精神贯穿到成年后的人生上。所以,建议修订时再增加生活自立、人格自主、责任自负的道德品质养成问题的研究及方案策划,因为这方面正是中国社会的弱点。

其次,充分重视道德养成的艺术性途径。中国向来有以艺术包容或包含德操的文化传统,这在儒家思想、儒家教育中体现得最明显,故《孔子家语·颜回》载孔子曰“既能成人,而又加之以仁义礼乐,成人之行也”,《论语》载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民国时王国维、蔡元培等主张“美育”或“美育代宗教”是有原因的,就是发现干瘪或僵死的道德及道德教育并不能深入人心,此即《孝经》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可见礼乐对于人的思想传播或道德教化、道德熏陶非常重要,离开了礼乐等形式或载体,道德情感就难以生成,没有道德情感就难以谈得上道德品质的养成。所以,应重视礼乐尤其是艺术对于道德养成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道德养成的价值,这方面,《养成》一书在理论总结上及操作方案缺乏足够的重视和展开,应当适当补充。

再次,充分研究品德教育中父母的角色。《养成》一书对未成年公民道德养成的途径曾作了“三位一体”的概述,即“家庭教养+学校教育+社会濡染”三方面一体协同的养成途径。对于未成年人道德品质的养成,不论好坏品质,对其影响最大的是家庭,是父母;但《养成》一书对于父母应有怎样的品质以及父亲应怎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去教育孩子尚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故言之不详,不足为改进父母的道德品质作参考或鉴照,这实是《养成》一书于我这个读者的一点缺憾。

[1] 陈康.陈康哲学论文集[M].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5.

2012-05-13

林桂榛(1974-),男,江西兴国县人,江苏师范大学法政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猜你喜欢

公民道德道德素质道德品质
传统仁爱思想与新时代公民道德——契合关系与糅合机制的探究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幼儿道德品质教育策略探究
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 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
浅析新闻记者的道德素质与责任
在解决“道德冲突”中升华小学生道德品质
群众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分析——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系列论文之二
“好奇”的代价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途径研究——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
汇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强大力量 第七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宣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