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

2012-01-22荆世群王文兵

关键词: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民族

荆世群,王文兵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2012 - 05 - 1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8BKS005)

荆世群(1977-),女,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暨心理教育与咨询中心讲师;

王文兵(1966-),男,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暨哲学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论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

荆世群,王文兵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包含着以多种多样的民族形式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巨大理论空间和迫切的实践需要,它要求厘清其普遍原则及其民族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倡导普遍原则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形成“定于一尊”和“固守教条”的僵化局面。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表现形态,既不同于原版马克思主义,也不同于原版民族文化,而是在特定民族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分店”。“分店”越多,“总店”越能表现其生机、力量和影响。因此,任何一种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都不能自封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或“标准模式”,而限制、排斥和否认其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内在张力;理论与实践、内容与形式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基本问题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本民族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内容或普遍原则转化、发展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民族特点的理论体系、实践形式和具体策略,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特定民族形式的内在的历史性的统一,而不是简单的外在叠加或强制的生硬捆绑或某种符号包装;这主要是通过各民族实践创造出来的,而不是仅仅靠理论的逻辑推演或诠释就可形成的。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表现形态,既不同于原版马克思主义,又不同于原版民族文化,而是在特定民族实践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用毛泽东的话来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分店”。自然,“分店”越多,“总店”越能表现其生机、力量和影响范围。因此,任何一种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都不能自封为马克思主义的“正宗”、“正统”、“嫡传”或“标准模式”,而限制、排斥和否认其他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包含着以多种多样的民族形式表达、贯彻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巨大理论空间和迫切的实践需要,它要求厘清其普遍原则及其民族表现形式的区别与联系,倡导普遍原则的灵活运用,而不是形成“嫡系单传”、“定于一尊”和“固守教条”的僵化局面。就其产生以及不断突出的历史语境而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直接针对、反对和批判的对象主要是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俄国革命经验、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模式神圣化的教条主义倾向以及“老子党”的霸道作风,倡导和确立的目标是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根据本民族的实际情况和实践任务独立自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合理性和正当性,以及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独立与平等和民族化马克思主义的合法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实践的一般结果和理论产物就是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或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版本”,而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异地翻版”或“理论旅行”。

一、民族形式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要求

由于各民族具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和历史特点,由于各民族在世界历史格局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影响,由于各民族实践的历史性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实践必然具有多种表现形态,包括不同的内容、形式、重点和特点,因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必然表现为马克思主义的多样化,或者如毛泽东所说,表现为具体的活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抽象的死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不同程度的马克思主义。列宁说:“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各个国家之间的民族差别和国家差别还存在(这些差别就是无产阶级专政在全世界范围内实现以后,也还要保持很久很久),各国共产主义工人运动国际策略的统一,就不是要求消除多样性,消灭民族差别(这在目前是荒唐的幻想),而是要求运用共产党人的基本原则(苏维埃政权和无产阶级专政)时,把这些原则在某些细节上正确地加以改变,使之正确地适应于民族的和民族国家的差别,针对这些差别正确地加以运用。在每个国家通过具体的途径来完成统一的国际任务,战胜工人运动内部的机会主义和左倾学理主义,推翻资产阶级,建立苏维埃共和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时候,都必须查明、弄清、找到、揣摩出和把握住民族的特点和特征,这就是一切先进国家(而且不仅是先进国家)在目前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争取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使它转向苏维埃政权而反对议会制度,转向无产阶级专政而反对资产阶级民主,在这方面主要的(当然这还远远不是一切,然而是主要的)事情已经做到了。现在要把一切力量、一切注意力都集中在下一个步骤上,也就是说,要找到转向或走向无产阶级革命的形式;这个步骤看来似乎比较次要,并且从某种观点上说,也的确比较次要,但是在实践上却更接近于实际完成任务。”[1]200对于以改变世界为旨趣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根据实际情况,寻找运用基本原则的方式、方法及其具体形式在理论上或许意义不大或比较次要,但在实践上却无比重要,因为这是从理论走向实践完成实际任务的关键步骤。理论只有转化为适当的方式、方法和形式,才能有效地认识和解决问题,充分彰显其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内容与民族表现形式之间的张力首先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民族实践之间的张力,反映了理论转变为实践的复杂情形,反映了理论与实践互动的动力、机制和过程。

广义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世界各民族都有其特殊的表现形式。狭义而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特指马克思主义在非西方民族的特殊要求和实践形式。因为非西方民族尚处于“苦于资本主义不发展”的历史阶段。在这个阶段上,就其对内而言,“无产者不是同自己的敌人作斗争,而是同自己的敌人的敌人作斗争,即同专制君主制的残余、地主、非工业资产者和小资产者作斗争。”[2]280就其对外而言,是推翻帝国主义的外来民族压迫,实现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内外合而言之,被压迫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必须将民族解放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历史性结合起来,才能把握和改变落后民族的历史命运。列宁曾对落后民族的共产党人说:“你们面临着全世界共产党人所没有遇到过的一个任务,就是你们必须以共产主义的一般理论和实践为依据,适应欧洲各国所没有的特殊条件,善于把这种理论和实践运用于主要群众是农民、需要解决的斗争任务不是反对资本而是反对中世纪残余这样的条件。这是一个困难而特殊的任务,但又是一个能收到卓著成效的任务,……你们必须找到特殊的形式,把全世界先进无产者同东部那些往往处在中世纪生活条件下的被剥削劳动群众联合起来。……任务就是这些,它们的解决方法无论在哪一部共产主义书本里都是找不到的,但是在俄国所开始的共同斗争中却能够找到。你们应当提出这种任务,并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决这种任务。”[1]79-80从实践上说,在东方民族,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要求更为强烈,因为这些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所面临的现实情况和实践任务与马克思主义据以形成的欧洲社会现实和实践任务极为不同。欧洲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是批判和改造资本主义社会,而亚洲等非西方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的首要任务却是批判和改造被帝国主义侵略和蹂躏的封建主义社会,由此出发探索本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正确道路。面对不同的现实情况和实践任务,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必然采取不同的实践形式和理论表达,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

二、民族形式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性的根本要求

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只是提供了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而不可能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答案。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根本任务,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本民族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从本民族实际情况出发,探索通向共产主义理想的发展道路,包括具有民族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建设道路及其相应的战略、策略、政策、方式、方法和途径等等,使马克思主义获得其民族实践的时代内容和具体形式。列宁指出:“甚至现代帝国主义的托拉斯和银行,尽管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的条件下到处同样不可避免,但在不同国家里其具体形式却并不相同。美、英、法、德这些先进的帝国主义国家的政治形式更加各不相同,虽然它们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在人类从今天的帝国主义走向明天的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上,同样会表现出这种多样性。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在民主的这种或那种形式上,在无产阶级专政的这种或那种形态上,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上,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再没有比‘为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一律用浅灰色给自己描绘这方面的未来,在理论上更贫乏,在实践上更可笑的了:这不过是苏兹达利城的拙劣绘画而已。”[3]777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统一性是坚持其基本原则、精神实质和理想追求的统一性,而不是“词句”、教条和口号的统一性,不是让保罗穿上彼得的衣裳,使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都呈现同一个面目。无论是实践还是理论,无论是思想内容和表达形式,各民族在学习、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中,都会形成其民族特色,并逐步融入该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生活和人伦日常。正是这种民族形式的多样性,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丰富的实践经验以及得以不断拓展的选择空间,表现并不断滋养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影响力,防止马克思主义走向封闭和僵化。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实践过程及其实践成果和理论成果都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则与各民族的具体策略、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内容与多种民族表现形式之间的张力。在理论上,它表现为各民族化的马克思主义,如俄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越南化马克思主义等等;在实践上表现为社会主义的民族化道路和具体模式,包括革命道路、革命模式和建设道路、建设模式等,如中国道路、中国模式,越南道路、越南模式,古巴道路、古巴模式等等。毛泽东说:“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各国应有所不同。在中国,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要和中国的革命实际相结合。十月革命就是俄国革命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的内容,民族的形式,在政治方面是如此,在艺术方面也是如此。”[4]78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动态统一。马克思有句名言:假如本质与现象直接合而为一,那么一切科学研究都是多余的。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而言,道理同样如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统一性及其生命力正是通过其多样性的民族形式来表现、保证和加强的。列宁说:“在细节方面,在地方特征方面,在处理问题的方法、实现监督的方法以及消灭和制裁寄生虫……的手段方面,多样性不但不会破坏在主要的、根本的、本质的问题上的统一,反而会保证这种统一。”[5]382同样,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也正是通过其多样性的民族形式来表现、保证和加强的。列宁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可以保证具有活力,保证成功地达到共同的一致的目标,……方式愈多愈好,方式愈多,共同的经验就愈加丰富,社会主义的胜利就愈加可靠、愈加迅速,而实践也就愈容易创造出——因为只有实践才能创造出——最好的斗争方式和手段。”[5]383因此,民族形式的多样性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统一性的根本要求。

三、民族形式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性的重要步骤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集中表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的世界性与其表现形式的民族性之间的历史性张力。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如果不就内容而就形式来说,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每一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当然首先应该打本国的资产阶级。”[2]283-284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重要内容和必经步骤。恩格斯说:“不恢复每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那就既不可能有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也不可能有各民族为达到共同目的而必须实行的和睦的与自觉的合作。”[2]269对于被压迫民族而言,爱国主义就是国际主义的表现形式。离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马克思主义世界化就是空洞的、抽象的;离开马克思主义的世界化,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狭隘的、盲目的。对马克思主义来说,世界化与民族化、阶级意识和民族意识等都是人们的实践意识,都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和社会功能。在人类社会存在着民族划分和阶级划分的历史条件下,任何超民族、超阶级的意识都是空想的。只有将两者合理地联系起来,相互牵制和相互促动,社会主义实践才能不断发展。正如共产主义可以成为一种自觉的阶级意识一样,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它也可以成为一种自觉的民族意识,因为人类社会依然存在着阶级压迫,也存在着民族压迫。在世界历史时代,阶级压迫不可能局限于民族国家的范围而必然扩展到世界范围;民族压迫也不可能局限于民族之间而必然渗透到阶级压迫之中;被压迫民族的民族解放事业与被压迫阶级的阶级解放事业是可以联系在一起的。马克思说,世界日益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列宁说,每一个民族都划分为“两个民族”。消除民族压迫与消除阶级压迫一样,都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致力于实现本民族的历史任务就是在致力于人类解放的共同事业,就是在参与和推动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历史进程。

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表现形式,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毛泽东说:“共产党员是国际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但是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个国家具体的革命实践相联系的。对于中国共产党说来,就是要学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的环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和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洋八股必须废止,空洞抽象的调头必须少唱,教条主义必须休息,而代之以新鲜活泼的、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把国际主义的内容与民族形式分离起来,是一点也不懂国际主义的人们的做法,我们则要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6]534在一个存在着民族压迫的世界里,民族解放是阶级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前提条件,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世界化的先决条件和表现形式。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化与世界化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是错误的;同样,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内容、世界性内容与其特定民族表现形式混同起来,也是错误的、危险的。专注于马克思主义本身的特殊性(即因其欧洲形式而否认其普遍性)的人们正是出于这种混同,那些以“马克思主义正统”自居的人们(即强调马克思主义的普遍性而否认其民族表现形式)也是以这种混同为理论依据的。这种混同必然会限制人们的理论视野和思想活力,最终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世界性。

四、民族形式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要求

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表现形式不仅具有共时性的地域差异,而且具有历时性的时代差异。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形式不仅随着民族的不同而不同,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没有一成不变的表现形式。如果仅仅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定位在共时性的地域差异上,就难以理解和容纳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历时性差异。事实上,共时性差异和历时性差异是相互交织且不断变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仅仅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必须结合时代特征和民族特点,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采取各种形式,才能不断坚持、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逐步扩大和推进共产主义事业,而决不是要分割马克思主义,或将马克思主义碎片化,或将马克思主义局限于某一民族范围内,或将马克思主义固定在某种形式上。列宁指出:“右倾学理主义固执地只承认旧形式,而不顾新内容,结果彻底破产了。左倾学理主义则固执地绝对否定某些旧形式,看不见新内容正在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为自己开辟道路,不知道我们共产党人的责任,就是要掌握一切形式,学会以最快的速度用一种形式去补充另一种形式,用一种形式去代替另一种形式,使我们的策略适应并非由我们的阶级或我们的努力所引起的任何一种形式的更替。”[1]211就此而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形式多样性不过是马克思主义根据时代要求和实践任务的变化而采取灵活应变的策略、措施的具体表现,不过是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正常情形。马克思主义必将随着世界历史时代和世界各民族实践的发展而具有新的理论内容和表现形式。因此,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仅意味着同一个基本原则具有不同的民族表现形式,而且意味着各民族以自己的方式在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内容和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意味着它在各民族开花结果,而不是到处复制副本或贩卖同一种货色;不仅是“翻译”和“继承”,而且更是“创造性运用”、“实践创新”及其“理论创新”。

人类社会历史不是一本写就的书本,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不是某种先验的完成的“隐秘图式”,马克思不可能穷尽马克思主义,各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使命。只有不断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新的理论内容和表现形式,马克思主义才能不断保持和壮大自身的生命力。正如毛泽东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7]109马克思主义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如果老是那一套,就没有生命力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绝不排斥马克思主义的时代化,反而是以之为前提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必须顺应时代的潮流,将民族性与时代性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不是以民族特点来裁剪或消解马克思主义,而是通过多样化的民族形式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因而,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这一命题不仅肯定了马克思主义具有多种民族形式的合理性和正当性,而且本身就是充分体现其时代性的普遍真理。邓小平说:“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它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叫普遍真理,另一方面叫结合本国实际。我们历来认为丢开任何一面都不行。在我们中国共产党看来,普遍真理有这样一条,就是消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将来还要实现共产主义。能不能不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呢?不能。如果离开了这条普遍真理,不实现社会主义,那末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就不要存在了。但是,中国怎样才能比较快地消灭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呢?这就必须研究本国的特点。离开本国的特点去硬搬外国的东西,这条普遍真理就不能实现。”[8]258-259民族特点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实体,而同样有其时代性内容,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把握时代性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得以成功的关键一环。只有立足时代发展,我们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与民族实践的历史性结合。列宁指出:“在经济演进的各个不同时期,由于政治、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等等条件各不相同,也就有各种不同的斗争形式提到首位,成为主要的斗争形式,而各种次要的附带的斗争形式,也就随之发生变化。不详细考察某个运动在它的某一发展阶段的具体环境,要想对一定的斗争手段问题作肯定或否定的回答,就等于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的立脚点。”[9]100如果脱离时代要求而固执于某种特定模式,那么,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必将失去其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必须及时反映时代要求和时代内容,才能取得成功。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强调各民族必须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充分把握和运用本民族特点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形成各具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但决不否认存在着超越民族特点的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以及把握这种普遍规律的重要性,更不能将全部注意力集中民族特性上,过度地强调民族特殊性。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化而言,离开民族特殊性,普遍真理就失去立足之地;否认普遍真理,民族特殊性将失去方向和意义;离开时代性,民族性将失去针对性;离开民族性,时代性将失去主体性。马克思主义民族化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为理论基础,而不是以民族化的名义否认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普遍有效性。列宁说:“把对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的论述当作陈旧的废物抛弃,这不是从当前发生的事件的历史性质出发,因为我们还没有超出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最初几个阶段,俄国的特点使这一过渡更加复杂,这些特点在大多数文明国家内是没有的。因此,在欧洲,这些过渡阶段将是另外一种样子,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必然如此;所以,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那些带民族特色的过渡阶段上,从理论上说是错误的,因为这些过渡阶段对我们来说是必要的,对欧洲来说却未必必要。我们应该从商品生产的发展、向资本主义的过渡以及资本主义转变为帝国主义这个总的基础出发。这样,我们就能从理论上占领和巩固阵地,任何一个没有背叛社会主义的人都不会把我们赶出这个阵地。从这里可以得出同样必然的结论:社会革命的时代开始了。”[5]461-462在这个民族热情日益高涨、本土化运动方兴未艾的全球化时代,在一些人以高扬“普世价值”或“民族文化”来诋毁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如何深刻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如何合理定位本民族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如何把握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关系,如何把握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合理限度,列宁的上述论述仍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启发性和指导意义。

[1]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列宁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9] 列宁专题文集·论马克思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OntheNationalFormsofMarxism

JING Shi-qun, WANG Wen-bing

(Center for Studies of Mao Zedong Thoughts, Xiangtan University, Xiang Tan 411105, China)

The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has huge theory space and pressing need of practice to insist and develop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in the forms of nationality. It asks for clarifying its universal principle, understanding the difference and the connection of its national forms and applying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flexibly, but not forms an ossified situation of “setting an authority” and “persevering with doctrines stubbornly”. Nationalized Marxism is a national form of Marxism. Other than the original Marxism and the original national culture, it, like a “branch office” of Marxism, is specific Marxism formed and developed in the process of the particular national practice. The more the “branch” is, the more vitality, power and influence the “head office” expresses. Therefore, any nationalized Marxism can’t style itself as “authentic” Marxism or the “standard model” of Marxism in order to limit, reject or deny other nationalized Marxism.

nationalization of Marxism; inherent tension; theory and practice, details and forms

A81

A

1009-105X(2012)02-0001-05

猜你喜欢

民族化马克思主义民族
动画片《葫芦兄弟》的造型民族化特征分析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中国钢琴音乐的民族化音色探析
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油画民族化创新探析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