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媒体泛娱乐化现象及对策

2012-01-22

中州大学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类节目新闻媒体娱乐

黄 娴

(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郑州4500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娱乐文化快速发展,尤其是大众娱乐文化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为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润滑调剂作用。但近些年来电视娱乐文化市场日益暴露出的新闻内容软化、娱乐手段庸俗雷同等问题,以及受众对这种趋势的迎合和围观心理,无不凸显着日趋严重的泛娱乐化现象。如2010年1月,江苏卫视大型生活服务类娱乐节目《非诚勿扰》里某女嘉宾的一句“宁可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恋爱宣言,引起社会上一片哗然和广泛关注,泛娱乐化现象又一次强势地霸占了人们的视野。

二、泛娱乐化现象及其影响

所谓泛娱乐化现象,一般指电视媒体制作、播出的格调不高的娱乐类节目过多,人为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过滥,连新闻、社教类节目也掺进娱乐元素,甚至用打情骂俏、卖弄色相的情节和画面来取悦观众,令收视率增高。某些媒体的无序竞争是泛娱乐化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最显著的例子当如2007年8月国家广电总局叫停的重庆卫视选秀节目《第一次心动》,叫停的原因是其比赛环节设计丑陋粗糙,评委言行举止失态,节目设计缺乏艺术水准,内容格调低下,演唱曲目庸俗媚俗。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批评家尼尔·波兹曼就曾在《娱乐至死》一书中写道: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可见,泛娱乐化已成为资本控制下信息全球化的一种必然产物。

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在《公众舆论》一书中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seudo-environment”一词。他认为绝大多数人只能通过新闻供给机构去了解身外世界,人的行为已经不再是对客观环境及其变化做出的反应,而是对新闻机构提示的某种“拟态环境”的反应。泛娱乐化现象给受众营造了一个“其乐融融”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虚拟的世界中,人们的疲劳在欢笑中消解,紧张的神经得到很好的按摩,但在这一过程中,人们也会受到一些不良影响。首先,对于受众来讲,不仅仅是文化品位的降低,甚至连最基本的判断能力都受到了影响。由于新闻媒体具有“议程设置”功能和舆论导向的作用,受众在泛娱乐化传媒产品的包裹下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渐渐地对善恶美丑的概念都会变得模糊不清。而大众传媒将会用更低俗的产品占领市场,取悦受众,长久下去必将陷入一个非常可怕的恶性循环当中。其次,对于新闻媒体来说,将本身极其严肃的东西经过娱乐手段的加工后再向外传播,这种做法将会使媒体逐渐丧失公信力,也会造成整个社会缺乏必要的责任感。如果连责任都变成了一种娱乐,不得不说这将是整个人类社会的悲哀。比如2001年在台湾首播的电视偶像连续剧《流星花园》的盛行,就曾使得人们对拜金主义、校园暴力的威胁视而不见,反而推崇江湖义气,习惯利用暴力解决问题。它对受众本身价值观的构建产生了极为消极的作用,无形中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不良影响。

三、防止电视节目泛娱乐化的思考与对策

(一)从新闻媒体的角度谈起

要防止电视节目泛娱乐化,就必须采取积极的防范措施。从新闻媒体的角度来说,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旗帜,新闻媒体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的正确指导,时刻不忘自身所具有的舆论引导作用和肩负的历史使命,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为了所谓的“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忽视甚至彻底放弃承担这种责任。

2.坚持“三贴近”原则,倡导正确的传播观

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要求我们要以生活为源泉,忠实地反映生活实际,不能忽视对“真善美”主旋律的讴歌,要时刻站在人们群众的立场上,切实地为广大受众服务,做群众喜欢看、乐于看的节目。同时要保证节目内容大气而不夸张,前卫而不出位,时尚而不媚俗。

3.从法律层面解决泛娱乐化弊端

比如2004年美国著名歌星珍妮·杰克逊在“超级碗”橄榄球赛的电视直播中出现“露乳事件”,马上就有美国民众提出抗议,甚至提起法律诉讼。然而在我国现有条件下,法律体系尚不健全,没有完善的法律保障和约束,受众即使投诉也很难得到合理的解决。

4.从制度上控制泛娱乐化现象

媒体可以增加新闻、社教类节目的数量,保证其播出时段和频次,同时缩小娱乐类节目的比例。2011年10月,广电总局颁布的“限娱令”要求各卫视频道在晚上7:30-10:00的黄金时间,每周娱乐节目不能超过两档,此外各台必须设一档道德建设类节目,选秀节目数量也将严格控制。总局要求各电视台必须在2012年1月1日前落实这些规定。

(二)从节目主持人的角度谈起

一直以来,新闻媒体都被誉为“党和人民的喉舌”,而节目主持人则是媒体的代言人,是一个电台、电视台、栏目的标志,是沟通受众的桥梁。他们以个体行为代表着媒介群体观念,身上肩负着巨大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当然,节目主持人应该尽量避免生硬的政治形象,在电视节目日趋亲和化的时代潮流下,应当以坦诚、平和的心态面对受众,拉近与受众的心理距离,但也不应该以过于低俗化的手段一味迎合受众,否则就会造成泛娱乐化的倾向。因此,笔者认为节目主持人必须要做到以下四点。

1.拥有较高的政治理论修养

新闻传播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节目主持人最终要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来弘扬社会主旋律,引导大众的思想认识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2.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

电视节目文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受到新闻媒体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影响,因此节目主持人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秉持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建立广博的知识储备和合理的知识结构,成为一个真正的“杂家”主持。

3.扎实的专业素质

采、编、播业务能力,即采访、编辑和良好的语言表现力是构成主持人专业素质的基本要素。主持人要在节目中做到胸有成竹、得心应手,就必须充分参与到节目制作的整个过程中,要成为集采、编、播于一体的全能型主持人,这是从事主持人工作的基础。也只有以扎实的专业素质做保障,才能避免节目格调的低俗化、庸俗化、媚俗化倾向。

4.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

主持人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应变能力,才能在遇到突发情况时也依然能够从容不迫,风采依旧。如央视《新闻1+1》是一档非常出色的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就具有优秀的个人魅力:良好的语言驾驭能力,标新立异的修辞,形象生动的比喻,咄咄逼人的反问,针砭时弊,扬善激浊,既是在批判,更是在反思。他在“7.23”动车事件后对铁道部新闻发言人王永平“充满信心”的言论的质疑与驳斥、小悦悦事件后对“要爱心,不要烫手山芋”的呼吁,风格犀利,泼辣大胆,都为新闻节目树立了良好的典范和榜样。

(三)从节目内容策划谈起

内容是决定一个节目生命力长久与否的基石。信息时代的受众早已不是传统传播时代“魔弹论”里的靶子,信息传来即应声倒下,他们具有自己的辨别能力、判断标准和自主选择权。尽管受众有自身喜好,但新闻媒体更要敢于有自己的立场、自己的态度、自己的观点,不能一味地投其所好,依赖低端信息的投放盲目取悦受众,提高收视率。

1.提升自身定位,依靠内容赢得市场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已不再单纯满足于得到物质生活类的服务信息,而是更倾向于从节目中获得精神满足和价值认同。如2002年央视推出的《感动中国》虽然不是娱乐节目,却一直广受好评,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其成功的原因就在于将抽象的精神价值具体到个人作为,运用真实人物去传达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而不只是依靠空洞的说教和同情的眼泪去博取眼球。

2.发掘节目特色,扩大差异化

充分发掘节目特色,扩大差异化,才能真正减少为弥补内容不足而产生的跟风取悦现象。如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栏目就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节目主旨,但节目整体节奏轻松愉快,表现形式丰富多样,内容鲜活灵动,主持人搞笑机智,语言诙谐幽默。整个节目不仅格调高雅,富有文化内涵底蕴,而且让人觉得津津有味,百看不厌。

四、结束语

文化强国的建设离不开大众文化水平及格调品味的提高,而新闻传媒又引领着整个社会舆论的导向。大众传媒应该思考:除了满足自身利益、实现自身价值以外,怎样更好地担负起社会文化责任和使命。

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离不开对民族优秀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传统文化中不乏优良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品德,新闻媒体应当借助时代发展的东风,打造民族文化宣传教育阵地,增强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提升民族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正如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所说:“经济决定着我们的今天,科技决定着我们的明天,教育决定着我们的后天,而文化决定着永远。”

[1][美]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何梓华.新闻理论教程(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吴荻.论我国电视传播泛娱乐化现象[D].南京理工大学,2009.

猜你喜欢

类节目新闻媒体娱乐
雪中放牧新风景
文化类节目的融合传播策略分析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娱乐眼
新闻访谈类节目主持人如何提升传播能力
娱乐眼
娱乐眼
娱乐眼
2014美国新闻媒体报告
新形势下新闻媒体在群众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与传播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