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社区报的产生、发展与同异

2012-01-22钟虎妹

关键词:报业报纸社区

钟虎妹

(中南大学文学院,湖南 长沙,410083)

一、西方社区报的产生演变与性质

(一) 西方社区报的产生与缘起

社区报起源于西方,其英文表述为“Community Newspaper”,可以说它就是专门针对“community”而诞生发行的一种报纸形态。词源构成上,“community”的拉丁语母词“Communis”表示“共享”“共同性”及“亲密伙伴”等意思,因此“community”的基本含义是指共同性的群体。例如韦氏新国际英语辞典中关于“community”的主要释义为——“A Body Of Individuals Organized Into A Unit Or Manifesting Usually With Awareness Some Unifying Trait”,翻译成中文大意为:因共同特征形成的个体统一体。韦氏词典对这种“个体统一体”(A Body Of Individuals)的描述很广泛,既包括“United Nations(国家联盟)”等大范围共同体,也包括“The People Living In Particular Place(特定地区生活人群)”等小范围共同体,既包括因“Given Location”(特定地域)形成的有形共同体,也包括因“Common Interests”(共同兴趣)而形成的无形共同体,①总之剥离具体形态,“community”的基本义项就是“共同体”,日常交际中其所具有的“社团”“社会”“公社”“群落”“界”等其他含义,正是该基本意义的多维表现。那么“Community Newspaper”针对怎样的“共同体”呢?

社区报在西方的产生发展当以美国为代表。一般认为,哈里斯17世纪末(1690年)于波士顿创办的《国内外公共事件》是美国最早的印刷报纸,而它同时也是美国的第一份社区报。17世纪初期到18世纪中后期,美国正处于殖民地开发时期,彼时以农村经济为主,英国人创设的乡镇自治成为主要社会生活形态,日常生活圈中人们迫切需要对周边信息有密切的了解与传达,《国内外公共事件》因而主要针对小镇波士顿及附近地区而发行,西方早期的社区报大抵便是诸如此类在各个乡镇流行的小规模印刷品,因此最早被称为“乡村报纸”或“家乡报纸”(Country Newspaper);18世纪末,取得独立后的美国进入初步工业化时期,大量乡镇开始转型为近代城镇,自治制度下这些城镇成为美国联邦行政体系及广袤地域生活的基本单元,它们规模不大但相对独立,由于需要本地报纸来维系日常生活,原有的小型报纸继续发展,因此又被称为“小镇报纸”(Small Town Newspaper)或“草根报纸”(grassroots newspaper),由于多为每周出版一次,故还常被称为“周报”(Weekly Newspaper)。但19世纪80年代之前,这些只服务于当地的报纸并没有社区报的叫法。

(二) 西方社区报的提出与发展

1887年,德国社会学家 F·滕尼斯(Tonnes)首次提出“社区”概念(德文为“Gemeinschaft”,意即“共同体”),其“社区”特指与近代工业文明的冷漠形成鲜明对照的传统乡镇生活共同体,所谓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等等,在滕尼斯看来,该乡村生活亲切而富有人情味,人们凭借共享的东西一起生活休戚与共,若离开它走进工业城市则如同走进冰冷的异国他乡。②欧美社会学家引进该概念时其英文翻译正是“community”,之后“社区”的含义虽开始复杂化,但就“亲密共同体”而言分歧并不大。此后半个多世纪内,随着公民社会的演进与睦邻运动的推行,滕尼斯的“社区”理念得到推广,其地域性与归属感等特征也日益分明。而该时期正好也是欧美国家城市化扩张时期,由于大都市人口日趋分散于郊区及周边市镇,中小城镇逐渐成为欧美国家社会生活的主体,这些中小城镇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因其民主自治气氛及民众归属感浓厚,这些城镇生活中心无疑体现出亲密共同体的特征,上述各种小报正为这种典型的地方小社会服务,因此人们便开始采用“Community Newspaper”来作为这些报纸的通称,③而其涵盖的种类也从最初的乡村小报扩展成各种地方性的城镇区域报。

需要说明的是,西方社会学中的“社区”概念可包括国家、城市、乡镇乃至街区等不同规模的共同体,但现实管理中它侧重指基层行政区划管理单元。简言之,社区就是“一些人占有一个地理区域”并“共同从事经济和政治等活动”以致“大体形成一个具有某些共同价值标准和相互从属的感情的自治性单位”。[1]由于欧美国家以市镇为基层自治(洲的范围大于县,县的范围大于市镇),因此社区以郊区和小城镇为主兼顾都市中心区或大片区。这一地方性限定使社区报与面向整个城市、区域或国家的大众化报纸截然分开。

(三) 西方社区报的基本性质

综上所述,西方社区报的名称虽几经曲折,但其发展演变并不复杂,其内在规定一直非常清晰。透过“社区”的具体含义不难界定:西方社区报代表了一切地方性的小众报纸,这种小报的生存全维系于特定的地方生活。在美国,它们伴随小城镇一起成长并成为城镇生活的一部分,城镇众多它们也种类繁多,进而构成美国社会演进中“无报不成镇”的独特景观。换言之,“处所性”是社区报最鲜明的本质规定,独特常新的本地资讯需求与广告需求,使社区报拥有其他报纸难以媲美的生机与活力,社区报因而成为西方国家报业生产经营的普遍方式,其发行量虽至今不过几千几万份且不少是免费的,却始终占据着欧美报纸种类与数量的绝大多数。正因为鲜明的“处所性”特征,西方关于社区报的界定总表现出大同小异,譬如美国全国报业协会定义它是“旨在通过提供新闻和资讯的方式服务并建设本地社区、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打造社区纽带的报纸”,[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它为“由社区创办并主要在该社区发行的定期出版物”,[3]学者们则认为它是“任何针对特定都市地区的居民”的报纸。[2]总之,社区报不能等同于大众报纸或主流大报,它只服务于特定或局部区域以满足特定或局部区域日常生活的新闻与资讯需求,为特定区域的目标受众服务并融进当地的生活,是经由西方社区报提炼出来的关于社区报的一般规定,这也正是中国社区报界定自身并有所借鉴发展的主要标尺。

二、我国社区报的兴起及性质

(一) 我国社区报探索概况

社区报在我国于2001年初现端倪,该年《南山日报》声明要成为国内第一份社区媒体,但产生的影响与联动并不大。国内社区报正式出现应从 2004年算起。该年《巷报》在长春创刊高调倡议办“社区报”,此后各种定性为社区报的报纸纷纷涌现,诸如《华夏时报》(2004)、《东方新报》(2004)、《宝安日报》(2007)、《新民晚报社区版》(2007)、《广州社区通》(2007)、《南湖晚报社区报》(2010)、《北京社区报》(2010)等,“社区报”开始以一种集体的姿态为国人所瞩目。

笔者将我国社区报的探索分为两大类型:一类以《巷报》、《东方新报》及《华夏时报》等为代表,另一类则以《南山日报》、《宝安日报》及《新民晚报社区版》等为代表,区别两类社区报的关键就在于是否真正践行了社区报的固有要求,其突出问题则在于社区报与都市报是否纠结不清。若按西方社区报的规定,我国的社区报与都市报应是不同的:社区报是面向城市区域的小众化报纸,都市报则是面向整个城市的大众化报纸,第一类社区报大多便是打着社区报旗帜的都市报。《巷报》虽在创刊词中提出要办中国第一张社区报,但实际上并没有针对特定的城市区域受众来办报,只是借社区的名义强调走市场化路线,继而坚持“立足长春市,面向东北三省”,结果一年多以后因同质竞争而停刊;④《东方新报》本是长沙的一份都市报,2004年改版时它决心成为“湖南立足社区、引领时尚的纯市民报”,这一口号本身就含混不清,实际上也是借社区的名义强调新的市场化办报思路,不久也因同质化竞争及资金缺乏而停刊。⑤以上两份所谓的社区报,其夭折的主要原因便是将社区报混同于大众化的都市报或市民报,之后创刊的《广州社区通》、《南湖晚报社区报》、《北京社区报》等也都有同样的毛病。相比之下《华夏时报》的探索更接近社区报的本质要求。该报曾决心办成“中国第一份商圈社区报”,其“商圈”针对的是北京市朝阳区内一个“3.99平方公里的区域”,该区域是北京市着力打造的城市大商务中心,《华夏时报》锁定该中心及周围金融街等精英聚集区,以此报道反映“写字楼人群的喜怒哀乐、衣食住行”。⑥从立场来看,《华夏时报》更接近社区报的本质规定,然而这一想法并没有在办报过程中贯彻下去,不久其再次改版为财经性的行业大报。

第二类社区报则能摆脱这种影响。应该说《南山日报》是第一份真正履行社区报要求的报纸,它是深圳南山区委机关报为适应市场的自身变革,该报主要针对南山区发行,但2004年因政策原因停刊。之后的2007年,《宝安日报》与《新民晚报社区版》系列报的推出使这一探索出现了转机,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报在中国的践行获得了初步的成功。《宝安日报》原是深圳市宝安区委的机关报,2003年报刊治散治滥中它曾被划入深圳报业集团,2007年9月《宝安日报》借改版之机提出要办中国最好的社区报,其办报的核心理念是“以本地新闻为王”,基本原则是“立足宝安、宣传宝安、服务宝安”,主要方法则是推行新闻与服务的“本土化”。三年后《宝安日报》的发行与广告均实现了翻番:截至2010年年初,该报由每天4开16版扩展为每天4开32版,发行由4万份扩展到8万份,广告收入由不到1 600万元扩展到超过3 000万元。⑦同年3月,上海《新民晚报社区版·闵行新闻》创刊,这份报纸是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拥有独立刊号且面向闵行区发行的小型报纸,之后《新民晚报社区版》又相继推出《东区资讯》《西区资讯》《北区资讯》《浦东资讯》等针对其他行政区划的系列报纸,这些报纸都是免费发行,一般每周刊发一期,内容以本区的新闻、生活与商品信息为主,广告主要包括适合地方消费的分类广告与直投广告,发行则由小区物业派发或直接投递,至今盈利状况良好。⑧目前两份社区报正积极推动自身的转型升级,其获得发展的这几年也是中国不少报纸曾日觉艰难的时期,剥离所有权与体制等的不同,宝安日报、新民晚报社区报的运作与西方社区报并无二致,即都是对特定地域细分受众的精准把握,该“处所性”使它们得以避开报业竞争与新媒介的冲击而获得突破。

(二) 我国社区报兴起原因

深圳与上海社区报的的成功昭示了社区报在中国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但相比于西方社区报的成熟,我国社区报仍处于引进与摸索阶段,表面看来似乎还带有某种炒作嫌疑。稍加梳理不难发现其兴起的必然性及制约因素,这包括多方面的条件,既有社会改革、经济转型、新闻变革、传媒竞争等客观因素,也有业界学界的认识与探索等主观因素。综合而言可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我国社区报的兴起植根于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城市的繁荣与发达决定了报纸的繁盛与多样,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1992年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城市也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城市规模的扩大与人口的增多,使城市经济与城市生活不断丰富壮大,这给社区报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社会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发展,“国家一元化”社会结构逐渐解体,“单位”的退出使基层治理成为日益紧迫的话题,“社区建设”开始成为国人的共识,而这便为社区报的兴起提供了最初的心理准备。2000年,民政部在其文件中曾指出,我国的“社区”乃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⑨该界定与西方的“Community”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在现实指代上却有巨大的差异。在我国,“社区”本是引进的概念(费孝通,1930),西方文化中“社区”一词的多元含义多少影响着人们宽泛地来看待社区,而国家权力对“社区”又有明确界定,就后者而言我国的“社区”虽也专指基层治理单元,但与西方基层治理单元的市镇不同,我国的“社区”专指城镇生活中最细微的“街道办事处”或“经过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⑩以上认识的广义与狭义便导致了国人对“社区报”理解的各种偏颇。譬如,由于“社区”特指居委会、街道办,人们既能将其理解为面向所有街道与居委会的报纸,又能将其理解为面向某个街道或居委会的报纸,前者使社区报等同于都市报,后者使社区报等同于内部宣传文件;同理,由于“社区”可以指代一切共同体,人们自然也能将面向整个城市或某个领域的都市报或行业报看做社区报了。

其次,我国社区报的兴起取决于中国报业演进的内在逻辑。这主要源自两股动力:一是十六大以来“三贴近”新闻理念的倡导,二是传媒竞争加剧背景下报业的突围。“三贴近”是中央在新形势下对新闻宣传工作提出的总原则与总要求,也是21世纪我国媒体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的基本方法,而“三贴近”的实质就是贴近民生,坚持“三贴近”就是坚持深入普通民众的生存空间,通过报道普通人的生活与故事提高新闻报道的效果及舆论引导,兴起中的“社区”自然成为最主要的阵地与窗口,“社区新闻”便以更直观更贴切的内容成为新的报道热点。就如大家看到的,过去几年来党报及都市报纷纷开辟“社区”类专版专刊,同时组织记者参与社区日常事务管理(通常为街道办或居委会管理),这些“社区版”、“社区行”在业内外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就为社区报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形式准备。另一方面,人们的眼光和思路之所以聚焦到社区报也是基于报业竞争的刚性需求。2003年以后,经由治散治滥的中国报业面对市场竞争已无路可退,新媒介的迅速崛起更使其生存情势日益严峻,差异化生存成为报业摆脱困境日益有效的方法,社区新闻或社区报道正提供了难得的差异化途径。以上两种力量兴起并叠加在一起,它们前后呼应此起彼伏,共同推动着中国报业革新暗潮涌动。在此裹挟下,一些业界人士或专家学者主动向西方学习借鉴,“社区报”便应时而生了,然而由于城市发展的有限以及对社区与社区报理解的歧义,其兴起更多的是激情与尝试,注定要经历一个由喧嚣嘈杂到沉淀净化的时期。

作为地域细分的产物,社区报并非西方报业的专利,实则是报业发展的普遍性规律。我国社区报的兴起当然不是偶然现象,它昭示了中国报业产业化发展一定阶段后所蕴藏的强烈诉求,即报业自身的市场突破,全球化与城市化背景下这种突破必将聚焦于地域细分。其兴起说明了我国报业新的价值创造方式已在一些地区萌芽壮大,其含混则说明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尚不完全具备,它有待于更深入蓬勃的城市建设与报业发展,也依赖于人们更自觉的思索辨析与更坚定的身体力行,条件一旦完善中国社区报必将雨后春笋般涌现。

(三) 我国社区报的基本性质

社区报在我国的探索践行不过七八年的时间且数量不多,但已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至少它们唤起了人们的关注与思考,《宝安日报》与《新民晚报社区版》的初步成功更提供了中国社区报生存发展的条件模式与运作模式。综观我国社区报的探索践行,其步步演进的轨迹不难显现:先是报纸的社区版,继而为都市报化社区报,再进为城市区域化社区报。显然,目前中国社区报有两种界定:精确意义的社区报只指城市区域报,模糊意义上的社区报则指所有以“社区”为对象的报纸,既包括城市区域报,也包括都市报、行业报、生活服务报等。笔者主张前一种观点,即中国社区报应是地域细分报纸,它随着城镇特定区域的繁盛而产生并壮大,作为一种国有地方小型报纸,其与西方社区报在性质与形态上已表现出了相同与不同。

第一,同西方社区报一样,中国社区报要以发达的城市生活为依托,要能独立发行。发达的城市生活才有可能形成报业的区域受众与区域需求,社区报才真正具备生存的外部土壤与现实条件。我国社区报的早期探索中,长春和长沙的城市化程度都不太高,由于区域共同体难以形成,社区报的发展便受到根本束缚;而深圳和上海则是现代化程度都很高的大城市,2007年两市基本实现城乡一体化,两大城市各自的区域经济都非常强大,常住人口都是动辄几百万,正因局部地区的相对独立才需要区域性报纸来服务日常生活,这与西方社区报的发生原理并无不同。独立发行意味着拥有专门刊号,它是报纸占据细分市场的重要条件,也是市场体制下报纸独立运营的前提与基础,因此诸如党报都市报附有的社区版或专刊等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社区报。

第二,与西方社区报类似,中国社区报应以国家管理基层行政区划为主要服务对象。就产生演变來看,社区报的范围既不能等同于大城市也不能等同于小街道,它应是国家意志、地理环境、风俗习惯、社会条件等综合形成的自然性共同生活体,而这主要经由国家基层行政区划管理得以生成,欧美国家的市镇与我国的区县等便是,其上的州郡或城市规模往往超过自然共同体边界,其下的街区、居委会、住宅小区等则难以达到自然共同体规模,因此中西社区报既不能是大都市报,也不能是小街区报,而应是基层行政区划报或具备相似规模的其他区域报。就此而言西方社区报主要是市镇类报,而我国社区报主要是区县类报,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春泉镇《春泉希望行动报》之类的市镇级社区报,在我国正相当于《宝安日报》之类发达城市的区县级报,相应地,西方的社区报伴随市镇成长历史悠久,而我国的社区报则往往可由区县级报重新创刊而设立。

第三,与西方社区报不同,中国社区报受到的束缚更多。西方社区报由家族掌控或集团股份所有,其产生发展完全是资本和市场的作用,报纸的创办与运作比较自由灵活;而中国的报纸都归国家所有,都要接受党的领导,都必须拥有国家批准的刊号,报业准入退出机制也日益严格,因此我国的社区报不是说办就办的,它主要将以党报集团下属的区县子报形态出现。区县报原是国内四级(中央、省、市、区县)报业体系中面对基层的那一级报纸,本具有一定的社区报优势(当然区县机关报与区县社区报有实质不同),但2003年以后区县级报基本取消,地方性报纸已不可能再独立获取刊号,集团化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鉴于很多区县级报当时或后来被划拨入报业集团或出版集团,这些集团便成为社区报最可靠的母体,象《宝安日报》依托深圳报业集团以及《新民晚报社区版》系列社区报借助高层母报来获得独立发行权,实是中国社区报将来合情合理的选择。

此外,西方社区报是从农村包围城市,我国社区报则是从城市包围农村,西方社区报服务于当地信息与生活需求,我国社区报则还担当着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当地人民心声统一起来的重任。总之中西社区报的不同形态与格局取决于各自社会体制及报业发展的不同性质与路径,然而无论中国还是西方,社区报的精髓都在于对地域分众市场的准确把握,这是泛传播时代报业的必然选择。未来中国社区报的演进应是社区报一般规定与中国报业本土创新的有机结合,也是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不断融合的新的表现,丰富与精彩将慢慢呈现。

注释:

① 参见韦氏词典(第3版)未缩减版电子词典的释义,网上查找软件为“Merriam-Webster’s Unabridged Dictionary”。

② 见滕尼斯《社区与社会》一书。引自于文波城市社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D]. 浙江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③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新闻学院Ken Byerly 教授1961年出版Community Journalism一书,关于社区新闻、社区媒体等相对贴切的专业词汇开始为人们所接受。

④ 参见谢薇娜,孙琪琰。中国第一张社区报为何兵败长春[J]. 传媒观察,2006,4。

⑤ 综合东方新报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2813396.htm,2011年7月15日查询;新华网“改扩版后东方新报全新启航”,http://www.hn.xinhuanet.com/cmjj/2004-04/19/content_1999844.htm,2011年7月15日查询。

⑥ 参见姚娜. 华夏时报:定位决定生存[J]. 传媒观察,2004,8。

⑦ 参见卞灏澜. 在服务中与社区和谐共进—宝安日报在纸媒困境下的新尝试[J]. 新闻与写作,2010,1.

⑧ 参见王安琪. 探寻上海社区报的成长地图一上海社区报现状、问题及发展建议[J]. 中州大学学报2010,4.

⑨ 参见《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对我国“社区”的权威界定—“城市社区是指聚居在城市中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做了规模调整的居民委员会辖区”。

⑩ 参见《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对我国“社区”的界定。

[1]朱毅. 城市社区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D].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 2005.

[2]张志安, 黄卫. 社区报的定位及经营策略[J]. 新闻记者, 2004,(10): 52.

[3]胡凯. 中国社区报的现状及其未来[EB/OL]. 人民网, http://media.people.com.cn/GB/22114/136645/158956 / 9525182. html,2011−07−16.

猜你喜欢

报业报纸社区
社区大作战
3D打印社区
报纸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
影像社区
报业转型路径——报业地产走势探析
报业数字化及媒体使命——中日学人、报人关于报业未来的思考与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