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初探

2012-01-21袁新涛

关键词:创新型创新能力科技

袁新涛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陕西西安 710049)

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初探

袁新涛

(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陕西西安 710049)

胡锦涛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思想,其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逐步酝酿和顺势提出、系统阐发和整体部署、丰富完善和实践升华三个阶段。其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创新型国家;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创新型人才

一、胡锦涛准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为人类文明的基石和原动力的作用日益凸显,科学技术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深刻地决定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幸福。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纷纷把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把科技投资作为战略性投资,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并超前部署和发展前沿技术及战略产业,实施重大科技计划,着力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国际科技制高点已经成为世界发展大势,科技特别是战略高技术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谁能够在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从战略角度看,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改善民生环境和保障民生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迫切需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强有力的支撑。但我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水平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自主创新能力明显不足,很多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先导性战略高技术力量薄弱,重要产业对外技术依存度较高;科学研究能力不强,创新型人才比较缺乏;科技创新氛围不浓,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为增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下大力气解决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胡锦涛科学分析了世界科技革命对我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准确把握了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胡锦涛要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贯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二、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的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十六大至十六届五中全会为思想的逐步酝酿和顺势提出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后至十七大为思想的系统阐发和整体部署阶段,十七大以来为思想的丰富完善和实践升华阶段。

(一)十六大至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的逐步酝酿和顺势提出阶段

2003年11月,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载人航天工程成功的重要启示是:必须坚持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先导,努力实现技术跨越;必须坚持自主创新的方针,牢牢掌握尖端技术发展的主动权。同年12月,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1]2005年10月,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2]。胡锦涛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把“坚持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以贯彻的重要方针。他说:“要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性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之路。”[3]1094

(二)十六届五中全会后至十七大,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的系统阐发和整体部署阶段

2006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作了“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的重要讲话,要求扎实完成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并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内涵进行了系统阐释。“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就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4]1872006年6月,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第八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建设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进行了整体部署,提出“完善培养体系、不拘一格选用人才、进行开放式培养”等政策措施。

(三)十七大以来,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的丰富完善和实践升华阶段

2007年10月,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5]2008年6月,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如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作了理论阐释和实践要求。他强调,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必须以制度创新促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必须培养造就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必须以创新文化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2010年2月,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对如何通过加快推进自主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了工作部署。2010年6月,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中,对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作用作了重点阐述。

三、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的主要内容

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内容博大精深,主要包括: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则称f是一致凸的。如果对β>0,Ø时,则称f是强凸的。显然,强凸函数是一致凸的。一致凸函数是严格凸的。

(一)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核心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4]188自主创新,就是从增强国家创新能力出发,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求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业态,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发展。

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真正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是花钱买不到的,必须依靠自主创新。因此,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一个国家只有拥有了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把握先机、赢得主动。“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扭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这一中心任务,瞄准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明确自主创新的战略目标,着力解决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积极发展战略高技术,特别是对经济增长有重大带动作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以及能够提高产业整体水平的共性技术和配套技术,形成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的产品和国际知名品牌,带动国家整体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3]1094-1095

(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体制改革是科技事业发展和推进自主创新的动力。要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体制,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决策机制和宏观协调机制,促进全社会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促进科研布局和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地激发广大科技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创新活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

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各方面工作。一是“要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6]753二是要加快构建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建立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体制,持续支持从事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和社会公益性研究的研究机构,建设一大批国际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基地。三是要加快构建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增强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四是要加快构建军民融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统筹军民两用科技发展,加强军民科技资源集成,形成军民高技术共享和相互转移的良好格局。

(三)创造良好环境,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人才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特别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竞争。”[7]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是要建设一支宏大的创新型人才队伍。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要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激情和活力,提高创新效率,特别是要为年轻人才施展才干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大的舞台。”[4]193同时,要遵循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和领军人才,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8]

“教育是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途径,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9]要充分利用教育这一培养造就创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多样化、个性化、创新型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环境和机制,着力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方面人才,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培养拔尖创新人才。”[10]要积极营造鼓励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使学生的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加快改变学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状况,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四)发展创新文化,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1]。中华文化历来包含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创新精神的时代,要充分发扬中华文化鼓励创新的优良传统,努力“使一切创新想法得到尊重、一切创新举措得到支持、一切创新才能得到发挥、一切创新成果得到肯定。”[6]752同时,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不畏艰难、勇于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信心和勇气;要大力“弘扬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弘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12]503。

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创新精神,是科技进步和创新最深厚、最持久的社会基础。要“在全社会大力传播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提倡敢为人先、敢冒风险、勇于实践、不屈不挠的精神,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合作、宽容失败的精神,形成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社会风尚,为科技创新提供科学理论指导、有力制度保障、良好文化氛围。”[12]500

四、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的重大意义

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一)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济建设领域。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着力突破促进产业振兴的关键技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公益技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高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绿色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二是政治建设领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武装全党和教育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创新,调整和完善经济社会各方面体制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方面权益。三是文化建设领域。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民族创新精神,激发全民族创新活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国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四是社会建设领域。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科技发展为了人民、科技发展依靠人民、科技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大力发展与民生相关的科学技术,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公共服务、改善民生环境、保障民生安全。

(二)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是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巨大精神财富

2008年9月,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强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13]胡锦涛一连用了四个“是”,足见“建设创新型国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贯彻落实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有利于应对世界科技革命挑战,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科学技术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活跃、最具革命性的因素。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与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有关。目前正在迅猛发展的这场世界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先进能源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高科技革命。这场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变革,而且也深刻影响着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能够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全部科技工作的首位,激发创新活力,增强创新动力,真正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抢占科技制高点,切实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牢牢把握发展的战略主动权;能够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加快缩小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发展差距,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目标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二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有利于做好人才工作,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随着人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不少国家制定并实施新的人才战略,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延揽人才。我国要想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掌握主动,必须有能够参与各领域国际竞争的高素质人才。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能够形成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和政策优势;能够“牢固树立人人皆可成才的观念,敢为事业用人才,让各类人才都拥有广阔的创业平台、发展空间,使每个人都成为对祖国、对人民、对民族的有用之才”[14],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三是贯彻落实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有利于促进文化创新,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5]通过建设创新型国家,能够大力推进文化创新,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能够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崭新局面,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综上所述,胡锦涛建设创新型国家思想,是马克思主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各方面建设的重大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支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思想保证。

[1]胡锦涛.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不断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570.

[2]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的工作报告[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1028.

[3]胡锦涛.努力实现“十一五”时期发展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展发[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胡锦涛.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

[5]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17.

[6]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7]胡锦涛.在庆祝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会上的讲话[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85.

[8]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461.

[9]胡锦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M]//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8:615.

[10]胡锦涛.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880.

[11]胡锦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2(1):4.

[12]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九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

[13]胡锦涛.在全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M]//十七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9:577-578.

[14]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1(13):8.

[15]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J].求是,2011(21):4.

D20

A

1009-105X(2012)03-0014-05

2012-04-1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1M501445)

袁新涛(1977-),男,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安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系讲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创新型创新能力科技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