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2012-01-21逍,刘

关键词:校园文化文化遗产物质

钱 逍,刘 娟

(徐州工程学院 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江苏 徐州 221008)

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和值得我们倍加珍惜的心灵世界。在人类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各种思想文化交锋碰撞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1]在当代中国,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文化传承意义之大已被大多数人所认同,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方式却仍在不断探索之中。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笔者认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必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形成优秀民间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良性互动的良好局面。

随着越来越多的我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继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家级、省级、市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与研究的呼声日益强烈,越来越受到各级政府、民间团体、专家学者、商界、新闻媒体等各类组织机构和相关人员的重视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是值得倍加珍惜的人类心灵世界和精神家园,对于人类生存与发展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我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拥有丰富多彩、灿若星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两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中分为民间文学等十个大类共计1530个项目,这些蕴藏于我国民间的活态文化,是我们人类宝贵的精神遗产,是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各种价值观念正冲击着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中国青年一代,他们看着美国大片、听着流行音乐、吃着快餐食品、过着圣诞节等“洋节日”,在现代化、城市化的进程中,那些与传统社会相适应的民间文化却正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是每一位青年学生的职责与使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动荡的历史变迁中日益彰显其在大学的生存和发展价值[2]110。正是基于此,集中了大批优秀青年的高等院校理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

有相当学者认为,高校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主要是学校图书馆以文字、图片、影像、数字技术等手段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完整保存。笔者认为,除了图书馆以外,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更应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方式,这是真正将民间非物质文化精髓以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发挥寓教于乐的育人功能,深入青年一代的内心,培养青年学生强烈的民族情感、爱国情怀、责任感与使命感,并能够提升高校校园文化质量,打造校园文化品牌,凝练校园文化特色,不失为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举措。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内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通常由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三个主要方面构成[3]。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校园文化的内容主要寓于各种活动之中,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独具特色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模式等校园文化氛围。高校立足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在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具有显著优势,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应有之义,同时也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高校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极其有效的途径和方式,主要具有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愉悦功能[4]。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价值定位与高校校园文化的三大功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慎在《说文解字·十五卷下》中说道:“方以类聚,物以群分。同条牵属,共理相贯。杂而不越,据兴系联。”同一民族的人之间存在着民族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在现代社会组织形式下就上升为一种高尚情感——爱国主义情感。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扎根于民间,根植于民间各种艺术、技艺、民俗等文化中,千百年来依然能够找到共同的心灵归宿和精神认同,节日文化中所包含的民族认同感和爱国情感就是这一价值定位的真实写照。每逢佳节倍思亲,传统节日易唤起人们对亲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与情感,人们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重大节日中祭祀祖先、家人团圆、互问互访、共进餐宴,从而使得亲人之间、邻里之间、族群之间更加增进了解,促进和谐,增强自身民族的文化自觉,对本民族及其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从而树立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一价值正好体现了校园文化的认识功能,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了解、保护研究,可以更加激发青年学生的求知欲,更好地了解社会,更加理性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丰富人生阅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承载着民族认同和文化自觉,还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量的科学知识、极高的审美价值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以语言的教育、亲自传授等方式,使这些技能、技艺、技巧由前辈那里流传到下一代,正是这种传承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延续有了可能。”[5]53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中蕴含了大量技艺、技能、知识和智慧,这是我们的祖先在漫长的非物质文化创造过程中经历祖祖辈辈的研习和思索,留给我们的珍贵的民族智慧与民族记忆。这些重要而丰富的知识内容,不仅是教育的重要知识来源,也构成教育活动过程的内容。如,作为我国传统民间文化的民间剪纸艺术,其本身可以作为日常装饰,也可以作为节庆的一种方式。以邳州剪纸艺术为代表的徐州地区民间剪纸艺术是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作品题材主要来源于乡间劳动或乡村生活场景,特色鲜明,并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多姿,丰富多彩。邳州剪纸属于北派风格,粗犷的线条、古朴的造型、奇特的构思均与南方流派的精致、细腻、严谨不同,其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使邳州剪纸兼具徐州地区两汉文化独特遗风和剪纸艺人心目中的生活,真实且生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情感,是动态与静态的完美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与智慧价值与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一脉相承,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了解、研究传承,可以使青年学生学习到如何制作、完成一项传统文化产品,在活动中体验民风民俗,了解中国传统生活知识及智慧,通过相互切磋学习,磨炼意志,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校园文化熏陶。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涵的审美价值是五彩斑斓、无处不在的,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分类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美术还是各种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无不包含着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这种体现着自古以来人类追求美、创造美的情感与实践,正是校园文化愉悦功能的体现。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用美轮美奂、异彩纷呈来形容,如徐州梆子戏这一传统戏曲,是由其原生地山西、陕西经河南、山东传入徐州地区后长期受当地民间音乐、说唱艺术和方言习俗的影响逐步衍化而来的。徐州梆子戏以“慢板”、“流水”、“二八”、“非板”的四大板和打击乐器枣木梆子为主要表现手法,综合了民间传说、历史故事、音乐、舞蹈、美术等多种表现形式,在集体创作中呈现出独特魅力。徐州梆子戏在表演过程中唱腔时而高亢激进,时而低吟婉转,服装色彩浓郁,表现形式多样,给受众以全身心感受,陶冶人们情操,提高审美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校园,极大丰富了青年学生的校园文化活动,带给大学生多种艺术体验,满足了大学生追求真善美的需求。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格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易出现内容相同、形式相似、校园文化特色不明显、校园文化个性化不足等问题。我们知道,校园文化趋同不利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也不利于人才培养和学校发展,如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融合,必将极大突出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在相当长的时期里,无论是西方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从汉字开始,还是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始于诸子百家经典文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往往停留于经典文化层面,徘徊在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的研习中,似乎这些就是全部的中国传统文化。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存在于人们周边活生生的民间文学、技艺、民俗活动等等,人们一直将它们排除在传统文化之外。事实上,中国民间并没有按照精英的方式创造文化,而是按照百姓自己的需求,用自己的方式生产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文化。它们虽然没有进入教科书,甚至被自诩为“阳春白雪”的文人们视为“下里巴人”,但是,它们却是“民族认同的重要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的生命线”[6]。德国哲学家卡西尔在研究了人类文化的各种现象之后得出结论:人类的全部文化都是人自身以他自己的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7]。幸运的是,这些符号化活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并不容置疑地被认为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与人们生活密切关联,十分容易被接受,其本身所包含的内容极具特色。如各种民间口头传说故事丰富生动,体现着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包含着对真善美的礼赞;再如各种民歌号子高亢悠长,或传递祝福,或讲述心绪,或给他人以鼓励;又如各种民俗活动节庆中传达的尊老爱幼、团结和谐的伦理情感。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具备校园文化建设所需的特色品格。

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然而,校园文化的核心更在于精神文化的培育。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民间传统文化受到现代物质文明的冲击而日渐式微,在实用主义与工具理性的双重作用,高校校园文化的生态失衡愈益明显。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可以实现校园文化生态平衡和价值回归,从而形成校园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良性互动循环。事实上,大学生们在小时候看着爷爷和父亲的生产技艺,听着奶奶讲述的民间故事,哼着妈妈教唱的歌谣,在各种节日、庙会里嬉戏玩乐,这些小时候的记忆都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的一部分,是民族的记忆和精神家园,必将激发青年学生热爱故土家乡、报效祖国的美好愿望。高校可以根据自身区域特点、文化背景、办学层次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寓于校园文化活动中,深入挖掘校园文化特色,努力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格要求校园文化建设既要遵循校园文化的本质要求,又要积极探索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思路,不仅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载体,而且要探索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失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创新的有益途径。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讲求“本真性”原则,即要保护原生的、本来的、真实的历史原物,保护它所遗存的全部历史文化信息[5]323。但这并不是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从产生到现在是一成不变的,相反,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承性和流变性的特点,在一代代的传承和人们之间相互学习交流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往往会经历继承与变异、一致与差异的辩证结合。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动态遗留,是人类过去实践过程的当下演变,所以,传承主体肩负着传承与创造的双重使命,既要把自己掌握的高超技艺、技能传授给后人,又要在传承中不断发展自己拥有的知识和技艺,使传承的技艺与技能因创新和发展而有所增益[5]259。可以看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需要创新,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传承祖辈技艺、技能的同时,不断改进与提高,实现新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8]校园文化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和精神的塑造,“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它决定了教育的目标、使命和标准”[9]。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在大学生人文精神、人文品格培养和塑造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优越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和价值,对当代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和人文精神塑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办学定位之一是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对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将这些优秀的非物质文化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一方面有助于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通过青年学生对非物质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培养既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又具有更加开放心态、开阔视野,广泛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的创新型人才,实现高校校园文化创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双赢局面。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思考

(一)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体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

正如前文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精神价值,中华民族在这种精神价值的感召下,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形成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的中国文化基本精神,将整个民族凝为一体,同心同德地为民族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而不懈地奋斗。”[10]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需要把握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

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追求,本质要求是对青年学生人格的塑造和人文精神的培育。当前,许多学者在谈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时均指出,注重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十分突出,校园建筑、空间布局越来越讲究,教学设施越来越完善,而精神文化的培育出现薄弱环节,使校园文化整体功能不能得到很好发挥。为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力举措。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既增强了学生自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又极大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与形式,二者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形式主要可以分为校内和校外两种。在校内,可以通过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览、传统戏剧、地方曲艺、民俗游艺活动;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社团,根据大学生的喜好,成立梆子戏社团、民间剪纸社团、香包工艺社团等;开展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主题的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立民间文化保护QQ群、主题博客等。在校外,可以深入当地县区,开展田野调查,走访民间艺人,深入了解艺人的精湛技艺和生活状况,通过耳濡目染的方式,积累原汁原味的原始素材与感性认识。通过校内外的这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使学生可以深切感受民族民间文化的弥足珍贵,领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超、精湛创作技艺与蕴藏的价值。以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激发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喜爱之情,从而升华为对祖国、民族的热爱与自豪,同时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学习之兴趣,对大学生进行人文底蕴、人文品格和人文情怀的培育与熏陶具有重要作用。

(二)采取科学方式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物质保障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需要采取科学有效的方式,计划可行、措施周全、方法得当,才能有条不紊地进行。目前,在高校内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科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开展普查工作,收集、整理有关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资料,再通过数据库技术,利用文字、录音、录像、数字化多媒体等手段,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字、影像档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资料专题数据库。在这一过程中,我们特别要注意的是“文化细节”的重要性。例如,要想记录一位老艺人的绝活技艺,只是采录他制作工艺的演示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这个工艺流程分解成若干细小的单元,一个一个地测查,直到把所有细节都摸清楚、查明白,才能对这位老艺人的精彩技艺特点、水平和价值有准确评估[11]。

采取数据库的科学保存形式就是要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和“活态性”,并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分类、编目,建立档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知识体系化,妥善收藏[2]140。高校还可以将普查结果以编辑年鉴的方式记录并保存下来,将整理的结果系统化、规范化,这种科学系统的方式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和保障,是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得以整体发挥的基本条件。通过这种科学有效的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可以使青年学生体验到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的魅力与精彩,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民间艺术教育奠定基础。

(三)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保障特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开展

制度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保障。高校的制度文化是学校进行教学管理、校风、教风、学风培育的依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这一创新举措必然需要积极探索两者融合的长效机制。

教育承载着文明,教育是先进文化的传承者,也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在探索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长效机制方面,我们作出了相当的努力。首先,我们设立了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定期进行评估验收,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课程群”。其次,我们利用自身优势,与地方政府、科研院所等共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开展学术交流与研讨,通过专家讲座、交流等方式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向纵深方向发展,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系统化、规范化,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研究常态化。再次,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我们尝试构建高校、地方政府与传承人交流合作新模式,从发挥各自所长并整合三股力量的优势资源入手,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作为地方高等学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学术研究、课程建设、研究基地建设、校园文化培育等多种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科学有效的保护与传承。在这个过程中,与政府部门和传承人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与整合,建立包括政策、资金、法律等完善的组织管理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普查认定、建立名录、资助扶持,并帮助传承人主动转变观念、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发展、扩展传承范围和途径,采取措施,形成合力,共同构建交流合作新模式。

[1] 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 问 题 的 决 定 [EB/OL].http://www.gov.cn/jrzg/2011-10/25/content_1978202.htm.

[2] 刘慧群.民间非物质文化的大学传承[M].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

[3] 徐佩红,翁礼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0).

[4] 杨阳.当前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应着力把握好的几个问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4).

[5] 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6] 贺学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5(2).

[7] 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西苑出版社,2003:221.

[8]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

[9] 周国平.人文精神与教育[J].青年作家,2007(8).

[10]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395.

[11] 乌丙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方法[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232.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大学生党支部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及实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