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原因论析
——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视角

2012-01-21李西泽董晓飞

关键词:分层

李西泽,董晓飞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2.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当代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原因论析
——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视角

李西泽,董晓飞

(1.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北京 100872;2.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北京 100091)

当代中国社会处于转型期,在快速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中产生了社会分层问题并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但学界对引发社会分层现象的原因分析尚欠深入。文章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立论基点,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在多学科的学理支撑下,从资源分配不合理、社会整体流动乏力、教育发展不均衡、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程度低和等级观念影响及社会进取精神缺失的维度,深度廓清了当代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原因;对进一步深化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研究不无裨益。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转型时期;社会分层;原因分析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由传统的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发展模式裂变、分化、转换、跃升的历史进程。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现象凸显——社会呈现分层化和断裂化趋向。在学理上言之,“分层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发达工业社会里阶级、地位和声望层级轮廓争论的历史”[1]。在人类实践中,社会发展并非在整齐划一的态势下运行——在实然意义层面,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协调、不同步发展的境况——在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 Parsons)称“社会分层”是从社会角度的某些重要方面,把组成一定社会体系的人类个体及他们之间在待遇上的相对优劣分成不同等级。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社会面临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在社会转型中,社会分化呈现出不断加剧之态势。当前,我国贫富分化现象更为明显,财富集中化程度更高,分化的形势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局面开始严峻;阶层结构出现了定型化倾向,尽管中产阶层有所发展,但总体上比例还较小,并伴有阶层利益多元化、‘碎片化’的特点。近年来,国内学人对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予以较高关注,并在概括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分层的特点上达成一些共识:1.贫富差距悬殊,两级分化严重[2][3];2.阶层呈现固化趋势[4][5];3.社会中间阶层不成熟[6][7];4.边缘和贫穷弱势群体大量存在[8][9];5.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10][11]等面相。但在廓清形成转型时期社会分层之原因时,却理据杂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在历史唯物主义境域中,历史发展是在社会个体“合力”作用下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向前推进的。在社会层级分化、提升、跃迁过程中,“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12]。同时,在社会这一大的系统域内,其表征的是“以一系列其他系统性关系为背景,从中‘凸显’而出的社会系统”[13]。而以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为立论基点,综合运用社会运行发展的复杂性理论,在多学科学理支撑下,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宏阔的时代境遇,经由学界已有对中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特点的描述,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形成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原因予以深度探究。在深入挖掘社会分层的原因时,“社会中的各个系统虽然有自己的特殊结构和功能,但他们相互联系,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14]。鉴于此,本文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阈观照下,梳理出形成当代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如下原因:

一、资源分配不合理致使贫富不均

在我国,受历史上中央集权政治格局长期存在的影响,“‘中央集权’的政治格局决定了资源的分配是以单一中心为基础而非多中心为特征。这种‘中央集权’的权力分配机制,形成了资源分配以中央作为中轴,自上而下、由中心到边缘、由城市到农村的格局”。[15]使社会资源在有形和无形中也形成了一种“中心性”的集权制——各种资源大都集中在政治权力的中心区域,随之就无形的但事实上产生了资源上的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中心区域获得大量的财富资源——形成一种所谓的“中心型社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产生巨大差异的社会。当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境遇中,各种资源①这里的资源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的自然资源,也包括社会资源。在市场上遵循价值规律而予以重新分配,尽管国家的宏观调控在资源配置及物价管控中发挥“底线”限阀之功效,但因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制与机制上仍存有一些不完备的地方,资源分配毕竟不可能像阳光一样普照大地——资源在重新配置中出现分配不均的现象,导致的结果就是对社会财富占有的不均和贫富差距。

有学者指出,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的现状:20世纪50、60年代,贫富差距较小,最高收入20%的人口,约占全部收入总量的36%~37%,而最低收入的20%人口约占全部收入总量的7%~8%;到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中期,最富有的20%的人口在总收入中所占比例上升到约47%的水平,而最低收入的20%人口所占份额下降到4%~5%的水平。据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教授研究证实,中国收入最高的10%人群和收入最低的10%人群的收入差距,已从1988年的7.3倍上升到2007年的23倍,而80%的中等收入家庭财产所占的比例也在持续缩小。在最近几年内,该趋势仍在延续,近年来学者们做的社会调研显示出,城市经济、特别是集中型大城市经济都比较繁荣;相比较之下,边缘地带的发展,特别是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状况,却令人忧虑。换言之,越是集中区域,经济越繁荣;反之,越是乡镇基层、农村基层,经济状况越是相对严峻。不难看出,因资源占有的不平衡导致的贫富悬殊,是引发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社会整体流动乏力

一般而言,社会流动是一个与社会结构变迁密切相关的社会学范畴,即“就一个人或某一群体而言,从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向另一种社会地位或社会阶级的变化”[16]。一个运行态势良好、健康有序发展的社会,在应然上属于一个社会向上流动性强,社会个体发展空间大,进入不同领域条件较为宽松和机会较为均等的社会。纵观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整体流动趋势,不难发现:目前,实现社会流动的机制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机制是依靠社会资本的力量,如父母的职业背景对职业身份或升迁的影响;第二种机制是依靠市场机制,如产业经营、炒股票;第三种机制是依靠教育,获得文化资本。反观当下的社会现实,我们不得不正视的是:不少农村毕业的大学生,留在自己毕业的城市里打拼,他们大多成为“蚁族”,蜗居在城市的城乡结合部,打拼多年,也很难在城市里买车、买房,体面地生活。与此同时,截至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融入城市,他们在给城市提供各种劳动和服务的同时,自己却始终处于“社会边缘人”的状态——高昂的城市房价让他们望而却步,价格不菲的城市医疗让他们有病不敢治疗……2006年1月,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发布的研究表明:随着学历的增加,城乡之间的文化水平差距逐渐拉大——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在社会流动日益“碎片化”的今天,社会下层向上的社会流动空间会更小,付出成本会更大,更加艰难。

有学者指出,改革开放后,社会民众之间的流动机会虽然明显增多,但实质意义上的社会上层与社会下层之间的社会流动遭遇了更多障碍,社会封闭现象得到了发展或者说社会结构渐趋封闭;而且下层阶层成员进入上层阶层的阻力有增大趋向,大跨度的社会上升流动可能性明显减少。社会整体向上流动乏力,是造成社会分层的又一原因。因此,打破固有的阶层边界和位序,合理推进现有社会阶层的有序流动,是有效破解我国社会分层现象的客观要求。

三、教育发展不均衡

研究表明,在现代社会,教育是个人获得社会地位、实现向上流动的最重要因素。[17]教育在增长民众知识、开启民智和改变民众的社会地位及提升人的能力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在中国,因为人口基数大,地域性的差异广泛存在,城乡间的教育设施,教育水平悬殊极大。特别在学龄儿童教育和基础教育阶段地域差别更大。总体而言,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入学率较高,与城市同年龄段的适龄儿童的入学率几乎相当。但因在初中升高中时的升学压力——一些农村学生考不上高中——就较早地进入社会,要么外出打工,要么在家务农。即使有少数的农村学子考入大学,但他们就读的学校则“主要集中在普通地方院校与专科院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重点高校,中产家庭、官员、公务员子女则是城乡无业、失业人员子女的17倍。”[18]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实生活中,社会对学历的关注胜于对实际的知识、能力、胜任力和态度的关注。其背后的逻辑预设是,有了学历,就有了相应的能力,特别是在无法对一个人的能力准确考核的情况下,社会对资源短缺人才(只有智力资源)的任用,就只有以学历作为评价和考量一个人能力的最有效的客观依据之一。

不难想象,在“社会分层结构主要表现为职业结构,而某种职业地位的获得主要取决于代际之间的教育水平和职业以及本人的教育水平和初职的影响”[19]情形下,由于初次进入职业时的门槛低,对这些人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也产生相应的影响——在理论上,人们在青少年时代接受的教育年限越长,在成人时获得的社会地位就越高。早在1927年索洛金(Pitirim Sorokin)就用自己的研究说明了这一点。[20]——受教育程度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职业选择,人们受教育程度越高,从事较为复杂的劳动和较为体面工作的可能性也就越大。而与之相对的是教育程度低的个体,其获得较高的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的难度也随之加大。而由于我国的教育发展不均衡,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机会的非对称性发展,导致农村孩子上升空间日益狭窄。长此以往,可以预见,我们将不得不面对一个不利于社会良性发展的新隐忧,那就是阶层固化。质言之,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助推社会分层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化程度低

伴随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和全球化浪潮的裹挟,在市场转轨和由前现代性转入现代性的历史进程中,我国迈入了风险社会。而作为纾解和分流风险社会有效“限阀”的社会保障体系,却没有相应完成其社会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速度远落后于经济发展的速度[21]。同时,我国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存在体系性残缺,有效性不高,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相对滞后。有调查显示,到2008年底,“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25亿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人数只有2416万人。此外,许多城镇无业人员和农转非人员也未能获得基本养老保险,特别是大多数农村居民没有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到2008年底,全国参加农村养老保险的人数为5595万人(其中包括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1168万人),大约只占16~59岁乡村人口总数的11%”[22]。可见,我国农村的社会保险覆盖面是较低的。同时,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不高、基金地方管理、财政“分灶吃饭”、养老保险关系的转移接续存在制度性困难。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碎片化倾向严重,比如在城镇养老保险金数额上,公务员(或机关人员)退休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金和企业职工退休金数额上有明显差距。“在1990年,机关人均离退休金是企业的1.2倍,到了2005年机关人均离退休金是企业的2.1倍。在1990年,事业单位人均离退休金是企业的1.1倍,到了2005年,事业单位人均离退休金是企业的1.9倍。”[23]此外,在不同制度类型或不同体制的单位内部,单位发放的福利是有巨大差异的——在体制内单位仅工资与体制外单位工资相差无几,但体制内单位人的福利在很大程度上比体制外单位人的高了很多。诚如《南方周末》所载“单位食堂菜品丰盛,荤素搭配有致,中午一顿自助餐仅一元钱。这个价格在他2001年进单位至今从没变过。……他的收入其实不高,一个月四千元左右,但平时不怎么用得上,在通货膨胀与房价飙升的当下,他所获得的非货币福利,用他同学的话说,‘立马让月入万元但无其他福利的人想找块豆腐撞死’”[24]。据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国家公务员考试有的职位竞争比例几乎高达万里挑一[25],但仍有众多青年学子趋之若鹜的缘由。据《2010年中国城市居民幸福感调查》显示,在分析被调查者的所属行业和职业后发现,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回答“非常幸福”的比例最高。质言之,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低和其自身的制度性缺失,使社会民众因为隶属不同的体制与类型的单位而享有不同的社会保障及福利,无形中加剧了我国社会整体分层的步伐。

五、等级观念影响及社会进取精神缺失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留下的身份依附关系的遗毒在当下依然存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天有十日,人有十等”(《左传·昭公七年》)这些社会等级文化心理仍“浸淫”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定意义而言,社会民众心理上还潜意识的在“身份”认同的标尺中无形地把自己纳入所谓的“三六九等”之中——时下盛行的“草根”族、“屌丝”族、“二代”族等诸多称谓,即为“社会等级”思想在当下继续存在的明证!在社会生活层面,更体现出身份是一种实实在在的社会地位。相同身份地位的人生活情趣更为相近,他们之间的相互交往更为频繁。映现在社会现实中,我们不得不正视并身在其中又深受影响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小圈子”,这些不同的生活“小圈子”就是由不同社会身份的群体组成的;而同一“小圈子”中的人通常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身份地位、职业背景。在日常交往实践中,因为同一生活圈中的人“有了相同的生活处境,因而也会有着相似的性情倾向;这些相似性反过来又会导致他们具有共同的实践”[26],并在社会发展中无形地强化、固化这种生活的“圈子”。在网络世界的裹挟和夹击下,各色的交友社区、QQ群等都是不同身份者的“生活圈子”在当下的映现。有调查显示,在中国,城市市民一般在市民中选择配偶,农民户籍身份者多在农村居民中选择配偶。可见,由于“身份”的不同,使社会分层经由一种观念变成令人不得不直面的现实。

改革开放已降,因多种因素存在,在市场经济大幕中,“异化”犹如一只无形的大手,把民众的精神世界推向了一个“深渊”——社会主流进取精神的缺失和精神世界的卑琐、堕落近乎成为一种常态。“当代中国最深刻的危机是心灵危机,整个社会缺乏基本的价值共识和伦理基础。”[27]社会民众在现实中的生活感受往往是,执政党执政的精神理想和行为准则非常的不确定。“异化”成为一种无形的大网,网罗着整个“现象世界”:在所谓的社会精英层面,惟利是图,完全世俗,搞经济的最大目的就是逐利赚钱,做学问的旨趣极易变成沽名钓誉的权杖;在普通大众包括底层人群层面,产生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的“脱域”,一则对社会不公大为不满,口诛笔伐,另则又极力在为自己寻求可以倚仗的“靠山”,力图通过不公的途径、非正当方式实现个人利益,以致“潜规则”大行其道!整个社会从上至下似乎都在为“今日”而活——都在为金钱、名利而奔忙——社会上的浮躁之风日盛,急功近利之气流行,攀龙附凤行为渐多。目前出现的“我爸是李刚”等“拼爹”现象和“与其恨爹不是‘刚’,不如干爹帮一帮”等“拼干爹”丑剧[28],可以视为新的社会分层前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是,基于出生背景的差异形成的社会层级——“利用公共权力牟取私利的一部分社会中心群体实际上又在构筑一种‘新的社会身份群体’”[29]——各种名目的“二代现象”。与之相应的是,“二代现象”的人,倚仗父辈的荫护和优势资源的代际叠加,渐渐地失去了独立自主的拼搏精神、孜孜以求的进取精神、艰苦卓绝的奋斗精神——由此招致的是年轻一代的急功近利、投机取巧思想的滋长。而与之相应的另一个极端是:在社会分层的“马太效应”作用下,越来越多的社会底层人士深感向上层迁移无望,自暴自弃,甘于落伍。据报载,2009年,全国应届高中毕业生高考报名人数为750万人,84万人没有报名,也就是说84万高中生放弃了高考这条传统的‘跃龙门’之路。而2010年,全国高考弃考人数接近100万,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农村的考生。可以想见,如此庞大的弃考生队伍中,更多的是农民子弟和社会底层民众的子女。而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滋生蔓延,尤为引起我们深思!长此以往,浸润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艰苦奋斗、坚毅卓绝、勤勉进取等精神信仰会慢慢淡化、消退,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与反思!等级观念的根深蒂固及社会主流的拼搏进取精神的慢慢丧失是加剧社会分层的又一原因。

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发展存续是在组成这一社会的诸多因子的多维构架和支撑下延展、接续的。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社会分层问题的出现,与世界整体处于现代性境遇和全球化的时代际遇有诸多勾连之处,亦与中国行进在现代性的途中和中华民族跨入伟大复兴的历史节点不期而遇。立足于鲜活的当下,厘清与深阔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的原因,是为有效而更好地破解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症结寻找到新的“阿基米德点”做些许理论探寻与实践铺垫。

[1] (美)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2版)[M].王俊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13.

[2] 李强.社会分层与社会空间领域的公平、公正[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2(1).

[3] 徐映梅、张学新.中国基尼系数警戒线的一个估计[J].统计研究,2011(1).

[4] 杨继绳、张弘.正在固化的社会阶层[J].社会科学论坛,2011(12).

[5] 马传松、朱挢.阶层固化、社会流动与社会稳定[J].重庆社会科学,2012(1).

[6] 姚伟.强关系的凸显与我国社会分层[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

[7] 温静.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和问题[J].社会,2003(7).

[8] 胡鞍钢.防止弱势群体停留在“发展边缘”[N].人民日报,2010-11-25.

[9] 许正中.弱势群体边缘化的潜在风险[J].人民论坛,2010(7)(上).

[10] 郑功成.社会保障学——理念、制度、实践与思辩[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

[11] 张来春.构建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模式论析[J].湖南社会科学,2010(6).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2.

[13] (英)安东尼·吉登斯著.社会的构成[M].李康、李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8.266.

[14] 陈先达.走向历史的深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前言1-2.

[15] 房亚明.“城市病”、贫富分化与集权制的限度:资源分布格局的政治之维[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1,(4):28.

[16] (美)戴维·波普诺著.社会学[M].李强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52.

[17] Donald J.Treiman and Kam-bor Yip,“Educational and Occupational Attainment in 21Countries,”in Melvin L.Kohn,ed.,Cross-National Research in Sociology,Beverley Hills,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89,pp.373-394.

[18] 潘晓凌.中国名校生源急剧变迁农村学生难入名牌大学[N].南方周末,2011-08-04.

[19] 丹尼斯·吉尔伯特;约瑟夫·A·卡尔著.美国阶级结构[M].彭华民,齐善鸿等 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20] A dam Gamoran.Education Stratification and Individual Careers[C].in Alan CKerckhoff,Generating Social Stratification:Toward a New Research Agenda,Westview Press,1996.59.

[21] 陆学艺.社会结构滞后于经济结构15年要补好调整社会结构这一课[N]经济参考报,2010-01-26.

[22][23] 邹东涛、李欣欣等.社会保障:体系完善与制度创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5-6.

[24] 潘晓凌、范承刚.年轻人,到体制内去[N]南方周末,2011-2-24.

[25] 国家公务员考试报名结束竞争最激烈职位接近万里挑一[EB/OL]: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www.gjgwy.org/2012/1025/33803.html,2012-10-25访问.

[26] Pierre Bourdieu,“What Makes a Social Class?”On th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Existence of Groups”,[J].Berkley Journal of Sociology,Vol.32,1987,p.6.

[27] 许纪霖.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271.

[28] 李京蔚.女明星流行拼“干爹”邓建国干爹老公来回变[N].深圳晚报,2012-03-19.

[29] 李培林、李强、孙立平等.中国社会分层[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29.

A81;D663

:A

:1009-105X(2012)04-0016-05

2012-10-13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批准号:11XZX001);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2XNH192);

1.李西泽(1975-),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博士生;

2.董晓飞(1979-),男,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博士生。

猜你喜欢

分层
初中作文的分层教学
一种基于分层前探回溯搜索算法的合环回路拓扑分析方法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高中分层走班教学模式探究
有趣的分层现象
分层教学法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分层法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巧妙分层,整体进步——高中语文分层教学策略研究
雨林的分层
基于分层Copula的CDS定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