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警务战术发展方向之研究
2012-01-21高振峰
高振峰, 李 和
(中国刑警学院警训部,辽宁沈阳 110854)
0 引言
国内警界对警务战术的认识和研究已近二十年时间,虽然国内警察执法伤亡情况有所好转,但未得到根本解决,暴力袭警案件或涉及警察自身安全的案件仍然频频发生。为解决此类问题,公安部除了加强公安院校警务战术教学外,在全国各地先后建立了近十个警务技能战术训练基地,培养了近千名警务战术教官,出版了几十部教材,其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空前绝后。
翻开我国警务战术研究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军事战术和香港警察执法模式,对国内警务战术有很大影响,甚至左右和影响了国内警务战术的研究和发展。相比香港警察的执法模式和军事战术,国内警务战术学科尚属新建学科,研究的范围和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对警务战术表面内容的研究多于对警务战术内涵的研究,甚至忽略了从国内具体情况出发,缺乏对国内政治、经济以及执法现状的相关研究,尤其缺乏对我国警务战略的研究。
我国警务战术的发展方向问题,不但是国内警务战术研究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公安教育决策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1 警务战略的主导作用
警务战略是警务活动的整体方略,它包括某一阶段警务活动的目的、任务、方针、手段等。警务战术隶属警务活动范畴,是警务战略指导的内容之一。警务战略的制定始终与国家战略相一致,并结合了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的统一,因此,对警务战术有主导作用。
1.1 对警务战略的认知
警察作为国家的专政工具,本身具有明显的政治因素,因此,国家战略亦是警务战略制定的依据之一。党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总体战略以来,警务战略也随之发生明显变化。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目标的警务大战略体系,已经成为当今警务活动的主题。传统的警务活动内容已经不再适应现代警务战略的要求,而西方国家或地区的执法模式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警务战略的需求。以执法安全为例,传统的执法安全理念和套用西方国家或地区的执法安全理念,已经不能完全适应现代警务战略的要求,因此,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1)局部与整体利益调整问题
国家战略要求警察执法过程中,必须以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为首要出发点,局部服从整体,个人服从全局,以国家利益作为警察执法的出发点,调整警察的社会职能与国家战略的关系,尽快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所谓局部利益并非狭隘的个体利益,除了涉及警察的自身利益外,也包括警察所在部门的利益。由于地区的差异及地方政府利益的诉求,警务活动的指挥员往往站在部门利益的角度指挥警务活动,而参加警务活动的警察个体又存在个人利益的思考,由此而影响警务战略的实施。
2)政策与法律关系调整问题
国家法律是维系国家秩序的保证,但法律是靠人执行的。在法律与政策之间警察都是执行者,当国家法律与政策出现冲突时,警察必然表现出无所适从。所以,深入理解警务战略对警务战术的指导作用,把握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握国家法律和地区政策之间的关系,用战略的思维理解战术,强化警察执法过程中的政治敏感度至关重要。
3)供与需矛盾平衡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发展策略、社会环境、社会教育水平、公民的文化修养及素质等方面,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随着改革开放,对外交流的不断增加,世界各国和地区警察先进的训练模式和内容被引进,但也出现了盲目效仿和“拿来主义”等问题,忽略了本国国情和实际需求。现代社会发展必须注重市场规律,而供需矛盾是制约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大难症。多年来,我国警察教育训练体制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过于追求形式主义,贪大求全,忽略了供与需的关系。我国有近200万警察,几十个警种,担负不同的社会管理职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训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1.2 警务战术的实际作用
警务战术作为警察执法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工作在执法一线警察对其赋予很高的期望。虽然,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并非时时遇到危险,但和平年代警察毕竟是一份风险很高的职业,警察自身和家人都希望每天平平安安,也都希望掌握一门防身自卫的本领。因此,经常有人问:警务战术能化解警察执法中的一切危机吗?警务技能能化解警察执法中的一切危险吗?法律能化解警察执法中的一切矛盾吗?警察科学能化解警察执法中的一切难题吗?答案:当然不能。仔细思考和分析,任何一门学科或技能都不能完全化解警察执法中的一切问题,所以,我们应该对警务战术重新认识、反思、疏理,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通常情况下,暴力袭警都发生在一瞬间,因此,危险评估作为警务战术的主要训练内容凸显重要。另外,警察执法时,面对社会舆论、政策需要、法律约束、社会关系等问题,警察政治生命安全问题一触即发,因此,法律评估作为警务战术的主要训练内容更显重要。
许多警察将警察执法活动比喻为猎人狩猎,并将自己视为狩猎中的猎人,这种致命的观点往往是导致警察牺牲或受伤的主要原因。自然法则告诉我们,猎人与猎物的关系是以谁能最后生存来判定的。警察捕获犯罪嫌疑人完成执法任务,警察是猎人,反之,警察是猎物。
警察执法根据警种或工作的需要基本分为公开执法和隐蔽执法两种形式。
第一,公开执法。警察以公开身份执法时,不但身份公开,而且处于明处,对被执法对象存在判断方面的盲区,此时,警察在战术上处于劣势,行动比较被动,容易出现伤亡。
第二,隐蔽执法。警察执行隐蔽执法任务时,身份不公开,处于暗处,被执法对象处于明处,警察在战术上处于优势,行动比较主动,伤亡较低。
研究警察执法形式和内容,对于研究警务战术十分必要。战术的核心是谋略,战术的表现形式是肢体语言,但肢体语言不等于战术。正确评估可能发生的危险,合理合法规避可能发生的危险,用有效的控制理念将可能发生的危险降低到最小,才是警务战术需要解决的问题。
1.3 对警务战术发展的思考
无论军事战术还是警务战术都属于思维训练的范畴,尤其警务战术训练,不但受法律制约,还要受国家战略、警务战略、社会环境、经济发展需求、公民文化素质等方面的制约。因此,警务战术亟待解决的是去动作化问题。将警务战术与警务技能严格区别,给警务战术一个更好、更理想的发展空间,真正发挥警务战术应有的作用。
警务战术是警察群体中的某些人在执行警务活动或履行职责时,应用的谋略思想、策略原则、执法程序、科学方法与有关技术的综合体系。其目的是获得最佳执法效益和社会效果。警务战术属于综合体系,重点强调了警务战术在设计、应用过程中,表现出一名警察执法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警务技能是完成警务战术的保证,是警务战术的基础之一,并非全部。各级在重视警务技能的同时,更应重视警务战术的教学与训练,使警务战术教学与训练上一个台阶,真正提高基层警察执法的综合素质。
警察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代表了执政党管理国家的能力和水平,所以说,警察是执政党联系群众的纽带。站在不同的高度和角度审视警务战术,会得出不同的结论。警务战术不同于其他警察学科,它不特指某一警种的专业需求,带有明显的普遍应用价值,因此,不应将其作为独立的警察专业进行研究,如果将其作为警察学科进行研究,其前景更加广泛。
警务战术研究的领域应该以战术研究为主线,广泛吸收与战术研究相关的专业人才,尽快成立“警务战术专业委员会”,研究符合我国执法特点的警务战术并进行推广,才能真正解决供需矛盾问题。
警务战术作为一门公安学科既不是万能的,也不可能包罗万象,更不能解决警察执法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如人质危机谈判。人质危机谈判是个非常专业的问题,谈判专家是需要专门培养的,需要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社会学、语言学等多学科的支持,应该设立人质危机谈判专业,培养专业人才。我们许多警务战术教官身兼数职,除了承担警务战术教学训练任务外,还承担了人质危机谈判、群体性事件处置、警务战术指挥、警察执法法规等复杂的教学训练任务,使非常专业化的课程缺少专业研究人员,最终导致警务战术的研究成为低层次、低水平的重复,照搬、挪用、效仿,失去课程的应有价值。
2 执法安全与执法策略
执法安全分为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对国家安全而言,必须结合国情及周边国家的治安状况宏观考量。这种宏观意义上的执法安全与国家安全息息相关。而微观意义上的执法安全是广大基层警察十分关注的问题。就警察配枪而言,基层领导不敢让警察配枪,怕出问题承担领导责任(现实中这种情况屡有发生);基层警察不愿配枪,怕出问题承担使用责任(现实中频繁发生)。
这种不让和不敢导致的结果是:当警察需要使用武器时,赤手空拳,以肉体承受对方的子弹或凶器,造成不必要的伤亡。
而许多违法犯罪嫌疑人都知道警察没有武器,或者有武器也不敢使用,由此引发社会暴力犯罪率高发,更有甚者,公开向执法警察叫板,向国家法律挑衅,大闹警察机关,闯入警察机关打砸、杀人,警察成了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
近年来,一些法律界人士、公安部领导、基层警察都呼吁在《刑法》中加入袭警罪,以缓解或制止暴力袭警案件的发生频率,近期全国人大在《刑法》大修改时,又一次忽略了袭警罪问题。即便能够加进袭警罪条款,能解决实际问题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立法和修改法律工作一直没有停止,现有的法律法规涉及各个领域,但违法事件从来没有停止过。现有的法律法规谁来执行?谁来监督执行?违法成本过低、监督的缺失、个别领导者的不作为或乱作为,都是导致法律法规失去意义的原因。在此情况下,警察执法安全和执法权益维护应该思考以下问题:
1)在政策允许范围内执法
在特定的区域、特定的环境、特定的时间、特定的案件或事件,执行政策往往大于执行法律。这种特殊执法形式是我国国情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特色之一。尤其在国家战略指导下的警务活动,必须以国家利益作为警察的执法利益,从维稳的角度思考执法结果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2)在权限范围内执法
警察的权力受国家法律的制约,其行使范围有着严格的规定,即权限。在权限范围内履行职责,受国家法律的保护,反之,受国家法律制裁。一名合格的执法者除了熟练掌握法律外、还应了解权力的行使范围,从国家战略和警务战略的角度审视警察的执法权力与权限,权衡国家政治与经济发展对警察执法权力的诉求,在平衡社会矛盾中,正确、合理使用警察的权力。在追求安全最大化的同时,做到与国家法律、国家战略目标、警务战略诉求相统一。
3)运用策略执法
警察面对可能出现的危险或已经发生的危险,并非完全依靠警务技能才能化解,尤其面对随时可能发生法律纠纷,使用警务战术不失为最佳选择。尤其遇到刁难、威胁、围攻、拒捕、恐吓等情况时,现场证据往往是警察证明自己合法的唯一依据。即便遇到暴力抗法时,警察自身保护的限度也必须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之内,同时,还要考虑政策因素、社会因素、社会媒体关注度等。
由于维护警察执法权益与警察执法紧密相关,因此,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主动维护自身的权益。《民法通则》明确规定了主张与举证的关系,证明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证据。在证据收集方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①重视证据意识训练。在警务战术训练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与收集证据相结合,尤其在评判和考核环节,加大证据作用的考核力度,养成良好习惯。
②注重现场证据的收集。学习国外发达国家警察执法的经验,执法车及执法警察随身携带录音、录像装备,随时固定现场证据。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警察出警时都配备了录音笔等装备,在警察执法维权方面走在了前面。
③养成良好的执法习惯。在执法现场不要讲与执法无关的话语,更不能用感情替代法律,遇到问题先思而后讲,沉默是金。
④把握好执法尺度。在使用强制措施或手段时,选择1+1原则,将执法力度控制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避免执法偏悖。
警务战术除了解决警察执法安全外,执法策略更是警察顺利完成执法任务的保证,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执法效益。这种最小的投入并非特指警力投入多少,也非特指资金投入量,而是宏观考量的结论性指标,即社会效益与执法效果相结合。
3 加强并提升公安教育训练的地位
近年来,公安部倡导和要求各地公安机关警力下沉,充实和补充基层警力不足问题。目前,在基层服务的警察已占现有警察的绝大多数。警察与百姓直接接触的人数越来越多,接触的机会也越来越多,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我国警察属于终身服务的职业,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进步,警察知识更新与教育问题摆在各级领导面前。
如何解决警察终身教育的问题?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至关重要。就教育形式和教育内容而言,教育内容更为重要。我国警察总数每年呈现递增趋势,而且招募渠道越来越多。许许多多没有经过严格训练的大学生和复原转业军人充实到警察队伍之中。这些人的入警教育及后续教育,乃至终身教育,包括警察院校毕业生的后续教育及终身教育,都需要一定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就警察教育训练内容而言,有些需要重复教育和训练,如体能、技能等。有些需要不断地更新,如各警种专业知识、技能等。目前,我国警察教育资源配置大都以学历教育为主,教育资源有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重复教育其效果必打折扣。纵观世界各国警察的教育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第一,强制教育。所谓强制教育就是用制度形式规范教育的内容,定期培训检查,通过考核形式检查知识更新及岗位适应情况,决定是否适应原岗位。我国警察教育主要以此形式为主,公安部在警衔晋升方面提出“逢进必训”的要求,对提升警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这种教育形式比较符合国内警察管理的现状。使用强制手段督促警察学习和训练,从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补充新的知识、体能和技能,焕发新的工作干劲。
警察教育必须分层次,不同级别、不同警种每次教育训练的内容要有区别。目前,公安部组织的高级警官晋升培训就选择了公安教育资源与地方教育资源搭配的方法,效果很好,值得借鉴。
第二,自觉学习。用目标管理机制,定期考核警察知识更新及岗位适应情况,决定是否适合原岗位。这种教育体制更加符合我国未来警察教育。现代社会电脑、网络、电视的普及,学习渠道四通八达,对政策、知识的了解十分便畅。另外,各地公安机关大都建立了警察训练基地,如果能够对警察全天候开放,各取所需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其效果一定会很好。这一点,国外发达国家警察的学习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4 结语
警务战术在我国警察教育训练中占有无法替代的位置,社会越发展,其作用越重要。但警务战术的发展不能违背市场规律,即供求关系不但是社会发展的主题,也是警务战术发展必须遵循的规律。基层警察对警察教育的需求是务实而非务虚,警务战术作为警察执法应用的手段也必须务实。教育只是手段,内容永远是最重要的。
[1]李和.从战略角度思考警务战术的发展[J].警务实战训练研究,2011(4).
[2]于凌云.警察预警与应急机制[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
[3]石斌.警务战术案例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