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在无创通气治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12-01-20刘翠平寇立巧张梅
刘翠平 寇立巧 张梅
近几年,经面罩无创机械通气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无创机械通气避免了人工气道对呼吸道粘膜的损伤,使患者维持一定的自主活动能力和咳痰能力,防止呼吸机依赖和呼吸肌的废用性萎缩等优点,已成为目前抢救呼吸衰竭的重要方法[1]。但无创通气的治疗效果与患者上机的依从性有着直接的关系。我科对60例无创通气的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对减少无创通气治疗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上机的依从性,保证治疗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7月至2010年7月进行无创通气治疗的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将60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0例,其中男12例,女18例;平均年龄59.5岁;试验组30例,其中男20例,女10例。平均年龄60岁,2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均符合呼吸衰竭的诊断标准。2组患者年龄、病情、治疗、文化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方法,试验组30例应用常规护理加心理干预方法,出院前统计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对所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4 结果 试验组发生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n=30,例(%)
2 护理体会
2.1 常规护理方法
2.1.1 治疗前准备:根据医嘱,准备无创呼吸机及管路、面罩,携至患者床旁。连接好氧气,常规给患者上机。做好心电监测及血氧饱和度监测。
2.1.2 治疗后护理:密切监测病情,呼吸机参数调节由低到高,2 h内做好床旁监测,及时帮助患者排痰,定时抽血做血气分析,根据医嘱调节呼吸机参数及氧流量,观察面罩有无漏气,人机是否协调。
2.2 心理干预方法
2.2.1 治疗前的心理干预:患者对戴面罩的不适感和幽闭恐惧,使其很难耐受无创通气,是导致无创通气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只要病情允许,在行无创通气前要与患者进行充分的交流。交流的内容主要有:①向患者和家属详细介绍使用无创通气的必要性、治疗的目的。陆爱玲[2]对15例拒绝或未能坚持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发现,有1/3的患者认为没有必要使用无创呼吸机,2/3患者担心使用呼吸机治疗后产生依赖性,而不接受治疗。②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了解基本的呼吸机治疗常识,消除恐惧感,减轻患者心理上的不安,增加对治疗的信心。王军等[3]对30例使用呼吸机患者需要的调查分析发现,患者最迫切需要的是与护士进行沟通,采用患者和护士双方认可的沟通方式能减轻患者的担心与不适,增加患者的安全感以及对护士的信任感,既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又能使患者做到积极的配合。③行无创通气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相应措施,如口/鼻面罩可能使面部有不适感,使用口-鼻面罩时尽量不用口吸气以减少腹胀,使用鼻罩时要闭口呼吸以防止经口漏气等。④强调在治疗的开始阶段要尽可能长时间连续行无创通气,但不能因佩带面罩而影响排痰。指导患者在需要咳痰、饮水、进食时,可以自己取下面罩,以减轻患者的紧张感。⑤教会患者和家属连接和拆除的方法,及如何在紧急情况下(如呕吐),迅速摘下面罩,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和依从性。
2.2.2 治疗中心理干预措施:①心理护理:治疗开始阶段一定要守护在患者身旁,鼓励安慰患者,消除恐惧心理。②治疗配合:首先要进行适应性连接,以减少漏气的发生,更重要的是帮助患者适应无创通气。指导患者进行深而慢的有节律呼吸,教会患者随机送气而吸气,甚至对患者喊出:“吸-呼-吸-呼”的口令,以触发呼吸机送气。
2.2.3 治疗后心理干预措施:患者进行呼吸机治疗后,表达能力受约束,感觉很不适应。医护人员应主动与患者交流,热情地为患者提供协助,以缓解患者的焦虑与不适感;对清醒患者应随时倾听其主观感受,操作轻柔,增加患者的舒适感。可做一些卡片和患者交流,增加视觉的信息传递。鼓励有书写能力的病人把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写出来,供医护人员参考。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无创通气治疗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可使并发症减少,提高上机的依从性。究其原因,心理干预是以人为本的优质护理,要求护士除了有良好的技能外,还要富于责任心,掌握良好的沟通技巧,针对性的给予他们心理支持与疏导,使其能处于一个最佳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从而提高上机的依从性,保证治理效果。
1 朱蕾主编.机械通气.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07.
2 陆爱玲.COPD呼吸衰竭患者VPAP呼吸机治疗依从性差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广西医学,2003,25:141-142.
3 王军,邵越英,丹金秀.30例使用呼吸机患者需要的调查分析.护理学杂志,2001,16:586-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