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腹部横切口子宫全切术分析
2012-01-20单瑞英刘丽玲
单瑞英 刘丽玲
子宫全切除术是妇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为寻找一种创伤小,恢复快、安全有效、简便易行的手术方式[1]。我院2009年3月至2011年3月采用新技术行子宫全切除术60例,收到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0例患者(观察组)年龄36~50岁,平均年龄44.5岁;其中子宫肌瘤36例,子宫腺肌瘤14例,功血10例,伴不同程度宫颈糜烂40例,选同期传统子宫全切除术60例作对照(对照组)。2组年龄、病种、子宫大小、盆腔粘连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术前均经诊刮及宫颈细胞学检查排除恶性病变。
1.2 手术方法 (1)进腹方法改良:采用JoeL-Cohen切口呈直线型8~12 cm,仅切开皮肤,未深达脂肪层,于切口中间向下切开脂肪层及腹直肌前鞘2~3 cm,将腹直肌沿着上下纵形方向分离3~4 cm,术者与助手分别将食指和中指放在已分离的两侧腹直肌间,双手重叠、均匀、缓慢逐渐向外增加牵引力,将腹直肌、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同时向外撕拉开至切口边缘,分离腹膜外脂肪并在腹膜上撕开一小洞,纵形撕开腹膜进入腹腔;(2)切除子宫方法改良:钳夹两侧输卵管峡部直达卵巢固有韧带牵拉上提子宫,打开膀胱腹膜返折至双侧圆韧带外侧4 cm,下推膀胱至宫颈外口处并向两侧分离至阔韧带侧壁,紧贴圆韧带下方避开血管区食指打洞深入阔韧带后叶,一次性钳夹输卵管,卵巢固有韧带,圆韧带切断结扎两道,锐性分离宫旁组织,充分暴露子宫动静脉钳夹切断并缝扎两道(残端保留达1 cm以上),于两侧主韧带与宫颈交接处用7-0丝线各贯穿缝扎一道(防止残端出血,缝合时不需钳夹尽量靠近宫颈,以防输尿管损伤)于前正中纵形切开宫颈近宫颈外口处,环形切除宫颈移形带区及子宫体,保留宫颈筋膜,常规消毒宫颈外环口,用1-0可吸收线将残端的子宫颈外环口内缘作荷包缝合形成小宫颈。再由前至后连续锁边侧侧缝合宫颈残端及宫颈筋膜并将两侧固定于双侧圆韧带断端处,不缝合前后腹膜,检查各断端无出血,将网膜腹膜复位,腹直肌对位,用0-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腹直肌前鞘及皮下脂肪2/3层,用3-0的可吸收线皮内缝合切口,术后用3 d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观察组进腹时间、关腹时间、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P <0.01),术后并发症亦少于对照组(P <0.01)。见表 1、2。
表1 2组子宫全切除术后临床比较n=60,±s
表1 2组子宫全切除术后临床比较n=60,±s
项目 观察组 对照组 P值4.4 ±1.2 10.6 ±3.6 <0.01关腹时间(min) 10.3 ±3.1 20.1 ±6.2 <0.01手术时间(min) 50.0 ±10.3 96.7 ±30.5 <0.01术中出血(ml)进腹时间(min)120±66 225±121 <0.01
表2 2组子宫切除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例(%)
3 讨论
3.1 腹部横切口采用撕拉法将皮下脂肪、腹直肌前鞘、腹直肌拉开,可使走行于其间的血管神经不受损伤,避免剪开腹直肌前鞘引起的腹直肌损伤,有利于切口血循环功能的重建,促进腹部切口愈合,减少术后腹壁切口感觉障碍的发生[2]。
3.2 在良性病变必须切除子宫时,保留正常宫颈组织对维持下丘脑—垂体—卵巢组及保持盆腔张力有相当作用。该术式保留部分宫颈筋膜,从而保持骶韧带、主韧带功能,不损伤盆底正常结构,保持阴道的完整性及深度,对内分泌影响小,不影响性生活;且切除子宫颈管及移形带消除了发生残端癌的危险;同时可预防远期并发症发生(阴道残端膨出、阴道前后壁膨出等)[3]。
3.3 将卵巢固有韧带、圆韧带和输卵管峡部一并集中贯穿缝扎可使附件悬吊圆韧带残端,避免卵巢下垂盆底而引起慢性盆腔疼,充分暴露子宫动静脉直视下结扎血管,止血彻底,避免大出血及损伤输尿管。
经过临床验证,此术式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减轻了手术操作难度,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缩短了住院时间,手术切口表面美观,是一种临床上易于掌握,对患者损伤小,值得临床采用。
1 马彦彦主编.新式剖腹产术.第1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24.
2 张迅.女性性生活与性功能障碍.实用妇产科杂志,2005,21:3-5.
3 梁秀同.妇科手术中改良内缝合下腹横切口效果分析.河北医药,2011,33:1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