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禀赋中介效应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研究*

2012-01-20李耘涛

关键词:禀赋意愿个体

王 坤,李耘涛

(1.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天津300134;2.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300071;3.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创业禀赋中介效应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研究*

王 坤1,2,李耘涛1,3

(1.天津商业大学 商学院,天津300134;2.南开大学 商学院,天津300071;3.天津大学 管理学院,天津300072)

创业教育、创业禀赋、个体背景等因素都会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特别是从创业教育到创业意愿需要一定转化路径的支持。以天津市、秦皇岛市两地高校为例验证了创业禀赋在创业教育转化为学生创业意愿形成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并提出个体创业经历对创业禀赋与创业意愿关系具有调节作用。

创业禀赋;创业教育;个体背景;创业意愿

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突出,激发学生创业意愿让更多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成为高等教育关注的热点问题。国外学者Conner和Armitage认为意愿反映人们将有意识地计划或决定付诸行动的动机。基于此,范巍和王重鸣认为,创业意愿是潜在创业者对从事创业活动与否的一种隐性或显性的态度,是人们具有类似于创业者特质的程度以及人们对创业的态度、能力的一种描述[1]。对于高校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大多数学者分别从创业教育、创业禀赋及个体背景三个视角独立去进行研究,对于创业教育、创业禀赋及个体背景之间的相互关系并没有予以深刻系统地揭示。本文则尝试通过问卷调查法,基于样本数据的回归统计分析,区分出中介变量和调节变量来厘清三个视角之间的相互关系,从而为高校培育和激发学生的创业意愿提出策略建议。

一、文献回顾与理论框架

(一)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创业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创业精神教育,它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创业型人才作为自己的培养目标。

彭钢认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包括四大板块,即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和实践课程[2]。凯尼认为,应该从创业政策的角度去理解创业教育,通过学校的创业课程进行教育培训,使更多的人对创业产生兴趣[3]。周秋江指出,家庭与学科背景会影响大学生创业的意识,商学院学生创业意识要显著高于理工和其他人文专业学生[4]。吴启运和张红通过实证分析则发现:与政策完善和家庭帮助两个因素相比,教育对创业鼓励的回归系数最高,教育对大学生的鼓励分值每提高1分,创业倾向的分值就提高0.269分[5]。孙蕾和庄娱乐也认为,特别是在有学校提供就业与创业指导的情况下,学生的自主创业意愿更强[6]。

(二)创业禀赋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经济学研究表明,个体禀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理性决策的方式与结果,表现为个体在以其禀赋为基础的理性选择过程中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因素并谋求收益最大化的行为结果。Morris认为,企业家资源禀赋是创业行为过程的关键资源,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创企业的资源构成特征[7]。而Patrick Firkin认为,企业家资源禀赋是企业家创业前拥有的各种资本的总和,具体包括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三部分[8]。由于大学生缺乏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因而学生的企业家资源禀赋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本。大学生的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创业品质、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四个方面。

创业品质指个体所展现出来的与创业有关的心理特质,如内控信念、风险承担倾向、成就欲望、不确定性承受能力等[9]。钱永红研究指出,个体特质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决定性影响[10]。

创业态度指人们对创业的观点和偏好程度,以及人们对参与创业活动所带来影响的认识程度。国外学者Cialdini和Cacioppo证实了创业倾向与态度有着显著的相关性[11]。依据P.H.Phan的看法,创业态度可分为外生态度和内生态度,具体指想法的检测,迎接挑战,获取成就,争取权利,创造财富和赢得社会认可,等等[12]。

美国考夫曼创业教育资金项目的研究成果表明,一个成功的创业者需要具有下列能力:个体的创新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控制能力和协调能力等。国外学者Mark对美国最成功创业者的研究表明,创业者拥有的各种能力对其创业有正向的影响[13]。张斌等对高校学生创业意愿的研究也证实了创业能力对创业意愿的积极影响[14]。国外学者Zahra、Kuratko和Jennings的研究表明:创业者比小企业拥有者的教育程度更高[15]。通过对美国MBA学生的调查,Chen发现学生上过管理类课程的数目与创业意愿正相关[16]。这表明创业知识的适度增加会有助于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

(三)个体背景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国外学者Brockhaus研究表明,性别、年龄、教育水平以及父母角色模型都会影响个体的创业意图[17]。Brenner等人研究也表明了性别差异对创业的影响,他们认为男性比女性更易于拥有创业倾向[18]。杨萍的研究也表明男生比女生创业自信度要高,创业意愿也高[12]。但费英秋研究却发现性别、年级差异并未引起大学生在创业认知、创业需要、创业动机、创业技能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但是生源地、专业差异导致了大学生创业的某些选项出现差异[19]。范巍、王重鸣则研究了个体背景因素对学生创业倾向的影响,发现年龄会影响创业倾向。此外,研究也表明创业倾向与家庭结构和个人经历有关[20]。

通过以上文献回顾,可以发现学者们虽然分别研究了创业教育、创业禀赋及个体背景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但是它们之间的交互关系却少有学者进行研究。特别是学者们在具体操作时经常把创业禀赋等同于创业教育的内容,并没有把创业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变量来研究其对学生创业禀赋的影响。事实上,学生创业意愿的形成不仅与学生创业禀赋有关,也与创业教育有关。特别是创业禀赋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可能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即中介作用。而个体背景则可能对创业禀赋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起调节作用。据此可以得到相关假设。

假设1: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存在正向的相关性。

假设2:创业禀赋是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变量。

假设3:个体背景调节创业禀赋与创业意愿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本研究理论框架

二、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本文主要运用线性回归方法检验创业禀赋对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的中介效应,并运用逐层回归分析的方法来检测个体背景对创业禀赋与创业意愿的调节关系。

(一)变量操作化与问卷设计

本分析中各变量相关数据主要通过调查问卷获得,中介变量、因变量主要采用5分制Likert量表进行测量(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自变量也运用5分制Likert量表进行测量(1代表“几乎没有”,5代表“非常多”)。在个人基本情况这个调节变量中,除性别、学历、年龄、家庭所在地、专业外,还特别设置了4个哑变量(即为0,1变量),它们反映个体或其家庭与创业有关的经历。初始问卷制定完毕后,随机选择天津某校32名本科学生进行试调查,借助SPSS15.0进行初步分析,所有主要测量题目均具有较高的鉴别程度。正式问卷中共包含5个核心变量48个题项,个体背景变量10个题项。见表1。

表1 核心变量的操作化定义

(二)数据收集与检验

本研究在天津市和河北省秦皇岛市两地共发出190份问卷,回收143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75.3%。样本分布情况见表2。

表2 样本分布情况

从样本分布看,女生比例高,大多数样本为本科学历,学生年龄分布21~25岁之间占绝大多数。由于每个自变量、应变量及调节变量都由多个问项进行观测,因而需要对各个潜变量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

本研究对每个潜变量的观测指标进行结果正交旋转的因子分析,发现创业品质的第6个观测指标因子载荷为0.486(<0.5),删除因子载荷的项后,所有题目在相应因子上的载荷均大于0.5,说明各潜变量的结构效度比较好。反映数据内部一致性的Alpha系数分别为0.840(创业品质),0.773(创业态度),0.850(创业能力),0.860(创业知识),0.854(创业意愿)和0.914(创业教育),因而6个核心潜变量的信度均高于0.70,表明数据可靠性较高。此外,为避免同源偏差(CMB),采用Harman单因素检测法,将所有变量题目进行因子分析,其中最大因子贡献率为26.293%,小于50%。因此样本数据不存在较大的共同方法偏差。

三、统计结果分析

为了便于计算,先把各潜变量的值分别用测量指标的平均值来表示,接着利用学者Baron和Kenny所推荐的中介变量步骤进行中介效应检验。具体分为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的相关系数,发现创业教育的显著性得到了证明(β1=0.314,p≤0.01);第二个步骤是创业教育与创业禀赋各个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发现创业教育与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具有显著性(β21=0.282,p≤0.05;β23=0.462,p≤0.01;β24=0.491,p≤0.01),但是创业教育与创业态度不显著(β22=0.065);第三个步骤是把自变量与中介变量同步放入回归方程中,发现中介变量创业禀赋下只有创业能力是显著的(β34=0.260,p≤0.1),而创业教育则是不显著的(β31=0.054),因而可认定创业禀赋下的创业能力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具体结果见表3。

表3 创业禀赋中介效应的测量

接着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分两个阶段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第一个阶段把年龄、性别、学历等控制变量与创业意愿进行回归分析,见表4。

表4 个体背景与创业意愿相关系数

续表1

它表明在0.05显著水平下个人在校创业经历与创业意愿显著相关,其他控制变量与创业意愿相关性较低。第二个阶段,把创业品质、创业态度、创业能力、创业知识采用逐步回归方法进行多元线性回归。见表5。

表5 创业经历、创业禀赋与创业意愿线相关系数

在0.05的显著水平下,创业能力、创业经历与创业意愿显著相关,但创业知识与创业意愿显著性不够,创业品质、创业态度由于与创业能力、创业经历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故在通过逐步回归时被删除。此时,创业意愿的多元回归方程为:创业意愿=0.296*创业能力+0.232*创业经历+0.200*创业知识。

四、讨论与结论

如上所述,在中介效应检验中,从步骤1看,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显著相关性得到了检验,这说明加强创业教育的确会有助于创业意愿水平的提高,这对于我们推进高校创业教育具有理论意义,据此,假设1得到验证。此外在计算创业教育得分均值时发现,在满分为5分情况下它只有1.9545分,这说明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程度不够,有待进一步深化和加强。从步骤2看,除创业态度外,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均为创业意愿显著相关,这说明创业态度坚决并不一定能推动学生真的投入到实际的创业中去,关键要看学生自身的创业品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等禀赋的丰裕程度。从步骤3来看,从创业教育到创业意愿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转化路径,特别是创业教育在得到创业能力的支持后,显著性得到了提高,但对于创业禀赋的其他维度即创业品质、创业态度、创业知识等方面却显著性不够。这说明目前创业教育的实施有助于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从而推动其创业意愿的产生。但在其他创业禀赋方面,目前创业教育影响力度比较小。据此,可以认为假设2得到了局部验证。

从调节效应检验来看,除个体创业经历外,其他个体背景变量对创业意愿影响并不显著,而把创业禀赋纳入考虑之后,创业经历依然具有显著影响,这说明个体创业经历对创业禀赋和创业意愿的关系具有调节作用,但创业禀赋下的创业品质、创业态度由于与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具有多重共线性关系,因而被删除。据此可以认为假设3局部成立。

综合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分析来看,目前高校实施的创业教育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业能力方面,而不是创业知识方面。在创业禀赋中,与创业能力、创业经历相比,创业知识掌握情况对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最小。此外学生创业品质、创业态度与学生的创业经历、创业能力密切相关,这说明随着学生积极参与创业实践,学生的创业品质和创业态度会不断积累,创业能力也得到了逐步完善和提升。因而现阶段高校应该在推动学生参与创业实践,提升学生创业能力方面多做一些工作。高校可适当减少第一课堂创业知识讲授的比重,积极推动学生参与第二课堂中的创业实践活动,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潜在创业意愿。

本研究所构建的量表参考了相关文献,并采用访谈、预调研的方式予以多角度验证,但量表的有效性仍需要进一步验证。基于潜变量的取值等于观测变量的平均值,本文开展了中介效应和调节效应检验,其假设前提是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不存在测量误差。显然未来还需要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创业意愿路径图进行确认性因子分析。此外研究样本全部来自天津市和秦皇岛市两地高校,由地区差异、校际差异所引发的创业教育、创业禀赋等变量的系统性差异可能研究不足。未来需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高校,采取加大样本量的方法来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

[1]范 巍,王重鸣.创业意向维度结构的验证性因素分析[J].人类工效学,2006(12):14-16.

[2]彭 钢.创业教育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298.

[3]陈成文,孙淇庭.大学生创业政策:评价与展望[J].高等教育研究,2009(7):24-30.

[4]周秋江.试论新时期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养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3):73-76.

[5]吴启运,张 红.创业环境对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的实证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11):129-131.

[6]孙 蕾,庄娱乐.关于高校学生自主创业意愿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09(2):114-117.

[7]Michael H.Morris.Entrepreneurial intensity:Sustainable advantages for individuals,organizations,and societies[M].Greenwood Publishing Group,1998.

[8]杨 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2-6.

[9]Murry B,MacMillan C.Entrepreneurship:Past research and future challenges[J].Journal of Management,1998(2):139-161.

[10]钱永红.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7):144-155.

[11]Cialdini R B,Petty R E,Cacioppo J T.Attitude and Attitude Change[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1981(32):357-404.

[12]P.H.Phan.Entrepreneurship theory:possibilities and future direc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4(5):617-620.

[13]K.Mark Weaver,Pat H.Dickson,George T.Solomon.Entrepreneurial selection and success:does education matter?[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1995(15):239-258.

[14]张 斌.大学生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C].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

[14]Zahra S A,Kuratko D F,Jennings D F.Guest Editorial:Entrepreneurship and the Acquisition of Dynamic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J].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1999,Special Issue,spring.

[15]杨 萍.大学生创业倾向和创业教育需求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9(6):136-138.

[16]Chen C,Greene P,Crick A.Does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 from managers[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1998(13):295-317.

[17]Brockhaus,R H.Risk taking propensity of entrepreneur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80(3):509-520.

[18]Brenner O C,Pringle C D,Greenhaus J H.Perceived fulfillment of organizational employment versus entrepreneurship:work values and career intentions of business college graduates[J].Journal of Small Bussiness Management,1991(3):62-74.

[19]费英秋.首都高校大学生创业素质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9(9):46-48.

[20]范 巍,王重鸣.创业倾向影响因素研究[J].心理科学,2004(5):1087-1090.

Research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Mediating by Entrepreneurial Endowment

WANG Kun1,2,Li Yun-tao1,3
(1.School of Business,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 merce,Tianjin 300134,China;2.School of Business,Nankai University,Tianjing300071,China;3.School of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China)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entrepreneurial endowment,individual background all affect the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of undergraduates,especially there needs a transformation path from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the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It verifi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n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to the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cited by the colleges located in Tianjin and Qing Huangdao examples and puts forward the moderating effect of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experience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endowment and 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entrepreneurial endowment;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individual background;entrepreneurial willingness

G40-012

A

10.3963/j.issn.1671-6477.2012.02.010

2011-11-02

王 坤(1980-),男,安徽省肥东县人,天津师范大学商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主要从事创新管理和创业教育研究;李耘涛(1977-),河北省廊坊市人,天津商业大学讲师,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博士,主要从事人力资本、知识管理研究。

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HEYP5013);天津商业大学教改项目(JGXMYB06)

(责任编辑 易 民)

猜你喜欢

禀赋意愿个体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政府干预、资源禀赋与企业多元化战略选择:以煤企为例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