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吉桑蚕特色产业型村庄景观环境的整治设计

2012-01-19鲍承辉

浙江农业科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桑蚕蚕桑绿地

冯 璐,鲍承辉

(1.浙江农林大学 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临安 311300;2.浙江农林大学 城乡规划研究所,浙江 临安 311300)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逐渐成为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新农村建设是“三农”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以改善村容村貌为主的村庄景观环境整治工程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不仅关系到农民生活环境改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保障,是繁荣农村经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产业型村庄是指拥有明显农业或工业产业资源优势的村庄,多数是我国商品粮、经济作物、畜牧等生产基地,并有为其服务的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服务体系,如饮料加工、冷藏、运输、科技咨询等机构为周围地域农业发展提供服务[2]。

1 现状

1.1 村庄概况

递铺镇垅坝村座落于安吉县北部,北邻兰田,南望横塘,东与梅溪镇马村村交界,西与安城村、古城村相连。全村面积12.6 km2,由40个村民小组组成,有农户902户,人口3 582人。村耕地总面积 378.6 hm2,另有山林 265.6 hm2,水塘43.3 hm2。

2007年的宅基地复垦项目使垅坝村的丁家庄、范家庄2个自然村新增土地39.5 hm2,不仅节约了土地,而且使得村容更为整洁,推进了垅坝的新农村建设。

1.2 桑蚕产业特色

垅坝村是安吉县农业特色村,优质蚕桑面积83.2 hm2,全年养蚕总量3 000余张。垅坝村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以蚕桑为主打,构建一村一品,打造蚕桑观光园区。

垅坝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人文资源。厚重的历史底蕴于古朴处凭添一份文化的气息,优美的生态环境于自然中展现休闲的魅力。垅坝笔架山古墓群见证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沧桑,近100 hm2面积的新生林场吸引了投资商来旅游开发,这里的原生态风光将成为众人休闲度假的绝佳去处。

1.3 主要问题

垅坝村区域内虽拥有优越的旅游资源,但未充分利用,总体景观形象尚未形成。村庄建设自发性较强,缺乏有效的建设规划的引导与控制。村庄内建筑布置杂乱,住宅质量良莠不齐,居住条件有待改善。村域内缺乏公共空间,尚未建立有效的基础设施系统,导致村庄环境和景观相对较差。垃圾站点与厕所的布置未成一定的体系,垃圾堆放随意性较大,存在脏、乱、臭等现象,影响区域内环境及村民整体生活质量。虽有较为丰富的水文资源,但由于区域内生活污水未统一收集处理,部分水质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村内交通状况不佳,目前路面偏窄,路况破旧,会车存在一定难度,且区域内无集中停车场地。

2 景观环境整治设计

2.1 设计目标

围绕“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目标,垅坝村以建设垅坝千亩蚕业示范园区,打造“浙江蚕桑第1村”为主要目标,积极做大做强蚕业文章,并充分挖掘蚕桑文化,发展以蚕桑为特色的多种产业,因地制宜地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和健全村庄组织管理,最终建设成和谐发展的可持续生态型村庄。

2.2 绿化环境整治

2.2.1 绿化环境整治分类设计

道路绿化。改变现村庄内道路两侧基本无系统绿化的状况,开展乡村公路、连接村庄道路及村庄主路、次路两侧的绿化工作,绿化设计手法以植物造景为主,乔灌草相结合,提高绿化水平。

河道绿化。现垅坝村河道两侧绿化杂乱,基本无景观性。杜绝一切生产、生活污水直接向河流、水体的排放,切断污染源;清除河道淤泥、水面垃圾,净化水体;清除淤塞,疏通河道。之后完善河道两侧绿化,营造自然的河道风光。

庭院绿化。利用房前屋后“四旁”种花植树,依据立地条件 (土壤、光照、水分、通风等)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绿化植物可采用柿树、石榴等庭院植物。院落围墙最好改造为通透或半通透式,以利增加光照和通风。

2.2.2 绿化环境整治重点设计

绿化环境整治设计的工作重点是:结合垅坝村“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完善村庄入口绿地景观,建设蚕桑产业文化公园和新村中心游园等绿地景观设计 (图1)。

村入口绿地。位于04省道与进入垅坝村主要道路的交叉口,占地约1 600 m2,该点是进入垅坝村的第1个节点,通过设计入口标识景观引导游人,以蚕丝为设计理念,运用现代钢丝材料,蚕桑叶片作为设计元素形态,2片蚕桑叶片上嵌刻“垅坝”2字,诠释垅坝特色的蚕桑,给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绿地结合现状植被布置游憩园路、休憩坐凳、场地等,场地中间设置景观亭,供人短暂停留休憩 (图2)。

蚕桑文化公园。位于村入口三角绿地北侧(吴家山内),占地约3 000 m2,在现有蚕桑种植田上加以设计,场地以桑叶被蚕食后留下的“孔”为肌理,内容主要以体现垅坝村丰富的蚕桑文化,设置了蚕桑文化展示馆、桑趣廊、古墙忆韵、桑田话事、桑园等主要景观。蚕桑文化展示馆以蚕桑历史、科技、文化及传统手工技艺的动态展示等为主要内容,并结合相关蚕桑产品展卖。桑趣廊与桑园则以体验性的活动为主:分别设置了种桑、养蚕、缫丝、织布等体验活动,让游人来此体验蚕桑文化(图 3)。

图1 整治后的绿化环境

图2 桑蚕文化特色的标示牌设计

图3 蚕桑文化公园的效果

桥头三角绿地。位于垅坝中和希望小学东侧,是2条主要道路交叉形成的三角绿地,占地约1 500 m2,设计以生态自然的微地形为基础,种植景观绿化植物为主,在桥头方向设置标志景石作为点缀,并在绿地间穿插汀步,方便两侧人流通行。

桥头绿地。位于新村南侧桥头旁,长约84 m,宽6 m,占地面积约500 m2,场地南侧为定胜河,北侧为道路,考虑居民休憩停留,保留现有水杉,采用方形叠加方式形成多变的活动空间,并结合定胜河设置亲水平台,满足居民亲水需求。

新村中心游园。位于新村内现有预留空地,场地西侧为新村主要道路,另三侧为居住建筑,占地约1 400 m2。考虑居民休憩健身锻炼的需要,设置篮球场、休憩坐凳、活动场地、景观亭等,结合景观绿化,营造生态自然、舒适实用的游园场地。

2.3 建筑景观整治

建筑景观整治主要对影响村庄建设、破败不堪房屋及乱搭乱建棚舍的拆除;对部分结构完好,外立面破旧的建筑进行整治,包括吴家山、圣庙堂、垅坝等村内破旧建筑等按当地建筑的特色要求进行整治,淤塞沟渠的清理以及环境卫生死角、有碍观瞻的广告牌、电线的清理,对部分建筑统一进行粉刷,并与周围环境谐调统一;结合建筑周边绿化,采用绿化与彩化相结合,增加色叶树,丰富季相,改善景观效果。新建建筑主要包括蚕桑文化展示馆、桑趣廊、景亭等景观建筑及其他配套设施。

2.4 道路环境整治

道路景观整治规划设计的工作重点是垅坝村庄主路和次路硬化及修缮,构建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的路网,通过合理的交通布局,对村庄内的部分村道进行新建或修复,对坑洼、脏乱的村内小道进行路面硬化,为村民提供安全舒畅的出行环境。同时注重对道路景观的整治,加强道路绿化。

3 小结

新农村环境景观整治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也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安吉垅坝村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发展蚕桑旅游观光,景观环境建设定位以打造“浙江蚕桑第一村”为目标,融入桑蚕元素建设新农村景观,提升了村庄环境景观形象和文化内涵。今后游客来到垅坝村可以亲身体验桑果采摘、桑叶采摘、喂食蚕宝宝、收获蚕茧等有关桑蚕的生产活动,在体验农桑乐趣的同时了解垅坝的桑蚕文化。

对递铺镇垅坝村桑蚕特色产业型村庄景观环境整治的设计,希望能为其他特色产业型村庄的环境整治设计提供借鉴。

[1] 张榛.将桑蚕元素注入旅游农业 [J].现代农业,2008(10):12.

[2] 朴永吉.村庄整治规划编制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 米文忠,王威伟,张凯等.村镇规划与建设 [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桑蚕蚕桑绿地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桑蚕高产养殖技术推广及应用研究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