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时空分异研究

2012-01-18周艳兵王国刚曾志炫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4期
关键词:环渤海地区县域空间

刘 玉,周艳兵,王国刚,曾志炫

(1.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100097;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3.中国矿业大学 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北京100083)

0 引言

准确揭示区域经济差异及演变趋势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科学决策、构建区域和谐发展格局的重要前提[1]。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经济差异问题凸显,差异性研究成为区域经济学界关注的热点[2-3]。黄峥等从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和经济重心3个方面实证分析了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分异特征[4];陈正等采用空间计量方法实证了中国省市人均GDP的空间相关性逐年加强[5];马仁锋等的研究表明,云南省县域综合发展潜力差异性显著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6]。文献梳理表明,差异性研究从东中西三大地带、南北区域、流域、省域等宏观尺度,向地级市、县域等中观尺度转变;研究地域从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区向经济欠发达区转变[7];随着GIS技术手段和空间分析技术日臻成熟,研究方法逐步从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传统的统计方法向统计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等综合运用的方向发展[8-9],为其他地区开展相关研究提供了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

环渤海地区包括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和河北、辽宁、山东3个省,土地总面积52.20万km2。2010年,区域总人口2.44亿人,地区生产总值101 359.5亿元,以5.49%的土地集聚了全国18.21%的人口和25.26%的GDP。然而,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整体落后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区域内显著的经济差异与“切变”效应明显的行政边界已成为制约地区发展的重要障碍[10-11]。在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速度及其空间格局必然发生显著变化。因此,本研究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自相关等工具,并结合传统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揭示1996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县际人均GDP的时空动态。

1 经济发展差异测算方法及数据处理

1.1 经济发展差异测算方法

1.1.1 相对差异测算。为了消除发展基数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变异系数来量化区域人均GDP的相对差异。变异系数是区域人均GDP的标准差与其均值之比,反映区域间人均GDP与总体人均GDP的相对偏离差距,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变异系数;yi为第i县人均GDP为环渤海地区人均GDP平均值;n为县域单元个数。

1.1.2 泰尔指数(T)。泰尔指数(Theil)又译为赛尔指数、锡尔指数,该指标可将区域总体差异分解成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内差异(T1)和区间差异(T2),以便于比较它们对区域整体差异的影响。计算公式为:

式中:yi为第i县域人均 GDP;为环渤海地区人均GDP;n为县域个数;Tg为第g组内的泰尔指数;pg为第g组人口占环渤海地区总人口的比例;Vg为第g组GDP占环渤海地区总GDP的比例;g为分组个数。

1.1.3 空间自相关分析。空间自相关分析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12],是检验具有空间位置的某要素观测值与其相邻空间点上的观测值是否显著相关联的常用指标[1,13]。本研究采用Moran’s I统计量和Getis-Ord General G进行空间关联分析[14]。格迪思和欧德开发了Gi*指数,用于度量每个地区与其周边地区的局部空间关联和差异程度。高的指数表示某空间属性高值的集聚区(热点区),低的指数表示某空间属性低值的集聚区(冷点区),具体计算方法见参考文献[14]。

1.2 数据来源

1978—2010 年分省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年鉴2011》;1996—2000年分县的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等数据来自中国自然资源数据库(http://www.data.ac.cn);2000—2010年的相关数据来自相应年份的《中国县(市)社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以及各省市的统计年鉴。经过相应处理,最终选取了339个研究单元。

2 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特征

2.1 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时序变化特征

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能力显著提高(图1(a))。地区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82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1 359.49亿元,在全国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相应地由22.7%增加到25.26%;2010年,环渤海地区人均GDP达到4.15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2.99万元/人)的1.39倍,但低于同期的长三角地区(5.53万元/人)和珠三角地区(4.41万元/人)。河北、辽宁2个省的人均GDP、经济密度等指标在东部沿海地区排名中处于劣势,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与这2个省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政策优势不相符,区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还很漫长。产业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图1(b))。1978—2010年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20.5 ∶61.5 ∶18.0 调整为7.9 ∶49.5 ∶42.6,二、三产业产值比重持续上升。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基本维持在45% ~62%之间,1978年最高(61.5%),1991年最低(45.5%)。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在1984年达到顶峰后波动性下降,由1984年的20.5%降到2010年的7.9%,年均下降0.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持续快速上升,由1978年的19.0%上升到2010年的42.6%。

图1 1978—2010年环渤海地区人均GDP和产业结构变化Fig.1 Changes of GDP per capita and economic structure during 1978—2010

2.2 2009年县域经济的空间格局

2009年,环渤海地区人均GDP低于区域平均水平的县域241个,占县域总数的71.1%,人均GDP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县域处于控制地位。将2009年的县域人均GDP从高到低排序,排名前10%的县域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24.14%,而GDP占全区 GDP的51.15%,人均GDP为全区平均水平的2.12倍;排名后10%的县域人口占区域总人口的7.62%,而GDP仅占全区GDP的1.53%,人均GDP仅为全区平均水平的1/5。以全区平均水平为基准,按照 >125%,100% ~125%,75% ~100%,50% ~75%和≤50%将327个县域划分为发达区、较发达区、次发达区、欠发达区和贫困区。发达区县域64个,主要分布在城市辖区及周边县市,京津冀都市区、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山东东营、潍坊2个地级市分布较集中;较发达区县域35个,分布较分散;次发达区县域48个;欠发达区65个,主要环绕着经济发达区和较发达区分布;贫困区县域127个,集中分布在太行山燕山山地丘陵区、坝上高原区、海河冲积平原区、辽西丘陵区、山东西南部。

2.3 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动态特征

2.3.1 县域经济相对差异先扩大后缩小。以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所测度的1996—2009年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相对差异呈现先扩大后缩小的趋势(图2)。大致可分为2个阶段:1996—2005年为县域经济差异持续扩大阶段,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均上升到14年来的最高值,分别为0.780和0.079;2005—2009年为县域经济差异缓慢下降阶段,2009年的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分别为0.733和0.064。依据泰尔指数的分解特性,县域经济整体差异由北京、天津、河北、辽宁和山东5个省市之间的差异及其各自内部差异2个部分构成。泰尔指数先由0.023 扩大到0.079 再缩小到 0.065,其中,地区间差异对全区域整体差异的贡献率始终维持在90%以上,是环渤海地区整体差异的主要贡献者。北京、天津经济发展领先优势明显以及河北经济整体发展缓慢是造成区域间差异大的重要原因。

图2 1996—2009年环渤海地区经济差异变化Fig.2 Changes of economic difference in the area along Bohai rim during 1996—2009

2.3.2 县域经济极化现象突出。根据环渤海地区1996—2009年各县人均GDP状况,以全区平均水平为基准,按照>125%,100% ~125%,75% ~100%,50% ~75%和≤50%将327个县域划分为5种类型(图3)。1996年环渤海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县呈金字塔形分布,即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县数量逐渐减少,全区以贫困区(25.4%)、欠发达区(30.1%)为主,次发达区(17.1%)、发达区(17.4%)居中,较发达区(10.0%)最少。随着时间推移,贫困区的县数量迅速增多,2005年以来趋势更加明显,增加到120个以上;欠发达区个数明显减少,到2009年减少到65个;较发达区和发达区的县个数变化不明显。1996—2009年人均GDP低于全区平均水平的县域240个以上,所占比例超过70%,居于主导地位。处于最高和最低等级的县域数分别由1996年的86个、55个提高到2009年的129个和62个,表明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存在两极分化趋势,县域人均GDP的总体离散程度加大,从而导致县域经济水平差异扩大。

图3 1996—2009年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GDP结构Fig.3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GDP per capita at county-scale during 1996—2009

2.3.3 县域经济集聚性呈现增强趋势。采用GeoDa软件,选用基于距离的“K-Nearest Neighbor”规则,计算了1996—2009年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GDP的General G估计值。整个研究期间General G估计值全部为正,检验结果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且总体上呈扩大趋势。由此可以认为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GDP比较接近的县在空间分布上也比较邻近,且“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趋同性增强。

基于 ArcGIS的“Hot Spot Analysis”工具计算得到指数。图4表明,1996年以来,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的空间集聚性增强,经济发展热点区在京津都市区、鲁中地区、山东半岛、辽中地区等地聚集;冷点区逐渐集中在河北西部、河北东南部、山东西南部。总体而言,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正处于空间集聚阶段,区域经济空间差异逐渐扩大,基础较好的县域市的生产要素迅速积聚,经济发展迅速;传统农区经济发展缓慢,在市场经济的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

3 县域经济发展类型划分

图4 1996,2000和2009年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热点区和冷点区Fig.4 Hotspots and coldspo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county-scale in 1996,2000 and 2009

图5 1996—2009年县域人均GDP增长分类Fig.5 Increase categori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 county-scale during 1996—2009

基于1996年环渤海地区各县人均GDP、区域平均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以及1996—2009年间各县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与区域年均增长率的比较,将339个县域划分为6种经济增长类型(图5)。(1)基础好增长较快型,共37个单元,占区域单元总数的10.9%。1996—2009年间,地区人均 GDP由1.183 2万元/人增长到8.487 7万元/人,年均增长率为16.4%,集中分布在京津大城市周边、山东胶州半岛、济南周边地区,这些县区位条件优越,基础设施比较完善,非农产业发达。(2)基础中等增长较快型,共16个单元,占区域单元总数的4.7%,14年间县域人均GDP增长了3.617 9万元/人,年均增长率为15.6%。该类型较为分散,多分布在基础好增长较快型周边。(3)基础差增长较快型,共92个单元,占县域单元总数的27.1%,14年间县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16.8%,增速在6种类型区中名列第一;然而,由于基础较弱,非农产业不发达,到2009年区域人均GDP仅2.739 3万元/人,远低于区域平均水平;主要分布在鲁西北传统农区、辽东山地区、辽西丘陵区和太行山山地丘陵区。(4)基础好增长较慢型,共56个单元。人均GDP年均增长率为11.6%,在大城市周边地区分布较多。(5)基础中等增长较慢型,数量较少,经济增长缓慢。(6)基础差增长较慢型,共118个单元,占区域单元总数的34.8%;14年间县域人均GDP由0.392 2万元/人增长到1.391 8万元/人,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2,年均增长率为10.2%;主要分布在河北坝上高原区、河北太行山山前平原区和燕山山前平原区、山东胶莱平原、海河冲积平原区等地。

4 结论与讨论

环渤海地区经济快速发展,GDP总量由1978年的82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1 359.49亿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结构为7.9∶49.5∶42.6。定量分析表明,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空间差异显著,经济极化现象凸显;发达区和较发达区集中分布在大都市区和沿海地区,欠发达区和贫困区则主要分布在平原传统农区、山地丘陵区和高原区;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内陆地区经济相对落后。1996—2009年间,环渤海地区县域人均GDP的相对差异先上升后下降,省间差异是区域差异的主要组成部分;人均GDP空间自相关显著,经济发展热点区和冷点区的空间集聚特征增强。

基于1996年各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以及1996—2009年各县人均GDP年均增长率,将环渤海地区县域经济增长划分为6种类型。河北省经济发展整体滞后,河北、辽宁两省的欠发达区和贫困区在京津周边地区集聚,造成整个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扩大。在城乡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实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推进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稳步开展行政资源整合为环渤海地区实现超常规、高水平、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也为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搭建了平台。基于各类型区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和发展定位,进行经济主导功能分区,构建功能导向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区域经济补偿机制与政绩考核机制,科学引导地区分工,是下一步亟待强化的研究方向。

[1]仇方道,朱传耿,佟连军,等.淮海经济区县域经济差异变动的空间分析[J].地理科学,2009,29(1):56-63.

[2]李小建,乔家君.20世纪90年代中国县际经济差异的空间分析[J].地理学报,2001,56(2):136-145.

[3]熊薇,徐逸伦,王迎英.江苏省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224-230.

[4]黄峥,徐逸伦.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20(S1):1-8.

[5]陈正,李明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1(11):109-110.

[6]马仁锋,王筱春,李文婧,等.省域尺度县域综合发展潜力空间分异研究——以云南省为实证[J].地理科学,2011,31(3):344-350.

[7]王静,张小雷,杜宏茹.新疆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特征[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4):470-478.

[8]孙姗姗,朱传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研究进展与展望[J].人文地理,2008,23(2):11-18.

[9]柯文前,陆玉麒.基于县域的福建省经济空间格局演化[J].经济地理,2011,31(7):1081-1087.

[10]王振波,朱传耿,徐建刚.省际边界区域边界效应的测定——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8,28(5):765-770.

[11]刘玉,刘彦随,郭丽英.环渤海地区农村居民纯收入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0,30(6):992-997.

[12]马荣华,蒲英霞,马晓冬.GIS空间关联模式发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97.

[13]宣国富,徐建刚,赵静.基于ESDA的城市社会空间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城区为例[J].地理科学,2010,30(1):22-29.

[14]王法辉.基于GIS的数量方法与应用[M].姜世国,滕骏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05-231.

猜你喜欢

环渤海地区县域空间
环渤海地区设施蔬菜土壤障碍与治理措施
1989—2019年环渤海地区养殖池的空间变化特征
县域消防专项规划研究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山东县域GDP排名出炉
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海洋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研发团队创新开放度、吸收能力与团队创新绩效——基于环渤海地区装备制造企业的实证分析
县域就诊率为何差了40%
2014年度陕西县域十强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