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有序转移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基于广东产业有序转移的经验

2012-01-18覃成林熊雪如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年4期
关键词:区际珠三角产业结构

覃成林,熊雪如

(暨南大学 经济学院,广州510632)

0 引言

产业转移是企业追逐利润目标的产物,也是企业实现规模扩张和提高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之一[1],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普遍存在的一种经济现象。在一国之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区域转移到另外一些区域的过程。由于产业转移引起了转出区与转入区的产业发展、产业联系的变化,因而成为影响区域间产业发展关系演进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产业发展,使地区间经济差距日益缩小[2]。但也有学者认为,产业转移可以让个体企业实现利益最大化却不能保证区域利益最大化[3]。在区域层面上,产业转移有可能导致转出区产业空心化、对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产生约束、造成转入区的产业结构紊乱以及污染转移等问题[4]。“分工陷阱”的存在会使区际差距进一步拉大[5]。可见,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发展的影响究竟如何?学术界尚存在不同的看法。事实上,产业转移对于区域产业发展是利弊兼有的。魏后凯[1]认为,产业转移对转出区和转入区的竞争力有不同的影响。如果转出区能迅速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会有利于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并避免产业空心化。对转入区而言,产业转移能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但也可能带来环境的破环。由此而引申出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才能趋利避害地利用产业转移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有利作用,控制其不利作用?多数学者主张政府对产业转移进行必要的引导和调节,以尽可能减少各种不利影响,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影响,从而实现企业、转入区与转出区“三赢”的结果[1]。在具体的方式上,张孝锋、蒋寒迪[6]提出健全市场机制与合作机制、实现产业政策与区域政策相结合、遵循空间均衡和生态效率的原则、充分发挥中部崛起在区域协调发展中的纽带作用等建议;方劲松[7]提出要对产业承接的行业布局和空间布局做出良好的空间规划;刘力[8]则强调应确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区域公正”政策目标,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引导产业扩散,加强“区域统筹”,规划广东产业转移的空间布局。

笔者赞同对产业转移进行必要引导的观点,并认为,有效利用产业转移对于区域产业发展的有利作用,可以促进区域之间产业协调发展。在此前提下,需要进一步研究产业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是什么?搞清楚了这个问题,才能够为政府制定引导产业转移的政策提供决策依据。本研究首先讨论和界定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进一步结合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的案例,试图从理论和实践经验两个方面揭示产业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作用机制。

1 概念及分析框架

产业有序转移是相对于产业的无序转移提出的。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它有可能对区域产业发展带来如前所述的各种不利影响。因此,从区域发展的需要看,这种自发的产业转移是无序的①事实上,即使对企业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转移企业也未必能够选择到最适宜其发展的区位,这对于企业的发展也是不利的。。但是,究竟何谓产业有序转移?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政府,都没有给出明确的界定。笔者认为,产业有序转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转出区域产业升级的需要,引导和推动失去竞争优势或发展受到资源环境强约束的产业转移出去,为发展新产业置换出空间。二是根据转入区域的产业发展条件、基础,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要,引导与之相对应的转移产业到转入区域发展。三是根据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总体需要,引导转移产业在空间上合理布局,形成合理的区域产业分工格局。四是引导转移产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形成产业集群,成为转入区域的新经济增长点。五是引导转移产业适当进行技术升级,严格控制落后生产方式的异地复制,防止污染和环境破坏随之转移。显然,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主体是政府。政府可以综合运用产业政策、土地政策、环保政策、财税政策,以及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区域规划,提供信息、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对转移产业施加影响,引导转移企业在所设定的框架下有序转移,既保证转移企业更好地发展,又实现区域之间产业的协调发展。

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9]。但是,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学术界理解并不相同。有学者认为,区域产业协调发展表现为产业结构合理[10-12]、主导产业明显且规模经济效益递增[4,10,13-14]、区际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15-17]。笔者理解,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一个转出区域与转入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相互之间的产业分工趋于合理、产业发展关联互动、相关区域的产业发展总体效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转出区域、转入区域而言,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包括了主导产业的形成或者更替,产业之间通过价值链形成紧密的联系和依赖,产业技术和组织水平提升。产业发展的总体效率既包括了各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及生产率的提高,也包括了资源消耗的减少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有效控制。

那么,产业有序转移是如何影响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呢?本研究对此提出如图1所示的解释。

图1 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Fig.1 A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the mechanism that regular industrial transfer affec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industries

如图1所示,产业有序转移通过4条路径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一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二是区际产业合理分工,三是区际产业关联互动,四是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提高。其中,前3条路径之间存在依次促进关系,并且这3条路径对于第4条路径也产生促进作用。下面将从理论和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分析产业有序转移是如何通过这4条路径对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区际产业分工、区域产业关联互动、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提高等产生促进作用,进而推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

2 理论分析与经验验证

2.1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有序转移对于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具有“触发”和强化作用。对于经过一轮快速发展的转出区域而言,往往面临着产业结构臃肿、紊乱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使区域的产业发展效率趋于降低,而且限制了新产业的发展或者进入,进而阻止或迟滞了产业升级进程。因此,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把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出去,为新产业的发展释放出土地、水、能源等资源。转出区域可以对这些释放出来的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为新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形成新的产业结构。对于转入区域而言,其产业发展基础弱,长期处于缓慢的发展状态;或者产业组织水平低,缺乏主导产业、产业集群;或者良好的资源禀赋没有得到充分地利用。在这种情况下,把转移出来的产业引入到转入区域,作为一个外部的“冲击”,为转入区域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

在广东,产业转出区域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转入区域是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为表述方便,本研究把珠江三角洲地区简称为珠三角,把粤东、粤西和粤北地区统称为环珠三角地区。广东从2005年开始制定和实施一系列政策,通过引导珠三角的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有序地向环珠三角地区转移。这种有序的产业转移,一方面启动了珠三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进程,使珠三角因结构臃肿、紊乱导致的结构调整迟滞的困局开始得以破解;另一方面加快了环珠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进程。历时5年多,产业有序转移促进了珠三角和环珠三角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珠三角的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50.6∶46.3变为2009年的2.2∶48.0∶49.8,其中,第二产业下降了2.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上升了3.5个百分点。而环珠三角产业结构调整幅度较大,其中,粤东由19.4∶75.3∶5.3调整为9.4∶53.4∶37.2,粤西由34.9∶59∶6.1变为21∶38.5∶40.5,粤北由30.6∶62.3∶7.1调整为16.1∶47.2∶36.7。总体上环珠三角第一产业降幅较大,第二产业略有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大幅上升,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有序转移使珠三角向“三二一”的产业结构变动,同时也使得环珠三角产业结构更加均衡地发展。从全省来看,珠三角、粤东、粤西、粤北四大区域占全省的工业比重由2005年的83.4∶7∶6.4∶3.2调整为2009年的80∶7.5∶5.8∶6.6,其中,粤东的比重提高了0.5个百分点,粤北的比重提高了3.4个百分点,珠三角比重下降了3.4个百分点。

2.2 区际产业分工

在区域产业发展中,发展中区域往往把发达区域的产业发展作为“成功”模式进行学习和追赶。在技术和贸易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发展中区域的这种学习和追赶必然导致其与发达区域之间形成产业结构的同构。研究表明,区域之间产业结构的同构极易引起低水平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价格竞争和行政分割方面[18],同时伴随资源的低效率利用和重复建设等问题。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转出区域和转入区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有助于打破区域之间这种不合理的分工格局。具体而言,产业有序转移对区际产业分工的作用有两种机制:一是在适应技术、贸易和产业组织新趋势与本地发展条件相结合前提下,转出区、转入区所进行的产业结构调整将形成各自新的产业结构,发展各自的主导产业、专业化产业,形成各自的产业发展特色。二是在综合考虑各区域发展条件、基础的前提下,对转出区、转入区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指引,引导转移产业进入适宜的转入区域,改善和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近年来,广东为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之间形成新的、合理的产业分工格局,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广东省产业转移区域布局指导意见》及规划等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珠三角通过转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源密集型产业,集中资源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环珠三角地区积极承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以及部分资本密集型产业,同时,积极开展传统产业的技术提升,有条件地发展先进制造业。分布于环珠三角的34个示范性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均形成了各有特色的主导产业。不仅在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而且在珠三角内部、环珠三角各个区域之间正在形成新的分工格局。

2.3 区域产业关联互动

根据广东的产业有序转移经验,产业有序转移可以从两条途径促进区际产业关联互动,进而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第一,转移企业采取搬迁式转移,即“某区域的企业把部分生产环节搬迁到其他区域,通过在转入地扩建分厂或者成立子公司来完成产业转移”[19]。在这个过程中,转移企业发生了内部组织结构的分化,分离出生产、管理、营销、研发等多个环节。一般情况是,生产环节通过搬迁式转移进入到转入区域,管理、营销和研发环节则留在了转出区域,从而在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之间形成了一个企业内部的产业链联系。第二,某个产业的配套企业转移到环珠三角地区,而核心企业则留在珠三角,形成产业内或者跨产业的区际产业紧密联系。在这个方面,佛山陶瓷产业的转移具有典型意义。佛山陶瓷的产业是较早进行产业转移的产业之一,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以集群的方式将部分生产环节转移到清远、肇庆等地,佛山则集中精力于陶瓷产业的设计研发和物流等环节,发展以陶瓷研发中心、物流中心、会展中心、信息中心、陶瓷文化中心为主要内容的陶瓷产业总部经济[20],形成了佛山与清远、肇庆之间陶瓷产业的前向和后向一体化的产业关联。同样,广州汽车零部件配套产品的生产环节转移到梅州、韶关等粤北山区,在广州与梅州、韶关之间形成了汽车产业的紧密联系。

通过产业有序转移所形成的企业内部跨区域的产业链、产业内部的跨区域产业链,在转出区与转入区之间建立了稳定的、紧密的和具有内部协调能力的产业联系,促进转出区与转入区在产业发展方面的互动,因而有利于在一定的组织框架内协调区域间的产业发展关系。

2.4 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提高

产业有序转移可以诱致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以及区际产业关联互动,进一步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的提高。同时,产业有序转移可以通过解决生态环境问题而直接有利于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的提高。具体而言,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的提高主要来源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可有效解决产业结构臃肿和紊乱问题,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二是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可以减少区域之间的产业低水平竞争和重复建设,提高产业发展的协调性。三是产业有序转移强调限制污染企业的转移,强调在转移过程中引导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减少对转入地的环境污染,提高对资源的利用效率。四是产业有序转移注重引导转移产业、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发展,一方面可以通过集中投入改善转入地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降低企业外部发展成本;另一方面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获得和提高产业发展的集聚经济效益。

广东采取对转入区域发布承接产业转移的目录,严格引进产业项目的环境保护审批,加强对产业转移的环境保护监督检查,加强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等综合措施,有效防止了产业转移所伴随的污染转移问题。广东以在转入区域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为重点,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对产业转移工业园的产业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和基础设施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推动转出区域与转入区域共建产业转移工业园,使之成为产业有序转移的主要组织形式,大大提高了区域产业发展的总体效率。2010年,全省34个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入园项目数(含意向)达2 423个,投资总额达5 447亿元,实现工业产值1 953.6亿元,税收108.85亿元,成为推进转入区域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3 结论

产业转移是企业的自发行为,受市场规律的支配,但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可以科学地运用产业转移的规律,吸取国际产业转移曾经发生的经验和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产业有序转移,避免产业无序转移所造成的弊端,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包括转出区域、转入区域在内的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4条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广东自2005年以来引导产业有序转移的实践已经对此做出了较好的证明。当前,我国东部发达区域向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已经形成。建议国家及时制定有关的规划和政策,引导全国范围的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1]魏后凯.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竞争力的影响[J].福建论坛,2003(4):11-15.

[2]陈栋生.东西互动、产业转移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J].中国金融,2008(4):20-21.

[3]石奇,张继良.区际产业转移与欠发达地区工业化的协调性[J].产业经济研究,2007,26(2):38-44.

[4]邢焕峰,谷国锋.东北地区产业协调机制研究[J].经济纵横,2007(2):51-52.

[5]张峰.安徽省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研究[J].学术界,2010,25(1):137-144.

[6]张孝锋,蒋寒迪.产业转移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6(4):104-109.

[7]方劲松.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与安徽实现跨越式发展[J].江淮论坛,2010(2):27-31.

[8]刘力.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的区域联动机制研究——兼论广东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式[J].国际经贸探索,2009,25(12):9-15.

[9]覃成林.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经济纵横,1996(11):22-26.

[10]周肇光.如何构建创新型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政策互动机制[J].当代经济研究,2007(6):39-43.

[11]刘志彪,高煜.改革30年我国产业发展演进的历史回顾与前瞻[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38(3):5-14.

[12]廖春花,明庆忠,邱膑扬,等.泛珠三角区域合作背景下的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初探[J].经济问题探索,2006(2):84-49.

[13]高相铎,李诚固.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产业协调的机制与对策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6,15(1):43-48.

[14]孙虎军.环渤海区域产业合作与发展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9(8):41-47.

[15]程淑佳,于国政,王肇钧.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中的制度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09,28(12):23-26.

[16]高更和,李小建.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06,26(2):270-274.

[17]覃成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体系研究[J].经济学家,2011(4):63-71.

[18]张可云.区域大战与区域经济关系[M].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1:510-519.

[19]覃成林,梁夏瑜.广东产业转移与区域协调发展——实践经验与思考[J].国际经贸探索,2010,26(7):44-49.

[20]李松志.佛山禅城建筑陶瓷产业转移机理[J].经济地理,2007,27(2):208-213.

猜你喜欢

区际珠三角产业结构
养殖面积逐年减少!珠三角这条鱼曾风靡一时,为何现在渔民都不愿养殖它?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视域下区际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研究
中国区际刑事司法协助现状及其立法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论区际刑事司法协助中证据之取得与评价
制造业“逃离”珠三角?
珠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进入施工期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