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井灌区发展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
2012-01-18姚章村
李 明,姚章村,杜 崇
1.黑龙江农垦水政监察支队,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2.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3.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论井灌区发展对黑龙江垦区粮食生产的重要作用
李 明1,姚章村2,杜 崇3
1.黑龙江农垦水政监察支队,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2.农垦勘测设计研究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90,3.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150080
以垦区历年【黒龙江垦区统计年鉴】和【水利统计年鉴】资料为主,并结合笔者研究成果,进行统计分析。论井灌在垦区实现粮食总产跨上400亿斤台阶的过程中起巨大作用和发展井灌与垦区粮食生产呈密切正相关,井灌的发展对提高垦区粮食产量,保障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地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井灌水稻;加速度;稳产高产;粮食生产;密切相关;粮食安全
回顾垦区历史,粮食总产跨上100亿斤台阶用了48年;跨上200亿斤台阶用了10年;跨上300亿斤台阶用了4年;而跨上400亿斤台阶仅用2年。是什么原因,是采取了什么最关键技术形成垦区粮食生产发展这种加速度,为垦区作出巨大贡献。笔者一孔之见认为最关键技术是井灌。垦区十儿年伟大的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证明。没有井灌,水稻就不能如此发展,也不能如此加速上这四个百亿斤台阶。而至今亦尚未发现如此大规模井灌产生人们不能接受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大有一药治多病,而半点负面难显(解干旱缺水;治涝渍盐碱;贮蓄降水;暗调江水;渗水回归、减少无效蒸发与污染,节约水资源,改善地下水质;改善通透性,改良土壤;优化重建湿地;良化生态环境等)。垦区井灌种稻约是1985年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至2011年约达1 700多万亩,占垦区耕地40%以上。尤其近二年井灌年发展230万亩以上,仅用二年由2010年的300多亿斤,2011年登上400亿斤台阶,创造世上古今中外奇迹。说明井灌对垦区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
1 垦区粮食跨四个100亿斤台阶过程及井灌作用
垦区粮食总产跨上100亿斤台阶是1947年至1995年,共用了48年;跨上200亿斤台阶用了10年,是1996至2005年;跨上300亿斤台阶用了4年,是2006至2009年;跨上400亿斤台阶是2010至20011年,仅用2年。
垦区井灌种稻最早从庆阳农场开始,推广至1994年赶上渠灌,面积103万亩,产量占垦区粮食总产82.8亿斤不足10%。1995年垦区井灌有了快速发展,当年增加近60万亩,粮食总产增加20亿斤,跨上100亿斤第一台阶。这一年井灌贡献率占35%,尚次于玉米(54.5%)。但按48年发展历程看,井灌种稻发展历程尚短,仅10年,且速度亦慢,仅发展103万亩,平均年增幅10万亩。不足现年速二十分之一(若按48年计不足现百分之一);48年平均年增产粮食2.14亿斤,仅相当现年增产二十分之一。
垦区井灌从1996到2005年发展走过快速、徘徊、倒退之路。1996~1999年快速发展,每年以100多万亩发展,面积达800多万亩,使粮食总产1995~1999年由100多亿斤增至180亿斤。但受到地下水超采论和认识与经验不足影响,立即停步不前,2000~2002年井灌降至750万亩上下徘徊,垦区粮食总产随之降至160亿斤上下,2002年冷害,出现2003年井灌大倒退,面积降至不足600万亩,垦区总产亦降至150亿斤(表1)。
表1 垦区1996-2003年井灌发展快速、徘徊、滑坡对粮食总产影响分析表 万垧
可喜的是2004年井灌又开始迅猛发展,年速达180万亩,仅一年使垦区年总产恢复到1999年水平,井灌增产贡献率56.5%(次之玉米26.4%,渠灌不足1%)。2005年井灌又发展66万亩,才使垦区年总产跨上200亿斤的第二台阶。这一年井灌增产贡献率 42.3%(次之玉米 39.6%,渠灌7.7%)。
2006~2009年垦区井灌以年112.5万亩迅猛速度发展,实现年增产粮食近156.25万 t,其中井灌稻年增产量74.5万 t,占 47.7%(次之玉米 43.4% 、渠灌稻 9.0%),用 4 年跨上300亿斤(1652万 t)第三百亿台阶。
2010、2011年井灌以年230万亩更高速度迅猛发展,垦区实现年增产192.5万 t,其中井灌稻年增量147.0万 t,使2011年总产达 2037万 t(407.4亿斤),井灌稻 1030万 t(206亿斤)占总产50.6%,(次之玉米34.8%,渠灌稻不足13%);而井灌稻年增量占垦区粮食总年增产量76.4%(玉米仅26.7%、渠灌稻不足15%)。仅用二年跨上400亿斤最高新台阶。
为此跨这四个台阶平均井灌稻产量与垦区总产比分别为0.14(仅次玉米 0.19)、0.33(首位)、0.43(首位)、0.48(首位)。对增产平均贡献率分别为14.3%(仅次玉米18.9%)、71.7%(首位)、47.7%(首位)、76.4%(首位)(表2、表3)。
表2 垦区四个台阶年段粮食总产平均年增量统计表 万t
表3 垦区登四个台阶年段粮食总产井灌、渠灌、玉米贡献率分析表 %
总之就是以井灌发展四个加速度:1947—1995年平均3.2万亩/年;1996—2005年平均67.2亩/年;2006—2009年平均 112.5 亩/年;2010—2011 年平均 230.25 亩/年,为主要因素,使垦区粮食总产分别登上这四个百亿台阶 (表4),铸就北大荒历史丰碑与今日辉煌,呈现井灌巨大贡献和意义。
2 垦区井灌与粮食总产相关分析
根据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1979~2011)和水利统计年鉴(1990~2011)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垦区井灌发展面积与垦区粮食总产相关公式:Y=0.0052 A3-0.6066A2+29.794A+249.71和相关曲线(图7),相关密切,相关系数r=0.9913。垦区井灌发展面积与垦区粮食总产存在密切正相关。式图中:Y—垦区粮食总产(104t);A—垦区井灌发展面积(104hm2);r—相关系数。
图1 黑龙江垦区历年(1979-2009)井灌稻面积与粮食产量关系
表4 垦区登上四个台阶年段井灌面积发展对粮食总产贡献率分析表
在垦区井灌发展面积与粮食总产相关方程中看出不仅呈密切正相关,而且呈近直线正相关;变化率超15×104t/hm2(1.0t/亩以上),并有越变越大趋势。说明隨着时间延伸井灌扩大,人们掌控打井种稻技术越好,单产越来越高;井灌后产生井的“排降蓄灌”等综合效应越明显(土地利用率、耕地生产力提高,包括井区内玉米等旱作物亦稳产高产,甚至水改旱,亦不会瞎一半,同样优质高产),意味着每发展1亩井灌稻可增加垦区生产粮食近2 000斤,大大超岀每亩水稻实际单产水平。
3 结语
综上所述,垦区井灌起步约1985年,而大规模发展是1995年开始,而真正持续迅猛发展是1994年至今,且势头未减。从1995年至今扣去2000—2003年四年停滞滑坡仅12年历程,就建成以平均每年125万亩发展、以三江垦区为主的1 500万亩以上巨型水稻井灌区,可列入我国巨型水稻灌区之一,可与我国都江堰、淠史杭灌区等媲美;尤其近二年以每年200万亩以上速度发展,实现如此“多快好省”建设巨型水稻井灌区,可为世界奇迹。可造福人类,应留芳百世;是北大荒人骄傲。笔者认为应以高度重视的态度组织研究总结、完善提高,使她更健康发展,使垦区实现更大腾飞。
[1]中国统计出版社.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1979~2011.
[2]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务局.水利统计年鉴.1990~2011.
S275
B
1004-1184(2012)04-0098-02
2012-03-15
李明(1976-),男,黑龙江建三江人,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政监察方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