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比较
2012-01-17郑建盛杨丽全林志萍
郑建盛 杨丽全 林志萍
(莆田学院医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比较
郑建盛 杨丽全 林志萍
(莆田学院医学院 福建莆田 35110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健康教育 教学效果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1]。临床医生和护士等非预防医学专业人才是大多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诊者,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医学生是未来的医生,在校期间加强他们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我校临床医学、护理学、药学、护理学(助产方向)等本专科非预防医学类医学专业在常规教学中并未独立开设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专门课程。为加强医学生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培养,本研究于2010年10~11月期间以医学生为对象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的健康教育,并对其近期的干预效果进行评价。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限制年级和学历层次后,以班级为单位,采用整群抽样法各在本科和专科中抽取3个班,共选取我校医学类专业学生6个班337人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分为对照组(117人)、自主学习组(108人)和接受学习组(112人)共3组,每组均包括1个同年级的专科班和1个同年级的本科班。
1.2 方法
1.2.1 健康教育方法。不对对照组进行额外的健康教育干预。自主学习组实施健康教育时采用发放宣传册和提供网络课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进行,为期4周。接受学习组实施健康教育时由医学专业教师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共4周,每周进行1次讲座,每次时间为60min。自主学习组和接受学习组的健康教育内容均包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爆发调查、SARS及相关传染病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与疾病预防策略、应急心理学等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知识。
1.2.2 效果评价方法。采用“调查-健康教育-再调查”的模式,健康教育前对所有对象发放自行设计的知识问卷进行调查,知识问卷内容包括: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②应对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H1N1流感、霍乱、鼠疫等各类传染病暴发事件基本知识;③疾病预防策略知识;④应急心理学等。知识问卷共30题,答对每题得1分,满分30分。健康教育后对全部学生进行相同的知识问卷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及教学的需求调查。调查表当场统一发放,采用匿名方式,要求学生独立答卷,当场收回。
1.3 统计学处理 资料收集后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t检验、完全随机设计方差分析和χ2检验分析。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健康教育前后均发出问卷337份,健康教育前回收有效问卷332份,有效回收率98.51%,其中对照组116人,自主学习组106人,接受学习组110人。健康教育后回收有效问卷330份,有效回收率97.92%,其中对照组115人,自主学习组105人,接受学习组110人。3组在学历层次、年级、性别、年龄等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健康教育前知识得分情况 健康教育前332名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问卷得分为(15.64±2.45)分,3组得分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见表1。
2.3 健康教育后知识得分情况 对照组在健康教育前和健康教育后的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主学习组和接受学习组在健康教育后的知识得分均高于健康教育前的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健康教育后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问卷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两两比较,自主学习组得分高于与对照组(P<0.05),接受学习组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接受学习组的得分高于自主学习组得分(P <0.05)。
表1 不同组别健康教育前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问卷得分(±s)
表1 不同组别健康教育前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问卷得分(±s)
组别 健康教育前 健康教育后t P对照组人数 知识得分 人数 知识得分110 15.33 ±2.20 110 24.28 ±2.75 26.662 <0.05 116 15.66 ±2.66 115 15.80 ±2.53 0.398 >0.05自主学习组 106 15.93 ±2.45 105 19.29 ±3.77 7.672 <0.05接受学习组
3 讨论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带来严重的威胁,这引发了人们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深刻思考。本次调查结果发现,在健康教育前,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问卷得分仅为(15.64±2.45)分,这提示应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医学教育,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处理。因此,在学校加强和重视系统的预防医学类课程教学的基础上,也应在课外适当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补充。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2]。本次研究提示,在实施健康教育时,不管是使用发放宣传单或提供网络课程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主学习组,还是开设专题讲座的形式使学生接受学习的接受学习组,在健康教育后,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得分均有很大提高,且均高于对照组的得分(P<0.05),说明了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这两种健康教育模式的教学效果显著,是行之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法。结果提示,接受学习组的效果优于自主学习组,可能是部分不主动、不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学生不会学、不善学、不乐学、不愿学,影响了他们的总体学习效果,而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虽然总体得分较高,是大家成绩较为平均所致。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也存在着较多缺点:如教学操作较为繁杂,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接受和掌握,冷落和忽视了发现和探索,使学生学习成了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因此,在学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或者其他新的知识时,从长远来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但现阶段为了使医学生尽可能地完全掌握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还是应该采用接受学习的方式。相关医学院校可参照吉林大学[3]的做法,设置部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课程作为学生正式教学任务下达,并要求医学类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通过此类相关课程的学习,考核合格,方可授予学位,这样才能快速有效全面地提高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1]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J].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4,11(1):16
[2] 王言根.学会学习-大学生学习引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19
[3] 吉林大学教学处.落实教育部通知精神,改革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EB/OL].2011 -06 -06.http://jwc.jlu.edu.cn/?file=info&act=view&id=968
R 18
C
2095-2694(2012)01-100-02
莆田学院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JG200929)。
郑建盛(1976-),男,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流行病学教学与研究。
(2011-09-13 收稿)(王一伊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