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缺的正是道德宽容
2012-01-16
关于让座,还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天上午,芬兰拉毕省行政管理署高级主管斯托夫·科特和往常一样乘上一辆公交车去省府上班。由于是始发站,车厢里还有空座位,斯托夫·科特就坐了下来,从手提包里拿出一沓当日的报纸阅读起来。当公交车停靠到第六站的时候,上来了一位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这时,车厢里已经没有空座位了,对此并不在乎的老太太就抓着扶手,站在斯托夫·科特的身旁。而此时的斯托夫·科特正全神贯注地翻看着报纸,也许是当日的新闻太有吸引力了,致使他浑然不觉身旁站着一位老太太。
当斯托夫·科特下车时才发现自己犯忌了,于是,他轻声地向老太太解释并致歉,以求得老太太的谅解,老太太也表示“没什么”。但旁观者却不依不饶,一位“好事”的乘客早就用手机将这一情景拍下来了,即时发送到了省电视台新闻部。当天中午,电视台播放了这段约一分钟的录像,公众一片哗然:天啊,我们纳税人怎么供养着这样冷漠的公务员?当天晚上,斯托夫·科特下班后,就在电视上向公众解释。然而,人们并不买账。第三天,斯托夫·科特不得不向省府递交了辞职信。
这则《不让座的代价》的小故事恰恰说明,在我们作道德评判时,道德宽容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道德宽容是以平等和尊重为基础,以达到公正、合理、正义的道德秩序为目标的。道德宽容告诉我们:生活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里,观察、判断和理解事物,要体现容忍精神和批判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对生活的理解和认识,我们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能够容纳他人,不斤斤计较,不一味地用挑剔的眼光去指责别人的缺点。如果人们能宽容地对待斯托夫·科特的“不让座”,或许,他就不会无奈地递交辞职信了。同理,如果在公共交通上,人们都能相互理解和宽容,让座问题也不会再被推到风口浪尖,成为又一场谈了又谈的道德话题。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也就是说,道德的最高境界无疑应该是主体的理性自觉,需要用他律来维持的道德行为只能是伪道德。
现在,在我们对“让座”反映出来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时,频繁地看到“我们应该”“我们呼吁”“我们希望”这些字眼,事实上,这些都只是用外界的他律来维持道德宽容,唯有自觉的道德宽容才能化解矛盾和冲突。就好比今年国庆假期那两则“旅游劫”的新闻(见相关链接),如果當事人能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对待混乱的局面,换位思考一下,或许就能做到相互尊重和理解,避免悲剧的发生。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如果彼此之间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和尊重,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会变得更和谐,我们将会向成熟的现代公民社会又迈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