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妙笔下的真性

2012-01-16汤鹏

关键词:李广管仲刻画

汤鹏

“不虚美,不隐恶”和“读其书想见其为人”两大主题几乎是《史记》选读的半壁江山,其内容共涉及本纪一篇、世家一篇、列传三篇,主要讲述了汉高祖刘邦、飞将军李广、儒家圣人孔子、一代谋臣管仲和三闾大夫屈原这五大人物的生平境遇、文才武略及得失成败。作者司马迁以其难得的“实录”精神、严谨的史学态度、丰富的文学笔调向我们展示出这些文才武将的独立人格与鲜明个性,传达出一种追慕理想、崇尚美德和坚守品质的人本精神。这几篇文章粗中有细,详略有度,极具深学、反思和借鉴的价值。因此,它们虽已辗转千年,但至今仍绕梁不绝。

司马迁几乎无一例外都采用了第三只眼来看待笔下的人物,以相对客观的态度品评笔下的人物,这使得人物的形象更真实、更饱满,人物的性格更鲜明、突显。如沛公刘邦虽然机智果断、能屈能伸,具有远见卓识、善于用人,但“实录”之下,作者丝毫不回避刘邦的无赖行径,揭示其贪财好色、狠毒阴险、奸诈圆滑和不讲信义的一面。写李广,固然突出其射击盖世、骁勇善战、沉着镇定、临危不乱的军事才能以及廉洁轻财、爱护士卒、忠实厚道的品性,但同时也没有刻意掩饰其惯于小肚鸡肠、公报私仇的一面。司马迁对孔子的评价可谓很高,甚至用“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来表达自己的对孔子能够具备勤学、善良、温顺、恭敬、俭朴这些精神品质的仰慕之情,但在具体叙述时,还是没有回避孔子是“私生子”这一现实,这在当时确实是难能可贵的。写管仲,作者称赞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主谋也”,承认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思想,但接下来又写道:“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孔子曾说:“管仲之器小哉!”他是依据管仲“不俭”和“不知礼”两点,对管仲的人品给予了否定。这里司马迁委实是在借孔子之言来表达自己对管仲的委婉否定。在《屈原列传》中,作者盛赞了屈原志洁行廉、爱国忧民、寻求探索、坚贞批判的真实情怀,从“推其行”“悲其志”“赏其诗”这三个层面对屈原进行深度解读,揭示屈原人格与诗作的伟大,但作者却借渔父之言对屈原投身汨罗的行为提出了质疑……这些辩证性的人格挖掘,有助于将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历史真实性和丰富性,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值得注意的是,史学家司马迁并非在行中庸之道,而是拥有自己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主流判断,提炼出他们人格中最为优秀的部分,并以此为主进行重点刻画。如刘邦的知人善用,李将军的才智双全;孔子为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虽屡屡碰壁却追求依旧,即便到了晚年,还退而著书立说,弘扬儒家道义所体现的对理想的坚守;屈原才高被妒,忠贞被贬,可是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精神却魅力无限。这些才是作品中最突出的部分。换句话说,“不以一眚掩大德”,恰恰是这些主流人物建立在复杂性格基础上的伟大人格、道德操守,才使得历史更充实,更富有生命气息。这是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内容。

然而,和一般史書不同的是,司马迁笔下人物的真实性并不是空对空式的投射,而是通过具体的史料来佐证,让读者在丰富的历史故事中感受到人物的血与肉。从这两个主题看,这个特征非常明显。

首先,作者一般不直接用自己的语言给人物性格下定论,而是通过典型的故事内容来体现。如在表现孔子好学的态度、善学的品质和勤勉的精神时,就记叙了一个有关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的故事。师襄子渐进式的三建议:“可以增加学习内容了”“已经熟习演奏的技巧,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已经熟习其中的志趣,可以继续往下学了”。孔子用渐进式的三回答:“我已经熟习曲子,但还没有掌握演奏的技巧”“我还没有领会其中的志趣呢”“我还不知道乐曲的作者啊”来表现学而不厌的精神。尤其是通过“我知道乐曲的作者了,那人皮肤深黑,体形颀长,眼睛深邃远望,如同统治着四方诸侯,不是周文王还有谁能撰作这首乐曲呢!”和师襄子听过以后孔子的惊人反应:“离开坐席连行两次拜礼,说:‘我所教的,正是《文王操》啊!”这处精彩描绘,淋漓尽致地刻画出孔子在求学求知上的不懈精神和极高的造诣。再如,司马迁在刻画李广射艺高超时,同样选用了“射匈奴”“射雕”“射白马将”“射追骑”“射石”“射虎”“射裨将”等故事片段。这种写法的好处就是可以避免空洞说教,让人物的形象特点有据可依。

其次是作者把自己的褒贬情感穿插在叙事当中。最典型的要数《高祖本纪》中刘邦为太上皇祝寿的一句话:“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看似玩笑式的一句话,却使得太上皇异常尴尬,群臣上下,大笑为乐。刘邦敬酒表面上是对自己父亲的敬重,实则是一种嘲弄与讽刺,折射出的是刘邦内心深处气量狭小的一面。作者司马迁虽没有片言只字的评价,但其寓褒之意已经融入其中。这种含而不露的褒贬,往往具有很强的艺术表达效果。

再者是叙事的过程详略适宜。一般情况下,司马迁对于事情发展的起因,往往都详写,而对于这种原因所引发的最终结果,往往是略写;对于需要渲染人物主体性格的内容往往详写,对那些平实介绍的部分往往略写。前者如《高祖本纪》中第二部分写楚汉相争时,作者就将主要笔墨集中在刘邦善用谋臣,势力由弱变强,如何作战的过程上,却将战争的结果简笔带过。后者如《屈原列传》第一段中介绍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是简写,而把写作的重心移到其失意之后忠贞爱国和发愤著书上来。这种主次有别的方式,一方面有助于重点刻画人物的主要形象,另一方面也使得文章的内容全面、具体、清晰。

最后是“互见法”。所谓“互见法”,又称“旁见侧出法”,指的是将一人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交错互见,彼此相补的一种叙史方法和表现手法。这种方法在《史记》上得到了非常广泛的使用。司马迁惯于在一个人物的传记中着重表现主人公的主要特征,而将其他方面的性格特征放到别人的传记中表达。如在《高祖本纪》中,作者详细叙述了刘邦由起兵反秦、楚汉相争到统一全国、建号称帝的过程。着重刻画刘邦身上的志向远大、仁厚爱人、分化敌人、从谏如流等优秀品质,对其缺点则提得不多。在《项羽本纪》中却有另外一番记载:

当是时,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刘邦为了活命,甚至不顾父亲面临被“烹”的危险,足见其自私自利和残忍狠毒的一面。但作者并没有把刘邦的这种性格和其他优点完全容纳到一篇文章当中,而是分散到不同的篇目中各有侧重,并形成互补,让读者在多篇作品中窥见一个真实完整的人物形象。

如果说通过典型的故事叙述来展现真实的人物性格是《史记》的叙史途径,那么,如何通过多种手法来综合性地刻画人物形象就成了《史记》的文学手段。

首先是对比手法。如《高祖本纪》中,刘邦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他有远见,有作为。所以他入关之后,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秋毫无犯,深得民心,使得“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项羽则完全不同,入关以后屠烧咸阳秦宫室,所过无不残破,令秦人“大失望”。作者将两种截然相反的行为进行对比,一个爱民一个害民,同时又将两种不同的行为结果进行对比,一个得民心一个失民心,不用作战,强弱胜负就已经了然。再如作者在刻画李广形象时,至少进行了四组对比:一是李广与匈奴射雕者对比,以三敌十,“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突出李广的惊人射技。二是李广与程不识对比,程不识带兵严谨,“正部取行伍营阵,击刁斗,士吏至军簿至明”。而李广治兵却极简易,不讲部行伍阵,甚至“不击刁斗以自卫”,却赢得了很多士兵的拥护,纷纷愿意为他献身。这个对比突出李广的带兵之妙。三是李广与部下的吏士对比。右北平之战,“汉兵死者过半”,而且箭矢即将用完时,吏士们的表现是“皆无色”,而李广则表现出“意气自如”。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李广的英雄胆识和超人气魄。四是李广与李蔡对比。李蔡无才无德却声名远播,官运亨通,“位至三公”。李广虽智勇双全,却始终得不到赏赐,“官不过九卿”,映照出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饱含了作者对朝廷的指责和对李广的同情。总之,对比的作用旨在突出与强调,一方面有助于刻画所选主人公的精神特质,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彰显作者的主体情感。

其次是细节刻画。所谓细节刻画,指的是對一些较重要的史实、情境、器物、场景、文化作品等进行较系统生动的描述,增强历史事物的直观性和感染力。具体到人物就是要关注人物所伴随的细微动作、语言、心理、肖像等。细节刻画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表现技巧,在《史记》中也运用得较多。如《李将军列传》中,作者不厌其烦地精心描写李广射杀匈奴射雕手,射退敌人的追骑,误以石为虎而力射没镞,甚至平时还常以射箭与将士赌赛饮酒等细节,生动形象地展现这位将军的风采。再如《高祖本纪》中,作者就有意写到了刘邦赊酒、诈言“贺万钱”、坐着见郦生等细节,这些都能具体而深刻地体现高祖的性格特点与精神品质。

当然,涉及所选两个主题的人物刻画方法还有很多很多,比如通过富有特色的人物对话和独白,通过排比修辞和大量具有讽刺意味的语言等来再现人物的真实风采、描摹人物的真实情感都是散见在文章各处的。同学们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自己发现并探究。

总之,司马迁以其坚实的品质、朴素的心境、博大的胸襟和绝妙的笔法为我们再现了一位又一位真实、具体而又生动的人物形象。这些形象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文学,不仅属于古典,也属于现代,值得我们用最虔诚的目光去审视。

猜你喜欢

李广管仲刻画
一类无理函数的动力系统刻画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How to Arouse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terest in English Study
李广的故事
随机微分方程的样本Lyapunov二次型估计
鲍叔牙与管仲
流逝的岁月 流淌的歌声
水中的精灵
细致刻画,突显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