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重塑温州大都市空间结构
2012-01-16郭建东李善武
□文/郭建东 李善武
温州规划建设市郊铁路,有助于通过“交通圈”拓展“温州都市圈”,有效解决核心圈层内部聚合力不高的问题,助推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并将极大促进温岭—玉环副中心、丽水—青田—缙云副中心和福鼎—霞浦—福安副中心与大都圈核心时空距离
图/金川
轨道交通是一个集合概念,是相对于城市道路交通和国家干线公路而言的一系列客运方式的总称。城市轨道交通的技术目前在不断革新中,关于其分类世界各国也有多种标准。一般来说,城市轨道交通分为地铁、轻轨、市郊铁路。
自1863年伦敦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以来,世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有150年的历史。世界上机动化水平较高的城市大多具有比较成熟和完整的轨道交通系统,有些城市轨道交通的运量占城市公交运量的比重已达到5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0%。目前,香港、上海和北京是我国城市轨道建设最为完善的城市。
根据《温州市郊铁路线规划》初步成果,全市市郊铁路线网由 S1、S2、S3、S4线网组成。S1线:为东西走向,承担都市区范围内东西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串联瓯海中心、中心城区、龙湾中心与瓯江口新区。S2线:为南北走向,承担都市区范围内沿海地带南北向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串联乐清辅城、瓯江口新城、瑞安辅城、平阳、苍南间的连接通道。S3线:为西南-东北走向,构建中心城区、瓯海中心区、乐清辅城间快速连接通道,承担中心城内部骨干交通、中心城与东北部都市区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S4线:为南北走向,构建中心城区与瓯北、瑞安辅城间快速连接通道,承担中心城内部骨干交通、中心城与南部都市区组团间快速交通联系。
轨道交通影响城市空间结构
促进城市中心的发展。轨道交通之所以能够促进城市中心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一是轨道交通能为市中心区带来大量的人流,促进市中心区商业与公共活动的开展,增强市中心区的职能。二是市中心的高强度开发,集中了大量人流,常规公交已无法满足其大运量的需求,而轨道交通正好可以较少地利用空间资源,满足大量人流交通需求。三是轨道交通的快速、准时,加强了城市时空的整体性。
促进城市发展轴的形成。城市空间结构主要有团状、星状、带状及组团式,仔细观察,有的城市空间结构呈明显的轴向发展,形成了城市的高密度发展带,有的城市甚至有若干条轴向发展带。轨道交通的建设促进了城市发展轴的形成,是由于轨道交通促使城市各个用地的不等价性被逐渐拉平,使轨道交通的建设融资与沿线开发建设成为可能。由于在完全自由竞争且机会均等的情况下,轨道交通沿线各车站的可达性是近似一致的,在轨道交通合理区,其平均开发强度必将高于全市平均开发强度。正是因为轨道交通有了各种不同速度和运能的接驳方式才能形成一条鲜明的城市发展轴。
促进城市用地布局的优化。轨道交通系统,对改善大城市空间结构、促进城市用地布局优化提供了条件,有了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的机会,利用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加土地的附加值。也就是说,通过对土地使用的分布进行重新规划,使之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的可达性,沿着走廊沿线拓展新的城市片区。如在多伦多、旧金山等城市,围绕轨道交通车站已形成了大量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次中心和边缘城市组团,城市空间布局模式也从单中心转向了多中心。在多中心模式中,各中心之间构成了网络关系,促成了多层次城市中心功能组合,遏制了城市用地规模无限扩张,避免了“摊大饼”式的无序发展。
轨道交通助推大都市空间结构形成
根据温州“十二五”规划,全市将围绕建设成为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力推进“1650”的大都市空间结构建设。其中,1个主中心,是指把以大罗山为中心,包括鹿城、龙湾、瓯海、瓯江口、洞头、瓯江北岸(含上塘),打造以高端服务功能集聚为支撑,全面反映历史文化、集中体现城市繁华、生态宜居的现代化大都市主中心;6个副中心,是指乐清、瑞安、平阳、苍南4个沿海地区副中心,和泰顺、文成2个山区副中心;50个区域性中心镇,在全市建设50个左右集聚带动能力强的区域性中心镇,并最终发展成为小城市。
对大都市圈的影响分析。本次规划建设市郊铁路,有助于通过“交通圈”拓展“温州都市圈”。主要体现:一是有效解决核心圈层内部聚合力不高的问题,本次市郊铁路覆盖温州1650空间结构中的一个主中心、4个沿海副中心,有效串联核心圈层5个中心之间联系,进一步促进核心圈层整体实力形成,强化核心功能定位。二是助推国家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本次规划市郊铁路,总体形成的“十字型”放射型结构,是温州构筑“两横两纵”的“井字形”通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市郊铁路连接着潘桥、永强、黄田和飞云四大客运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各种交通方式无缝衔接。三是本次规划建设市郊铁路在南北向与甬台温、杭台温城际铁路、温州福铁路相嫁接,东西向上与可与金温新双线嫁接,将极大促进温岭—玉环副中心、丽水—青田—缙云副中心和福鼎—霞浦—福安副中心与大都圈核心时空距离,推进促进功能互补、协调发展。
对大都市发展轴形成的影响分析。《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提出形成以市域东部沿海交通线为一级发展轴,沿瓯江、飞云江、鳌江为二级发展轴。根据温州市域轨道交通线网规划,S2线有助于在东部沿海地区形成滨海城市建设的主轴,S1线有助于滨江城市形成并向滨海城市拓展,形成沿瓯江拓展主轴,推动温州大都市区形成“十字型”的发展主轴。依托轴向建设,缩短大都市主中心与各副中心之间联系,带动城市功能区建设,促进中心镇人口集聚,构筑主轴—网状城市空间结构。总体而言,瓯江城市拓展轴和沿海城市发展轴作为城市用地空间扩展轴、交通集散轴、城市形象轴,应予强化。但同时,由于沿海地区通过大型滩涂围垦工程,用地空间将得到强力拓展,全市人口与经济向沿海地区集聚的步伐将加速,其它次级发展轴带的作用可能将逐步弱化。
对大都市主中心建设的影响。轨道交通建设将推动中心城市“跨江”、“面海”并举向“滨海”为主、“跨江”为辅的空间组织形态演变,并且远景将向以鹿城瓯海滨江城区、龙湾半岛滨海城区、瑞安滨江滨海城区“三足鼎立”,其它组团补充的空间开发形态演变。基于温州独特的地理地形特征和城市功能发展布局趋势,温州中心城市将形成“多中心”组团式轴带发展的空间组织形态,鹿城瓯海主城区、龙湾半岛主城区、瑞安综合性城区的功能形态结构。
对乐清副中心城市的影响。一是依托轨道交通S2线建设,结合甬台温铁路、杭台温城际线以及公路交通,将促进与瓯江口一体化开发,尤其是与瓯江口产业集聚区协调发展。二是依托轨道交通S3线建设,联合永嘉瓯江北岸城市开发,促进瓯江两岸一体化进程。三是依托轨道交通建设,有利于促进乐清滨海新城功能区集聚,突出对周边功能辐射和带动。四是依托轨道交通建设,推进柳市、北白象一体化进程,实现设施共布、产业共建、环境共造。五是依托轨道交通建设,促进雁荡山旅游区开发,带动城市北面旅游发展。
对瑞安副中心城市的影响。安阳中心城区将依托S2、S4线在此处汇集,促进商业服务设施和生活居住服务类设施集聚,强化对周边辐射和带动,加快融入环大罗山为核心大都市主中心建设。滨海新城区将依托S2线建设,推进城市东拓,强化与龙湾滨海开发区一体化开发。塘下新区将依托S4线建设,强化瓯海仙岩、丽岙区域功能互补,特别是结合原104国道经济带,推进以汽摩配为重点机械制造产业融合发展;江南新区将依托S2线建设,促进与中心城区功能衔接和与平阳副中心联合发展。
对平阳、苍南副中心城市的影响。总体上,平阳、苍南副中心城市将依托轨道交通建设,将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促进区域性副中心形成;借助轨道交通的建设,平阳、苍南副中心城市将大大推进区域之间的产业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平阳、苍南副中心城市丰富的旅游资源长期受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的制约,开发缓慢,轨道交通将大大加快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使旅游业带动区域发展重要产业。同时,轨道交通将结合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平阳、苍南副中心城市融合发展,打造成为大都市圈南部区域中心城市,辐射福建北部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