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福寿长拳发展研究

2012-01-15张志雷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2年2期
关键词:长拳福寿传统武术

罗 爽 张志雷

(菏泽学院 体育系,山东 菏泽 274015)

2011年2月25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6月1日起实行,这标志着我国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法律保障。福寿长拳是山东省沾化县广泛流传的传统武术项目,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具有二百多年历史,他的研究对于保护、继承和弘扬地方特色传统文化具有现实意义。

1 福寿长拳发展现状调研

1.1 发展历史与现状

据《沾化县文史资料》记载,清朝嘉庆年间,五台山道士冯秀岭因躲避官司,隐姓埋名,云游江湖,后来在利津教场子。此时,沾化县下洼镇平家村村民王玉美自幼爱好武术,在家庭的支持下,赴利津拜师。因其天生聪慧,又有基础,五年间磨练福寿长拳,掌握了全部技艺,领会技法精义。王玉美武艺学成之后,辞别了师父回到家中,在家从事农耕,利用闲暇时间教徒练武,成为当地赫赫有名的武林高手,被尊为沾化县福寿长拳的第一代宗师。福寿长拳先是由下洼镇的平家村逐渐传播,后来发展到全县的大部分村庄,成为了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族体育运动。寒来暑往,至第三代时,福寿长拳已开始全县推广,在沾化县盛极一时。据考证,福寿长拳在全县的传播范围是自十八世纪中叶逐渐扩大,二十世纪初发展到鼎盛时期,到八十年代已基本停顿[1]。

自21世纪以来福寿长拳发展一直很缓慢,其发展范围在发展过程中受到各种外界因素的干扰,生存空间变逐渐的狭小,目前仅了解到福寿长拳主要流传在沾化县个别村庄内,主要是围绕下洼镇平家村周围展开,再就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一些优秀拳师或传人在沾化周边县城和滨州、滨城地区传播福寿长拳。目前在山东省其它市区内和其它省很少发现有习练此拳的个人和组织。福寿长拳在沾化发展由来已久,是山东历史最久的拳种之一,具有深远影响,其传承谱系说法不一,福寿长拳代表性传人虽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王居峰老人拳法最好,最具代表性,在东营、河口、沾化等地声望很高,现已七十岁,是福寿长拳第五代传人。

表1 沾化县平家村周围五个村庄的调查表

表1研究结果表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福寿长拳在改革开放之前发展达到高峰期,发展范围较广,得到了各个年龄段人群的喜爱,是名副其实的普及型传统体育运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步伐的加快,人民生活重心的转移使得习练福寿长拳的人开始逐步减少,习练的人群主要是老中年为主,但依然有一定的生存空间。但到了新世纪,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各种外来运动的冲击使得福寿长拳开始面临危机,传承人濒临灭绝,其发展岌岌可危。

1.2 传播途径

调查得知,现如今福寿长拳主要有家庭传播、社团传播、传统武术比赛传播三种传播途径。家庭传播,是传统武术典型的传承模式,传人通过子女亲戚和入门弟子传承和传播此拳,是最直接、最有效的使技艺、技法得以最好保留的方法,从专家和一些优秀拳师那了解到,如今这种传播途径的规模正在迅速缩小;社团组织传播规模逐渐扩大,随着最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武术的重视,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滨州市内的各种武术社团开始增加,社团主要利用学生寒暑假期招收学徒传播拳术,而福寿长拳亦是如此;传统武术比赛传播亦是如此,随着滨州市及山东省传统武术比赛的不断增加,各种民间存在的即将失传的传统武术开始被重视,福寿长拳也开始在比赛中崭露头角,但是参赛者很少。再就是现代化都市生活中晨练活动的普遍性,增进了拳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各种拳术之间的切磋、取长补短等也在不断的推动着福寿长拳的传播发展。

1.3 主要技法

自古道“长寿是福”,拳名故谓“福寿长拳”。福寿长拳(又称难“攻”靠)的招式含蓄刚柔并济,拳风质朴,讲究外拙内巧,一招一式的变化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内里繁复。拳法展开如大河汹涌、万马奔腾,绝无奢丽。练到极致,拳能断树裂石,故有“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的美誉。由于福寿长拳这套架子练习困难,需要大量的时间,必须靠上,所以有“难‘攻’靠”之说。如今“难‘攻’靠”中的“攻”字也有“功”字之说,众说不一,通过专家访谈、观看录像,研究技法来看,难“攻”靠中的“攻”字主要是讲福寿长拳的招式含蓄,攻防兼备,招招防守中带有攻击性,很难使敌手找到破绽对己造成攻击,故应为难攻靠之说。陈安记的《福寿长拳考略》中讲到,福寿长拳是老祖师会通各拳,从各拳中拆出一些绝招编成的。福寿长拳可谓武术中的精华,其风格介于少林和武当之间。在套路中既有相同与少林的闪转腾挪、蹿蹦跳跃,又有近似于武当的圆活连贯、虚实分明等特点。整个套路朴实无华,没有高难度动作,易学易练,男女老幼皆可练习。真是式式相承,衔接紧凑,走起来潇洒大方,给人以美的享受。其招式含蓄,技击性强。练习精熟,能解其内涵者,即能获得较高的技击能力。此拳内外兼修,即可内练精气神,又可外练筋骨皮,故练习者多能延年益寿。福寿长拳较其他套路有诸多优点,故在全县发展快且流传广。福寿长拳的内涵是很丰富的,其中拳术包括:架子、弹腿、腕子、散手、六宝宗、点穴、摘挂、蹿房越脊术等;器械有滚膛刀、夜战刀、十二刀扣、杆子鞭、春秋刀等。

2 福寿长拳发展的不利因素

2.1 历史原因

福寿长拳在发展中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变化、其他拳种的冲击、外界因素等干扰。国民经济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水平,这与传统武术的传承发展有直接的关系,民间传统武术的发展与其存在的社会状况是离不开的,自古以来,民间拳师源源不断,但其发展和规模总是与当时国民经济离不开的,国富则民强,生产力提高人民才会有更多的时间去研究发展传统武术,使其更好的发展,近百年来中国受到外国侵略者的凌辱,人心涣散,国家面临沦陷,传统武术发展严重受到了阻碍。福寿长拳面临失传,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逐渐重新得到发展,据一些优秀拳师所说,在农村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人们白天下地干完农活之后,在傍晚时候几个村子喜爱武术的人聚集在一起,升起火把,在空旷平坦的空地上相互切磋,各个兴致极高,直至深夜才肯离去。

改革开放使经济增长迅速,使福寿长拳再次遭到冲击,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增长,加快了人们生活节奏的步伐,个人都忙于自己的生计,促进自身建设发展,拳派之间的交流开始被淡化,甚至被遗忘,习练者逐渐减少。但同时经济的增长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增加,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的必要性,福寿长拳应当抓住机遇,利用法律的保护确立好传承人,通过个人、组织、政府的协作,努力挖掘,传播发展此拳。

2.2 现实原因

一方面,现代武术发展到今天,已形成并具备了十分完善的、系统的竞赛体制,有全国套路锦标赛、全国散打锦标赛、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全国青少年散打锦标赛、全国武术馆校锦标赛、世界武术锦标赛、亚运会武术比赛等竞赛制度。与现代武术竞赛相比,传统武术的比赛确是风毛麟角[2]。竞技武术的竞争,国外武术的冲击使得人民对传统武术不够重视,由于政府和广大群众对竞技武术的支持,媒体对各种赛事的传播,竞技武术进入学校教育,这些必然导致传统武术被淡化。不过随着传统武术的发展,福寿长拳在法律法规的支持下没有有效效仿,没能突破竞技武术发展模式,福寿长拳发展受制于自身影响力,不能像竞技武术一样拥有充足的新生力量,所以应多多录制并宣传王居峰等传人的视频,扩大此拳的网络影响力,提高各个传统赛事的媒体传播,增加普及度。另一方面,国内城乡经济差距不断拉大,农民健身意识淡薄,农民的身体健康水平普遍较低。但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生产力得到了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质的变化,使农民有了更多的余暇时间,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修身养性”深入人心,而传统武术比赛、表演、交流会为福寿长拳的传播和创新提供更好的平台。传统武术扎根在农村,然而大量的适龄劳动力进城务工,使其后继无人,所以福寿长拳的传承重任必然的会落在学龄儿童少年的身上。

2.3 机制原因

传统武术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措施还没有建立和完善[3]。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的出台对福寿长拳的传承和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要使其建立完善的保护传承机制还需要很长的时间,需要的不仅是个人、组织的努力,还需要有政府以及相关的部门共同的努力,人民意识的提升,更主要的是福寿长拳自身的更好的传承和不断的发展。

2.4 观念原因

思想上的保守,拒绝改革创新。因为“任何一种传统,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传统生命的延伸一定会选择现代作为存在的场所,而传统的表现需要现代的方式体现。抛弃现代表现形式的传统只会成为记忆,甚至消亡。”因此,依据历史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对于传统武术的概念我们应该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角度来看待,既要兼顾历史也要反映今天[4]。一种文化能够永不熄灭需要的是推陈出新,传统武术百花齐放,各具特色,福寿长拳想要有自己的一席之地,需要的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技艺的传承,还需要的是思想观念上的开放和创新,现如今武术的主要目的是健身、表演,已经演化成了以娱乐、欣赏为目的的大众活动。福寿长拳应该顺应时代要求,开拓创新,增加些表演形式的、娱乐健身的特质,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吸取百家之长,适应大众。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福寿长拳发展策略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外交流的重要途径、创新和创作的源泉,是具有重要价值的资源。传统武术作为一种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民族智慧的结晶,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武术,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需要。

3.1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福寿长拳发展启示

3.1.1发掘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的条件有:熟练掌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积极开展传承活动。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如今福寿长拳的主要传人不是很确定,有代表性的是王居峰。王居峰老人熟练掌握福寿长拳的套路,是现如今对福寿长拳技艺保留较好传人,网络视频中可见身手不凡,王老师自幼酷爱武术,从小习武,习练福寿长拳已有几十载,随着国际国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保护,王老师积极主动的表示支持,其最大的心愿就是使福寿长拳有更好的传承,获得更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此外王老师还积极录制视频,积极的开展传承活动。这些完全符合代表性传承人条件,应该受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同时还应通过其他传人的共同交流使福寿长拳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3.1.2加强政府支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宣传,提高全社会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福寿长拳作为滨州受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部门有责任对其作保护工作的宣传,实践证明政府在这方面的宣传有决定性的意想不到的作用。福寿长拳作为传统武术中的一种,其发展离不开法律的保障,传统武术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国家的重视和相应政策的扶植。历史经验证明哪个项目发展得好,和与之配套的政策指导是分不开的。国家对竞技武术大力宣传,结果显而易见,所以遵循遗产法对福寿长拳保护工作的宣传,不但可以使优秀的文化遗产得以保留,还可以普及大众,扩大活动范围,增进人们健康,增强国民体质。福寿长拳如今发展缓慢,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冲击,传承发展正经受着考验,近几年国家对传统武术的重视,福寿长拳传承发展应与时俱进,敢于创新,勇于挑战。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这是对那些为福寿长拳传承和传播做出显著贡献的组织和个人的一种肯定,有利于激励他们,同时也会刺激更多的组织和个人参与其中,重要的是需要把这些法律法规向大众普及,使更多的人来重视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3.1.3推进社会积极参与

《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规定:国家鼓励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福寿长拳作为滨州市最具代表性拳种之一,此拳的主要传人以及习练者,有关的民间组织或个人有责任、有义务去组织参与其保护工作。当今时代,要想求得传统武术更大、更快的发展,我们是不能忽视舆论的作用的。应通过各种积极的渠道去传播和发展,如今网络、多媒体技术如此发达,可以充分利用它们,媒体覆盖的范围广,功能巨大,如果能够通过媒体进行传统武术教学,能够使大量的武术学习者在很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效率[5]。增加其表现形式,扩展其习练范围,通过创新特色的表演形式使其深入人心,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大众娱乐活动,提高影响力。在不断的发展中自然而然的为其保护和发展壮大力量,添加新的生命力。

3.2 传承模式继承与创新

学术界公认的,大体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途径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文字、印象等有形载体的形式进行保存,以备后人研究、利用、传承。一种是通过“不立文字、口传心授”的形式传承。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也离不开上述两种途径[6]。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化发展下,根据福寿长拳自身情况提出了其应当遵循的传承模式:

3.2.1规范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模式

中国传统武术的传承在这种模式下发展着,并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迫在眉睫的是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模式需要得到规范,门派各传承人应当摒弃封建社会中的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老旧思想。对即将入门的弟子应当择优入门,因材施教,突破陈旧繁复严格的拜师学艺的限制制度,与时俱进,使拜师入门程序简单化,增进师徒关系,共同激进,为提高门派知名度做出自己最大贡献。严格阻止某些为达到特殊目的的或只为拉拢关系、不学无术的人拜师入门,确保门派透明化、正规化。对入门弟子应该严格要求,讲明他们肩负的历史重任,充分挖掘自身潜力,使传统武术突破创新,与时俱进。福寿长拳中的一些口传身授的内容及其内涵或存在的哲学文化是用文字所不能表达的,若不亲身经历直面教学、亲身体会是无法学得的,只有延续传统武术的师徒传承模式才能把它完整的继承下去。面对如今福寿长拳传承人逐渐减少,精湛技艺的逐步流失,传承人的保护更显得尤为重要。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保护传统武术传承人提供了法律保障,相得益彰,这为福寿长拳更好更广的在师徒传承模式中不断发展提供了条件。

3.2.2鼓励社团组织传承模式

滨州市武术协会在福寿长拳以及其它传统武术的保护和传承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如今如何发挥民间组织在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传承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农村社区体育建设,应以传统体育文化为载体,凸显地域特色,丰富精神内涵,完善活动形式[7]。随着国际国内对非物质文化的不断重视及相关法律的出台和实行,传统武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而且“非遗”实际上不仅仅是一种技能,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它的传承者往往是一个区域的全体民众[8]。首先应该鼓励福寿长拳重要的发源地下洼镇平家村主要传承人和村民重新建立民间社团组织或加入滨州市现有的民间社团组织。其次要有选择的引导民间武术组织参与或举办有利于福寿长拳传承与发展的活动内容。最后,武术能够成为中国的国粹与武术的创新发展是离不开的,福寿长拳的改革创新应保留其民族特色,才能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成为有根之泉。所以规范社团组织的活动形式,如鼓励、资金支持社团组织定期举办传统武术保护表演宣传周,使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才能使之不断传承与发展。

3.2.3发扬传统武术比赛传承模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传统武术的市场化、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其市场的发展。近几年来,滨州市传统武术比赛已有相当的规模,发展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的传统武术项目正在迅速增多,福寿长拳已被列为传统武术项目之一,然而福寿长拳的发展面临的很大的挑战就是能否在保持其传统武术的“本真性”的同时使其得到更广范围的推广与发展。所谓本真性即关注该文化是否“真实”,其标准往往是它们是否是由当地人根据其习俗和传统来制造或表现的,本真性意味着传统的文化及其起源,意味着一种纯真、真实与独特。[9]近几年在滨州地区特别是在陈安记等一些优秀拳师的带领下,民间武术组织、武馆、各种门派等都积极的参加,虽然暂时不能达到像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螳螂拳等拳种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有影响力,但是传统武术比赛的平台会将福寿长拳在各地区乃至全省全国的影响力逐渐提到相同的层次,这些优秀拳种的产业化传承和发展模式给福寿长拳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一是开展对传统武术的研究,二是建立传统武术的竞赛机制,三是创立市场调节下的管理体制。[10]”在一些村庄中,如沾化县境内螳螂拳的传人秦春桥利用寒暑假期组织学生参加武术训练班,积极的传播其拳术,使其发展范围不断在扩大的民间组织正在有所增加。然而由于福寿长拳缺乏法律和大众认同的正宗的、权威性的传承人使其民间发展受限,当地有关政府组织有责任挖掘这一优秀拳种的传承人,尤其在滨州市传统武术发展繁荣的这一和平时代,王居峰老人作为重要的传人理应受到国家的法律保护和财政支持,受到滨州市有关政府组织的重视和保护,福寿长拳更应在传统武术比赛中传承下去。据调查福寿长拳曾试图参加滨州市举办的传统武术比赛,这对其传承发展尤为重要,在比赛的传承模式下,为福寿长拳得以更大范围的发展做出不朽的贡献。所以,在遗产法的保护下发扬传统武术比赛传承模式是不可或缺的。

3.2.4试行现代化教学传承模式

传统武术中所蕴含的哲学内涵、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髓,在传统武术的传承和发展中显得举足轻重。福寿长拳的现代化教学与之所蕴含的哲学内涵、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是离不开的,福寿长拳之所以能流传百年就是其民族精神文化感染着每一代人,现代化教学规范化要求是必须的,然而现代化教学最好的平台是学校教育,最好的传承人就是就读在各大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学生,他们文化水平高,训练环境较好,创新思维活跃,拥有充足的精力,是传统文化和传统武术有能力、有权威的代表性人群。还有就是中小学体育课程中武术课的设立,将会给传统武术保护提供最充足的新生力量,所以将武术引入学校课程是使传统武术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最有利保障。

现代教学模式首先必须要求传统武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和技术水平,而且还要拥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对优秀文化的创新精神。在现代化教学中不仅要重视福寿长拳精湛技术、战术的传承,更要注重传统精神文化的传承。在教学课程的影响下使学生形成某些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获得关于武术的态度、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从而激发其学习武术的积极性,利于传统武术的更好的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安记.福寿长拳考略[J].武魂,2010(10).

[2] 李成银,林志刚,李宁.传统武术发展应坚持三个方向[J].体育文化导刊,2007(5).

[3] 李雄峰,王艳红,刘军勇.从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看传统武术的传承[J].搏击·武术科学,2010(6).

[4] 李宁.中国传统武术可持续发展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5] 杨亮.浅析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J].大家百科,2010(10).

[6] 虞定海,牛爱军.非物质文化视角中国武术传承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2.

[7] 刘传进.鲁西南农村武术特色社区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以武术之乡菏泽市为个案[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24(9).

[8] 蔡宝忠,于海.传统武术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进行抢救与保护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5(6).

[9] 王林,晋会峰,徐刚.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传统武术“原生态”传承之悖论[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9,24(2).

[10] 秦炜棋、张延庆. 文化适应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光环下的回族武术[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猜你喜欢

长拳福寿传统武术
福寿延年
拌嘴
拌嘴
长拳运动员运动前补糖措施研究
传统武术对警察徒手防卫能力提高的作用研究
基于养生视域论传统武术的现代传承与发展
云南彝族传统武术溯源
浅谈长拳发展的历史流变
传统武术在高等教育中发展研究
长拳竞赛套路技术演进的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