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淮西割据势力的演变及其影响

2012-01-13杨文春

天中学刊 2012年3期
关键词:忠臣利益集团势力

杨文春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唐代淮西割据势力的演变及其影响

杨文春

(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学院,北京 100048)

作为淮西核心割据势力的河北利益集团在李忠臣节度期间已经形成。淮西正式走上割据之路后,一直处于“国家州县”的包围之中。由于李希烈逆乱的失败,淮西割据势力遭受重创。为解决割据势力即将中断的危机,在四周处于朝廷包围的形势之下,以吴少诚等为首的新时期河北利益集团不得不对自身进行由河北平卢化向淮西本地化的转变。而转变的成功与否则将直接影响到淮西割据事业的成败,这一点在元和淮西战争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淮西割据;河北利益集团;游离派;元和淮西战争

作为阻遏安史叛军南下江淮和图扼永王璘叛乱的战略措施之一,唐肃宗于至德元载(756年)十二月设立了淮南西道节度使(以下简称淮西镇)。受战争形势的影响,淮西镇建制在安史之乱期间变动频繁,甚至一度被废置。直到762年河北平卢军人李忠臣接任节度使,借助叛乱即将被平定的有利形势,淮西镇才开始走上一条正常发展的轨道。与此同时,以李忠臣为首的河北平卢军人也给淮西镇带来了不安分因素。

李忠臣等河北平卢军人在安史之乱末期空降淮西后,逐渐形成一个有特定利益要求的地方军事势力团体——河北利益集团,此集团以效仿河北故事为旨归,以维护、扩大割据利益为目标,李希烈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将淮西推上叛逆割据之路的。与此同时,淮西内部各势力派别(割据派、反割据派和游离派)的分化日趋明显。随着李希烈逆乱的失败,淮西割据势力遭受重创。吴少诚任节度使后积极招募人才、重建淮西,结果之一便是游离派在三派别之中逐渐占据了主体地位,因而他们的战斗力和归属倾向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淮西的割据命运。“三吴”(吴少诚、吴少阳和吴元济)肩负着将游离派转化为割据派的重任,不过他们并没有完成这一使命,加之河北利益集团自身的蜕变,割据派不再是一个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割据利益集团,这是淮西割据势力在815—817年元和战争中未能最终抵抗住朝廷多路军事进攻、割据事业功亏一篑的重要原因。

一、河北利益集团的形成与确立

淮西镇河北利益集团形成、确立于李忠臣节度时期。安史之乱期间,有大批平卢军人跟随李忠臣四处征战,为唐室效命。李忠臣节度淮西后,他们也多跟随而来,屡建功绩。将校方面有李希烈、李重倩、李惠登等人,李忠臣与他们都是河北利益集团形成确立期的重要人物。李忠臣:“平卢人也,世家于幽州蓟县……忠臣少从军……事幽州节度薛楚玉、张守珪、安禄山等,频委征讨,积劳至折冲郎将、将军同正、平卢军先锋使。至德二载正月,(王)玄志令忠臣以步卒三千自雍奴为苇筏过海……宝应元年七月,拜忠臣……淮西十一州节度;寻加安州刺史,仍镇蔡州。”[1]3939―3941又如李希烈:“辽西人……希烈少从平卢军,后随李忠臣过海至河南……宝应初,忠臣为淮西节度,署希烈为偏裨,累授将军、试光禄卿、殿中监。”[1]3943又如李重倩:“(776年10月)丙午,忠臣遣裨将李重倩将轻骑数百人夜入其(李灵耀)营,纵横贯穿,斩数十人而还,营中大骇……重倩,本奚也。”[2]7239又如李惠登:“平卢人也。少为平卢裨将。安禄山反,遂从兵马使董秦(李忠臣)海转收沧、棣等州……李希烈反,授惠登兵二千镇随州。”[1]4828

不仅将校方面如此,整个淮西军的河北平卢色彩都很浓厚。这可以从德宗、宪宗朝的相关诏令、敕文中看出:

淮宁(即淮西)军将士等,顷自平卢,来赴国难,涉溟海不测之险,灭凶贼作乱之徒。其后分镇淮西,防秋陇上,奉我王事,久著勋劳。或耆老见存,或子弟相继,举其诚效,并是勋臣。[3]609

其将士等,或本属平卢,或久镇淮右,素推忠义,累著勋庸。[3]648

况淮西一军,素效忠节,过海赴难,史册书勋。[3]276

平卢军人在淮西军中不仅占有很大的比重,而且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他们是河北利益集团初期的基本组成部分,李忠臣则是此集团初期的代表人物。此集团统治淮西后日益跋扈,逐渐发展为有特定利益诉求的地方势力,对内横征暴敛、巧取豪夺,对外暴掠财物。史书对此多有记载:

(李忠臣)虽无跋扈之志,而多割剥之暴。至于士民工商,连樯如云,必将沿于斯,溯于斯。主守者乃高其门闳,厉其威容,恣奸吏巧诬,听部伍强丐。误差毫厘,诱入罪地,输其缗钱、鱼盐、丹漆、羽毛,小则半取之,大则竭索之。愁痛之声,雷动宇内。小人君子,咸谓为蛮貊之域。[4]4381

(大历二年元月),以收华州为名,(李忠臣)帅所部兵大掠,自潼关至赤水,二百里间,财蓄殆尽,官吏有衣纸,或数日不食者。[2]7194

(大历十年)三月,甲午,陕州军乱,逐兵马使赵令珍。观察使李国清不能禁……军士大掠库物。会淮西节度使李忠臣入朝,过陕,上命忠臣按之,将士畏忠臣兵威,不敢动。忠臣设棘围,令军士匿名投库物,一日获万缗,尽以给其从兵为赏。[2]7230

时淮西节度使李忠臣贪暴不奉法,设防戍以税商贾,又纵兵士剽劫,行人殆绝。[5]2389

俄封长江与淮西,封境厥帅董秦(李忠臣)多俾腹心为其津戍,拉商旅,断中流。[4]4961

除了暴掠财物赋税,李忠臣还伺机抢占地盘。大历十一年(776年)八月,李忠臣受诏讨伐“欲效河北诸镇”的汴宋留后李灵曜,十月,合诸道之力讨平之。有“暴戾”之称的李忠臣专功入汴州,并击杀与其争功的宋州刺史李僧惠,据汴州为己有。朝廷无可奈何,只得接受既成事实,将战略重镇、漕运要塞汴州纳入淮西的管辖范围。

由上可知,虽然李忠臣在节度淮西的17年(762—779年)里没有走上割据之路,但是以他为首的河北利益集团不仅取得了在淮西的统治地位,而且充满嗜利性、暴掠性,逐渐显现出河朔割据藩镇的特征①。无疑,这一时期的河北利益集团已经孕育出了李希烈、“三吴”在淮西“据地倔强”[6]430的割据因子,一旦出现有利的形势,他们就会趁机而起,效仿河北故事以割据一方。

二、淮西内部派别的发展演变

在河北利益集团逐渐显露割据的迹象时,淮西内部各种势力也开始出现明显的分化,根据他们对中央朝廷态度的不同,可以分为以河北利益集团为主的割据派、忠于朝廷的反割据派和没有明确归属信仰的游离派。

以河北利益集团为主的割据派乃是淮西势力之核心力量,它在整个淮西割据史上都处于主导地位,这也就决定了淮西在李忠臣之后与中央朝廷的关系必然处于对立或半对立的状态。李希烈、吴少诚、吴少阳、吴元济等人则是此割据派的不同时期的代表人物。

石云涛认为:在藩镇中存在着拥护朝廷、维护统一与分裂动乱两种势力的斗争。藩镇僚佐往往坚定地站在朝廷一边,反对分裂,成为唐后期维护朝廷和统一的重要力量[7]463。在淮西镇,割据派与反割据派几乎同时出现,自李希烈节度起两者之间就屡次上演割据与反割据的斗争,如781年蕲州刺史李良投奔李皋事件[8]1910、782年李希烈谋害随州刺史李佐事件[9]8204、783年“四公子”之乱事件[10]5554、787年吴少诚平内乱事件[1]3946等,不过这些斗争几乎都是割据派取得最终的胜利。786年4月,陈仙奇酖杀李希烈、以淮西归顺朝廷。这是割据派遭受到的最大挫折。不过,推陈仙奇“统戎事”实际上是河北利益集团在面对李希烈败后不利情况下的缓兵之计,待局势相对稳定后,吴少诚等很快就卷土重来,是年6月杀害朝命节度使陈仙奇后,淮西恢复了“擅自继袭,肆行寇掠”[3]623的割据统治。

游离派没有绝对的归属信仰,主要以河北利益集团在淮西及其附近地区所招纳将士为主。此派别的主要特征是:谁活之即为谁所用。关于这一点,下文将有相关论述。由于河北利益集团在李希烈逆乱失败后出现人力资源的断层,故而,游离派就成为了割据统治势力重点吸收和发展的对象。

782—786年的李希烈逆乱以失败告终,致使淮西割据势力遭受了空前重创。李希烈、封有麟、杜文朝、李惠登等大批割据派成员或被杀或投降朝廷;淮西军同样损失惨重,仅剩的五千精兵也被朝廷借机铲除殆尽[2]7478―7419。以吴少诚为新代表的河北利益集团在重新取得淮西的统治权后,面临着重建淮西、巩固和扩大割据利益的艰巨任务,而扩充河北利益集团阵容以解决因逆乱造成的河北平卢军人的断层又是重中之重。为此,吴少诚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其一,尽力寻觅有河北平卢背景的人加入淮西,在血统上保证河北利益集团的河北色彩。由于淮西处于国家州县包围之中,而且走上了相对独立的割据之路,所以这一类人在数量上十分有限。吴少阳即是其中的代表。《旧唐书》卷一四五《吴少诚附吴少阳传》:“初,吴少诚父翔在魏博军中,与少阳相爱,及少诚知淮西留守,乃厚以金帛取少阳至,则名以堂弟,署为军职,累奏官爵,出入少诚家,情旨甚昵。”事实证明,吴少诚的眼光是准确的。吴少阳于元和五年(809年)自为淮西节度留后,成为了河北利益集团在新时期的代表人物。

其二,大量吸收、拉拢淮西及其周边地区的人才,试图以此扩大割据势力的基础。由于淮西远离河北诸割据藩镇,而且自德宗贞元初期始,朝廷便对这“腹心之疾”实施包围策略。淮西割据势力想要扩充队伍只能将淮西及周边地区作为人员的主要来源地。河北利益集团若想延续在淮西的割据统治,就必须将这部分力量作为重点吸收和发展的对象。“三吴”在这方面都有所作为,如董昌龄,史称:“昌龄常为泗州长史,世居于蔡。少孤,受训于母。累事吴少诚、少阳,至元济时,为吴房令……元济又署为郾城令。”[1]5149又如袁滋族人,史称:“袁滋字德深,蔡州朗山人……滋先世坟墓在蔡,吴少阳时为修墓,禁刍牧,诸袁多署右职,廪给之。”[10]4824―4825又如杨元卿,史称:“杨元卿……父寓,申州钟山县令……时吴少诚专蔡州,朝廷姑息之。元卿白衣谒见,署以剧县,旋辟为从事,奏授试大理评事。亦事少阳,后奏转监察裹行。”[1]4228

不过,这些非河北血统的成员虽是由河北利益集团吸收而来,但他们并不必然就成为割据派,而是成为了游离派。吴元济时期的捉生虞侯丁世良于元和十二年(817年)二月为李愬所擒,其“自言”的一段话是对这一派别的最好注释:“本非淮西士,贞元中隶安州,与吴氏战,为其所擒,自分死矣,吴氏释我而用之,我因吴氏而再生,故为吴氏父子竭力。昨日力屈,复为公所擒,亦分死矣,今公又生之,请尽死以报德。”[2]7730―7731

由于游离派逐渐成为了割据统治集团和淮西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故而他们的归属倾向基本上能够决定淮西的割据命运。河北利益集团的任务就是要将这些游离派力量转化为割据派,并使之成为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坚强整体,如此才能保障割据状态的延续;又因为河北利益集团河北平卢化难以持续,这个转化过程实际上就是河北利益集团由河北平卢化向淮西本地化转变的过程,转化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决定河北利益集团在淮西的割据统治地位能否延续。

三、河北利益集团、游离派的演变与元和淮西战争

河北利益集团上层自身品质的蜕化和统治力的下降,使得割据派在与中央的军事对抗中无法成为具有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整体,而未能将占据主要组成部分的游离派转化为割据派,则直接导致了815—817年元和战争的失利和淮西三十余年割据势力的彻底失败。

王夫之曾言:“至于元和,而天下之势变矣。向所与安、史同逆矫厉自雄者,死亡尽矣,嗣其僭逆者,皆纨绔骄憨、弋色耽酒之竖子也。”[11]754―755吴少诚之后,淮西割据势力同样发生了这种“势变”。河北利益集团虽然一直为河北平卢军人把持,但是其自身却在经历蜕化。首先是河北利益集团上层自身品质的蜕化。如吴元济,不仅“日与宴,厚结欢”,而且在面临官军四面压境之际,“暴师数万,而晏然居内,与妻妾戏博”。诚如淄青使者刘晏平所言:“必败之道也。”[10]5993

另外,河北利益集团上层的统治力日渐下降,无法使割据派成为一强有力的利益整体,进而直接导致了淮西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削弱。这主要体现在吴少阳、吴元济统治时期,他们二人对割据派的统治力明显不如李希烈、吴少诚时期。史书对此多有记载:

臣自闻少阳权主留务,众未甚宁。昨知少诚之子,诱扇其军,又以诛戮……以斯观之,或未尽附少阳。又以新杀其子,必有疑众之心。[9]7343

及少阳死,其子元济继立,元卿说曰:“先尚书(少阳)性吝,诸将皆饥寒。”[1]4228

今吴尚书(少阳)驭众日浅,吴侍御(元济)年位俱卑,诸将之在下者,皆怏怏苟容,非有威怀信服之志。百姓日蹙,赋敛月加,天兵四临,耕织尽废。[12]359

到了元和淮西战争期间,割据统治力的迅速下降表现得尤为显著,吴元济更是为大将董重质等人所制,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淮西的最高统治权。“初,元济之叛,恃其凶狠,然治军无纲纪。其将赵昌洪、凌朝江、董重质等各权兵外寇”[1]3950。“(元和十二年)六月,元济乞降,为群贼所制,不能自拔”[1]3951。关于这一点,裴度早有认识,并以此作为彻底击溃淮西割据势力的重要条件而上奏宪宗:“度复奏曰:‘臣昨见吴元济乞降表,料此逆贼,势实窘蹙。但诸将不一,未能迫之,故未降耳。’”[1]4416裴度之所以在淮西战局最为艰难的时刻力排众议坚持继续用兵,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看到了淮西内部的矛盾。

河北利益集团上层自身的蜕化和统治力的下降尚能使淮西割据事业苟延残喘,而游离派的反戈一击则直接结束了它的割据命运。

吴少阳、吴元济等人不仅没有完成将游离派转化为割据派的历史使命,反而是在此期间,游离派出现了向反割据派转化的迹象。这种转化在元和战争之前就开始了:

元卿每与少阳言,谕以大义……元卿潜奉朝廷,内耗少阳之事……元卿即日离蔡,以贼势盈虚条奏,潜请诏诸道拘留使者。[1]4228

到了元和战争后期,转化全部完成,其表现就是游离派纷纷倒戈于唐廷之李光颜、李愬等将领,在极大地削弱淮西军事实力的同时又成为了反击蔡州的重要力量。关于游离派在元和十二年淮西战争的倒戈表现,通过梳理《资治通鉴》卷二四〇宪宗元和十二年的相关记载可以得到充分的佐证[2]7730―7741。附《元和十二年战争期间淮西游离派倒戈表》如表1

表1 元和十二年战争期间淮西游离派倒戈表

由上可知,在元和十二年朝廷的军事行动中,淮西游离派将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董昌龄、邓怀金以郾城近三万淮西军主力投降北路李光颜军,不仅使蔡州丧失了北边的门户要塞,而且彻底改变了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此后,淮西精兵仅万余人,皆属董重质守洄曲,这就给了西路李愬军以可乘之机。其二,李愬在西路的每一次重要军事行动的成功几乎都与淮西降将有关。淮西降将不仅向李愬提供军事情报和行动建议,还亲自参与其中。诸如对蔡州西边三个重要军事据点(文城栅、朗山和兴桥栅)的攻取皆是在降将的建议和亲自参与下获得的。取得这三个据点后,李愬基本上清除了偷袭蔡州的主要障碍。其三,偷袭蔡州的战略安排和最后军事胜利的取得,李祐等降将都是重要的参与者。故可以说,若没有淮西诸降将的帮助,李愬很难取得最后的军事胜利。

游离派的大量倒戈,表明淮西割据后期内部凝聚力在迅速下降。这是吴少阳、吴元济未能将源自淮西及其周边地区的将校充分融入淮西割据集团的结果,也就是没有成功地把游离派转化为割据派。在游离派逐渐占据淮西军事力量主要组成部分的时候,他们立场的转变就将决定淮西割据的命运。名将李愬正是充分利用了淮西割据集团内部瓦解的机遇,给了淮西割据势力以致命一击,也成就了自己的千古美名。

注释:

① 关于河朔割据藩镇的特征,《旧唐书》卷一四三“史臣曰”有言:若(李)怀仙之辈,习乱河朔,……以暴乱为事业,以专杀为雄豪,或父子弟兄,或将帅卒伍,迭相屠灭,以成风俗。第3908页。今人张国刚总结了河北割据藩镇的三个最基本特征:在政治上,节度使不由中央派遣,而由本镇拥立。在财政上,赋税截留本镇,而拒不上供中央。在军事上,违背中央意志养蓄重兵,专恣一方。参见《唐代藩镇研究》(增订版),第46页。关于淮西镇的割据特征可参见樊文礼:《唐代淮西节度使略论》,《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第 2期,第27―31页。

[1] 刘昫.旧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司马光.资治通鉴[Z].北京:中华书局,1956.

[3] 宋敏求.唐大诏令集[Z].北京:中华书局,2008.

[4] 李昉.文苑英华[Z].北京:中华书局,1966.

[5] 王钦若.册府元龟[Z].北京:中华书局,1989.

[6] 赵翼.廿二史札记校证[M].王树民,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

[7] 石云涛.唐代幕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8] 周绍良,赵超.唐代墓志汇编[Z].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9] 董诰.全唐文[Z].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Z].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王夫之.读通鉴论[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元稹撰,冀勤点校.元稹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2.

K242

A

1006-5261(2012)03-0127-04

2012-01-12

杨文春(1981―),男,安徽太湖人,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小兵〕

猜你喜欢

忠臣利益集团势力
Stability and luminescence properties of CsPbBr3/CdSe/Al core-shell quantum dots
UP!00后新势力
浅析美国利益集团发展及其影响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忠臣藏”
公共选择与法律——利益集团理论述评
石奢自刎
批评新势力 桫椤
批评新势力 张定浩
冬日“水润”新势力
美国利益集团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