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黄素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的干预研究*

2012-01-12

关键词:黄素低剂量硬化

(1.山东大学医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2;2.菏泽市妇幼保健院,山东 菏泽 274000;3.菏泽学院,山东 菏泽 274015)

近年研究发现,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 ACS)主要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破裂和血栓形成造成急性冠脉完全或部分或闭塞所造成的[1]。本试验观察大黄素对小鼠动脉粥样硬化(AS)模型血脂、血清炎性因子等的影响,评价大黄素在降脂和抗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动物和试剂

8~10周龄雄性apoE-/-小鼠60 只,体重24.5~30.2 g。

1.2 方法

1.2.1动物分组

将60只雄性apoE-/-小鼠均喂以普通颗粒饲料,经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n=15)和大黄素组(n=45),大黄素组又随机分为高剂量组(1200 mg/kg·d)、中剂量组(900 mg/kg·d)和低剂量组(600 mg/kg·d)三个亚组,每组15只。

1.2.2动物模型的建立和药物干预

正常对照组给予普通颗粒饲料;模型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0.25%胆固醇+15%脂肪),大黄素组给予高胆固醇饲料+大黄素,喂养12周。

1.2.3动物的处理

实验开始时及12周末处死动物前分别对所有小鼠称量体重。

1.2.4血脂检测

12周末处死动物前采血作血液生化检查。小鼠禁食12 h以上,过量戊巴比妥钠麻醉,经心脏采血,留自凝血,取上层血清,采用标准酶法检测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1.2.5血清炎性因子检测

血液标本自凝后留取血清分装于Eppendorf管中,于-80 ℃冰箱中冻存,随后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实验动物体重的变化

实验开始时各组间体重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12周末各组动物体重均增加,模型组体重最高,显著高于大黄素高剂量组(32.96±1.28 vs 29.02±1.17,P<0.05),其余各组间体重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各组小鼠体重比较(g,各组n=15)

注:同一时间点各组间比较,与模型组比较,*P<0.05。

2.2 血脂水平

结果见表2。

表2 各组小鼠血脂水平的比较(g,各组n=15)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大黄素高剂量组比较,P<0.05。

与模型组比较,三个大黄素治疗组TC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且大黄素高剂量组显著低于大黄素低剂量组(P<0.05),药物的作用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与模型组比较,三个大黄素治疗组LDL-C浓度均有所降低,且大黄素高剂量组和中剂量组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均<0.05)。大黄素低剂量组与模型组间及三个大黄素治疗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各组间TG及HDL-C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2.3 血清炎症因子水平

各组小鼠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见表3。

与模型组比较,三个大黄素治疗组hsCRP 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0.01),且大黄素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显著高于高剂量组(P均< 0.01)。

与模型组比较,三个大黄素治疗组Fib浓度均显著降低(P<0.05~0.01),且大黄素中剂量组和低剂量组均显著高于高剂量组(P分别<0.05和0.01)。

表3 各组小鼠血液炎症因子水平的比较(g,各组n=15)

注: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与大黄素高剂量组比较,P<0.05;P<0.01。

3 讨 论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病变,也是危害人体生命健康最严重的疾病之一。目前关于AS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损伤反应学说"认为慢性炎症过程和血脂代谢紊乱是AS的两个主要特点。从中医角度讲,AS的病理性质多为疲毒阻于脉络致气血运行失畅,血液痪滞疲毒互阻致脉络不畅。由外侵入的细菌、病毒、内毒素等外来致病因素可视为外毒,由外毒刺激机体产生过量的细胞因子等病理介质则可视为损害机体的内毒成分,外毒的化热、致癖、生变等致病作用主要是通过内毒介导而产生的[2-3]。

近年来中医药因具有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治疗疾病且不良反应轻等特点而受到重视与研究。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4]。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5-7]。研究表明在治疗心血管疾病时,大黄具有调脂、抗氧化、保护内皮细胞等作用,此外,能降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者血清TNF-α、IL-1、IL-6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 有效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及阻止炎症介质介导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提示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8-9]。

通过本试验可看到大黄素组小鼠的体重、血脂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并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可见大黄素对小鼠AS斑块的发生具有全面的干预作用,这为后期大黄素成为治疗AS的药物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1] Galis ZS, Khatri JJ.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in vascular remodeling and atherogenesis The good, the bad, and the ugly[J].Circ Res, 2002,90(3): 251-62.

[2] 郑杰,田瑞振,刘德山.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治病论初探[J].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 31(2): 28-30.

[3] 朱明, 陆曙. 动脉粥样硬化中医病机探析[J].陕西中医, 2007,28(12): 1655-1657.

[4]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2010 年版[S]. 一部.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2.

[5] 南海江,许旭东,陈士林,等.大黄属植物研究进展[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9,21( 4) : 690-701.

[6] 谢燕,李国文,马越鸣.大黄多糖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19( 9) : 755-758.

[7] 郭志伟,刘琳娜. 大黄及其有效成分的药理研究概况[J].中国药房,2006,17( 22):1741-1743.

[8] 赵玉霞,刘运芳,于会明,等.祛瘀消斑胶囊消退和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5,39(9): 9-11.

[9] 杨瑞雪,赵玉霞,朱媛媛,等.祛瘀消斑胶囊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J].上海中医药杂志, 2004,38(5): 22-23.

猜你喜欢

黄素低剂量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穿越时光的黄素石楼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当药黄素抗抑郁作用研究
当药黄素对H2O2诱导PC12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漆黄素固体分散体的制备
16排螺旋CT低剂量扫描技术在腹部中的应用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算法在头部低剂量CT扫描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