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hsCRP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2012-01-11李然然
李然然
(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小儿内科,山东 泰安 271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儿科心血管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近年来国内报道其发病率较前增高;其主要病理特征为病毒感染引起心肌细胞的变性、凋亡或坏死,细胞间质有多种炎性细胞浸润渗出,并可伴有心包炎或心内膜炎。目前在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方面,主要是依赖心肌酶谱和心肌肌钙蛋白的检查,但是它们的特异性和阳性率并不高。病毒性心肌炎虽然是由病毒感染引起,但它也是心肌的一种炎性病变。本研究中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30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中超敏C反应蛋白的表达水平,并与正常儿童进行对比,研究hsCRP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此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2月至2012年1月在本院儿科住院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的患儿作为观察组,共30例,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8个月~12岁,平均4.49 岁;选择同期在本院门诊查体的近期无感染及未用激素的、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共30例,其中男17 例,女13 例,年龄1~11岁,平均4.60岁。各组儿童的年龄、性别具有可比性(P﹥0.05)。
1.1.1入组标准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临床诊断均符合1999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昆明会议修订的小儿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1]。对照组:选择近期无感染、未用激素的、体检正常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1.1.2前驱感染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患病前2周左右明确有前驱感染病史的18例,占总病例数的60%(18/30),其中有呼吸道感染史的13例,占总病例数的43.33%(13/30),有消化道感染史的5例,占总病例数的16.67%(5/30)。
1.2方法
1.2.1标本收集 所有儿童均在清晨采取空腹静脉血,病例组于入院第2日采血。室温静置10~20 min,离心机离心(3000转/分),当时即进行心肌酶及hsCRP检测。
1.2.2实验方法
1.2.2.1hsCRP检测 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超敏C反应蛋白,试剂盒购自德赛诊断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严格按照试剂盒说明操作,将样品△A值带入所拟合曲线方程计算其对应的浓度。诊断标准hsCRP大于3 mg/L。
1.2.2.2心肌酶的检测 采用日本日立生化分析仪检测心肌酶,即天冬氨酸转氨酶(AST)、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
1.2.2.3心电图的检测 所有患儿安静休息10 min后再进行心电图检测。采用日本光电公司9130P心电图机检测,纸速25 mm/sec,电压1 mm=0.1 mv。常规进行12导联检查,即6个肢体导联和6个胸导联。
1.2.2.4超声心动图的检查 所有病例组患儿均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GEVIVIDEG超声系统),心脏解剖测量指标:左房内径(LA)、左室内径(LV)、右室内径(RV)。
2 结 果
2.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检测结果
表1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hsCRP含量与对照组的比较
由表1可见,(1)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hsCRP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后外周血hsCRP含量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
2.2超敏CRP(hsCRP)检测结果与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指标的关系
病例组患儿血清中hsCRP升高者,心肌酶升高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心电图呈现明显异常的发生率均显著增加(P﹤0.05),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房内径扩大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5)。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率逐年增高。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多种病毒感染均可侵犯心肌引起病毒性心肌炎,儿童中引起心肌炎的最常见的病毒为柯萨奇病毒(B组和A组),其它一些呼吸道和肠道易感的病毒如腺病毒、埃可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等亦可引起心肌炎。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阐明,近年来分子免疫学与分子病毒学研究发现病毒主要通过两种方式对心肌造成损害即一种是病毒进入机体后,在体内复制,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对其造成损坏;另一种是病毒侵入机体后,触发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反应,使机体自身产生一些炎性介质,从而介导心肌细胞的损伤[2]。
超敏C反应蛋白与病毒性心肌炎的关系: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ion,CRP)是一种血清β球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115~140 kDa,主要由肝脏合成,可以在血液中稳定存在。该种急性期的蛋白可与肺炎双球菌细胞壁上的C多糖起沉淀反应,故将这种血清球蛋白命名为C反应蛋白[3]。C反应蛋白是由5个多肽链的亚单位呈非共价结合组成的盘形多聚体,在钙离子参与下,C反应蛋白可与真菌、细菌等病原体体内的多糖物质相结合。这种结合能激活机体的补体系统,促进炎症介质的释放、细胞间的粘附,并可增加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溶解靶细胞。正常情况下人血清中CRP的含量极低。多种细胞因子如IL-6、TNF、IL-1可促进CRP上调,尤其是在机体受到微生物入侵或组织损伤等炎症性刺激时,肝脏合成CRP就会增加。如果机体处于发热和创伤状态体内CRP就会升高;若机体体内存在慢性炎症或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CRP则表现为持续升高[4]。CRP的变化主要与疾病的状态有关,但不具有个体差异性,不受机体的状态及所用过的治疗药物的影响[5]。各种原因造成组织损伤时,机体就会出现包括发热、免疫反应增强在内的一系列急性时相反应,此时机体血清中CRP浓度就会升高,CRP水平的高低与炎症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6]。因此目前CRP已不仅仅是区分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指标,临床上将它作为一种炎症标志物,用于某些炎症的诊断。随着对CRP研究的不断深入及检测技术逐渐成熟进步,近年来人们采用超敏方法检测到的低水平CRP被称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它和CRP相比,具有相同的生物学特性,但比其敏感性更高,所以临床上已将它应用于多种疾病的预测、诊断及疗效判断,甚至作为一些疾病危险评估的“金标准”[7]。超敏C反应蛋白的灵敏度较CRP明显升高,而且检测方便。临床上已不仅仅将它作为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与检测,而是将其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预测、诊断与监测。由此可见,超敏C反应蛋白作为一个灵敏指标,它的应用价值已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扩展到多种疾病的预报与监测。
本研究结果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前外周血中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儿童外周血中hsCRP含量,治疗后外周血hsCRP的含量明显下降。外周血中hsCRP含量升高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分类并不一定升高。说明hsCRP不仅是区分病毒感染和细菌的指标,也可作为一种炎性指标用于判断体内炎症的严重程度。本研究结果显示:外周血中hsCRP含量升高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心肌酶升高、心电图明显异常、心腔扩大及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均明显增加。同时研究结果发现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疗效显著者治疗后hsCRP含量迅速下降,疗效不明显的患儿hsCRP含量下降缓慢。本研究结果显示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中hsCRP含量高低与病情轻重比较一致,可作为辅助诊断指标。
总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外周血中hsCRP的含量升高,治疗后下降,且与患儿心肌酶升高、心电图异常、心腔扩大及室壁运动减弱的发生率相关,表明hsCRP随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病情和病程而变化,可作为临床辅助诊断指标。
[1]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心血管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J].病毒性心肌炎诊断标准(修改草案).中华儿科杂志,2000,38(2):751.
[2] 郭春艳,韩波.穿孔素抗体对颗粒酶B在病毒性心肌炎中表达的影响[J].实用儿科学,2008,23(22):1754-1756.
[3] 许绍强.超敏C反应蛋白在颅脑疾病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医学,2007,7(11):20-22.
[4] Yajima T. Viral myocarditis:potential defense mechanisms within the cardiomyocyte against virus infection[J]. Future Microbiol, 2011,6(5): 551-566.
[5] 路标.30例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1,4(17):36.
[6] 张吉平,王长平,刘颉,等.超敏C反应蛋白与颅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07,8(5):329-330.
[7] 邱清芳,丁兆明,王波涛.冠心病患者C反应蛋白检测的意义[J].河北医学,2003,25(3):194-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