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阅读教学策略的多样性

2012-01-11潘家明

关键词:课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潘家明

(武汉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19)

认知风格的差异性与阅读教学策略的多样性

潘家明

(武汉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19)

认知风格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影响个人的学习行为方式和成绩,又决定课堂教学的效率。当前在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对学生认知风格研究的忽视或不足,导致教学效率低下,教学效果不佳;认知风格的多元化的存在,致使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行为活动方式,思维呈现不同的特点。因此,教师要依据不同的认知风格特点,采用不同的阅读教学策略,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认知风格;思维差异;阅读行为;教学策略

一、对认知风格的认识理解是贯彻新课改的基础

个体风格所描述的是一个人习惯上对学习任务采取的应对方法或反应。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知风格,二是学习策略。前者反映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后者反映那些受教者根据学习活动的要求所做出的反应。

认知风格是一种固有的、对信息或情境的自动反应方式。它与生俱来,在生命的早期以一定的速度固着下来,并且深深地浸染在人身上,具有高度的弥散性,在广泛的范围内影响着个体机能的发挥。[1]人们的认知风格是其学习行为中一个相对稳定的方面,它影响着一个人的一般成就或学习成绩。

认知风格对于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实践指导意义是深远的,这种指导意义在实践中还远远没有被开发出来。特别是对于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强调的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等方面,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然而在当前的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学方式上,对它的考虑还是不充分的。很明显,在个体差异、认知风格和教学策略等方面,还需要人们有更多的研究和开发。

二、认知风格的差异与语文阅读活动的对应特点

在讨论阅读教学策略之前,对语文阅读活动应该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语文阅读活动包含下面四个层次。

掌握层次:确定文章的主旨及文字的意义。

理解层次:发现主题及规律,解释所读内容,并在文本中寻找支持或挑战自己见解的论据。

表达层次:通过思考并形成意象,表达对文章的共鸣,使文本进入读者的生活,并能关注文章美学层面的意义。

交流层次:寻找文章与个人经验、感受及过去知识的联系,并能与他人讨论自己的观点。

如上所述,认知风格是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既影响着个人的学习行为方式,又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效率。而语文阅读又是一种有目的的意义接受活动,不同的认知风格在这一活动中的行为方式是不同的。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当今语文课程改革的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这二者的对应特点(见表1)。

表1.认知风格的类型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对应特点[2]

从以上表格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认知风格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活动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地丰富教学技巧、方法和策略。众所周知,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以在讲台上讲解课文、板书、提问为主。而当前,注重多元认知风格的课堂,要求教师要改变以讲解课文为主的方法为空间的、视听的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相应于不同认知风格的教学策略;教师除适当地讲解外,还要学会利用图示、录像、音乐等形式去教学;让学生离开座位进行活动,以加深对抽象内容的理解;通过同桌、小组、大组活动等学生间的交往方式,以及自学和讨论等方式,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三、适应认知风格差异性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一)自主性阅读教学策略

自主性阅读教学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学生认知风格的不同,实施有效的激励与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阅读实践,以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提高阅读能力,从而全面地实现阅读教学的目标。[3]简而言之,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这是自主性阅读的核心理念。

1.用发现法读课文

运用发现法读书,就是要当有心人,要在读的过程中去发现有价值的东西,它包括文章的内涵、文章的写法和教材的个性等三个方面。

文章内涵的发现:整体把握课文的文化内涵,是文章阅读的重要一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文章的内涵。

文章精妙写法的发现:选进教材的文章,其写法大都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地方。教师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努力发现,这样,对激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应对学生进行求异思维的训练。“求异”就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理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是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发现新的东西。具体而言,教师应多方设疑,让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地分析问题,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发现教材个性: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都是作者感情和个性的凝结,从题材的选择、主题的提炼到体裁的运用,从对生活的思考方式到感情的表达习惯,从审美趣味到语言特色,无不显示出各自的特点。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认真品读教材中的每一篇美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用问题法读课文

读课文前,教师先根据课文内容拟定好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教师提供的问题阅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多动脑筋,提出一些教师没有想到的问题,丰富阅读思考的内容。这种方法对那些阅读能力较差的学生十分适合。它可以克服学生自读中的盲目性,提高学习效率。当然这种读书方法也有其弊端,由于在自读前教师先提出了思考题,所以有些学生会产生依赖思想,自己不愿再去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同时,这样做对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也不利,应考虑和其它方法交替使用。

3.用讨论法读课文

在阅读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阅读,读读议议,议议读读,既可解决一些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又可增进学生间的合作精神。如可采取前后4人为一组或同桌为一组的形式来阅读讨论。可朗读,可默读,可又读又论,可先读后论,总之,形式不拘,有效即可。

4.用整合法读课文

阅读时,将与之相似的文章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相互印证,则有利于学生整合知识、掌握知识。整合阅读时,课前要求学生做些材料的搜集工作,如同一作者的、同一内容的、同一时代的、同一风格的文章,让学生先搜集起来,然后,通过阅读比较整合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要求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基础,并具有一定的整合能力。

(二)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探究性阅读教学是指一种化被动接受为主动探讨,化知识注入为思想沟通,化单向吸收为多方面交流的语文阅读教学。它要求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探究的情境和途径,以学生的自主探索性学习为基础,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探究的方法,逐步学会对大量信息进行质疑、分析和判断。[3]

1.进入问题情境,确定专题探究

教师要善于将学生学习的内容巧妙地转化为问题情境,根据课文的情境特点,给学生设置一定的问题。就确定问题的角度来讲,不同的课文有不同的问题,甚至同一篇课文也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因此,设置的问题情境要具备目的性、新颖性和适应性。

确立中心式问题。所谓“中心式问题”,就是在阅读教学中,能从课文整体的角度或学生的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品味、探究、创编、欣赏的重要提问或问题,“中心式问题”在教学上的重要作用是“整体牵引”。不仅如此,由于每个“问题”都要牵动有一定时间长度的讨论,于是教师的讲析就可以转化成对学生讨论的评点、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对活动成果的精彩小结。再者,如果一节课中分层次地出现几次“中心式问题”,那么就必然能形成几个教学的“板块”,这使得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学生在不同的教学板块中得到不同的知识建构。

概括提炼式问题。有的课文适宜让学生自己求疑设计问题,并民主择优确立探究的问题。学生初读这类课文后会发现多处“信息点”,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发现的疑点、难点、模糊点不一,需要讨论、提炼来确定问题。课堂上,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鼓励学生大胆发现问题,学生将有价值的问题或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向全班同学推荐,师生共同解决。

自由讨论式问题。有的课文刻画了多个人物形象,主题思想有多方面的内涵,且彼此间联系密切,学生初读后会产生一系列疑问。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对同一个人物的认识是不同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意愿,把不同的学生组成各自的攻关小组,就各自确定的感兴趣的问题予以探究。

2.占有信息资料,自主探究发现

自主学习、合作研讨。探究性学习比机械记忆学习或直接接受学习更加费时,学生需要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探究、阅读。教师要意识到学生需要有出错、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因而要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去参与诸如阅读、批注、思考、记述和整理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此外,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独立的阅读情感体验,正视学生个体体验的心理差异以及对阅读材料的吸收感悟和心理感受。创设宽松自由的民主气氛,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只要教师有耐心,多给学生自信,就会发现学生常常有独特的解决办法。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探究体验才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个性才会得到发展和张扬,从而,使其创造潜能得到更好地挖掘。

搜集背景资料,拓宽学习外延。有效的探究学习离不开丰富的学习材料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课前、课后搜集资料,平时积累资料,课上随时拥有资料的良好学习习惯。并且鼓励学生树立从书刊、电视、数据库以及专家、家长那里获取信息的意识。这样做时间一长,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习惯,并转化为一种读书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利用课文和其它学习资料,使其学会辨别、筛选、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此外,教师还可提供给学生一些剪报、图片、音像资料等,把学生引进一种开放、创新、综合的探究视野,从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注重情境体验,诵读感悟课文。语文教学不仅仅是技能的传授,更应当是主观感受的表述,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使学生获取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转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探究性阅读教学不仅要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更要注重感性认识即诵读感悟。教师要善于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相匹配的情境,让学生到类似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和品味,以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

3.汇报展示成果,欣赏积累语言

这一环节是学生实现自身价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通过展示,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欲望,成为其进一步探究发现的“催化剂”。展示的形式可采用以下的方式:

朗读、背诵。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分角色读、齐读、接读、背诵等形式,表达自己对语言的感悟、理解和受到的熏陶、感染。依据探究后的收获和课文的实际情境,去表达自己的主观“意境”。

表演、体验。对于角色、场景比较集中的课文用表演的方式展示阅读效果。如,小组内学生研究如何通过表演才能把课文的思想感情恰当地、形象地再现。学生经过内化语言、试排、演出等过程,进一步加深了对课文的感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学生能更深刻地体验到人物的内心情感,从而能更准确地把握人物的形象。

习作、创新。把探究性阅读的“读”与“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有助于培养创新意识和开发创造潜能,促进学生联想、想象的能力。阅读讨论后可写读后感、诗歌,补写“空白”等。同时,教师要适时地组织学生展开评议,使学生的感受向更深刻、更高层次、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延伸。

4.课外延伸研究,阅读迁移拓展

研究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对语文知识能力乃至自身的生活经历、认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学生的探究水平、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向课外拓展延伸,反复训练。

可以采用多种手段激励学生课外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究创造,使其对语文的学习更为深入,在实践中,不断地提高学生对信息加工处理的能力。比如,在学习《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时,可建议学生读《水浒传》,对自己喜爱的人物写评析;学习《眼睛与仿生学》一文时,可以让学生谈仿生学的现状与未来的发展趋势,等等。丰富多彩的研究活动涉及到了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迁移中检验阅读效果,有助于强化学生搜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培养合作意识和创造精神。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策略

所谓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个体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存在着个别差异性。这是最能体现认知风格差异性的教学策略,它是学生借助文本与作者对话的心理过程,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3]教师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这种策略:

1.确立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

在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行为的必要条件中,体现在主体方面的就是阅读能力。从生理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语言符号的感觉、传导、反应、识别的能力;从心理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信息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的能力;从实践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的理解、说明、鉴赏、批评的能力;从认知方面说,学生必须有对文本的同化、顺应、重构、整合的能力。这些阅读能力的习得都离不开足够的阅读训练做保障。因此,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辅导。

2.展开丰富的联想,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无论打开哪一篇课文,就等于是引领学生步入到一所“精神家园”之中,打开了一座民族与世界、古代与现代思想文化的宝库。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们与那些人类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哲学家、史学家交流,与现代的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进行心灵的交流和精神的对话。这种对话的过程,表面上无声无息,内心却机锋万变。学生在文本中的那些有声、有色、有思想、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了美的心灵世界。不知不觉中,学生就会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智慧、更善良、更宽容,与此同时,心灵也得到了浸染,精神得到了提升。

3.引导学生探究性地、创造性地解读文本

阅读一篇篇的文学作品,就是进行一次次的精神探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以新奇感、神秘感、走进一个个文学的迷宫,迈进一座座文学的殿堂,探索一块块文学“新大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性地阅读文本,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因文而异,适当地切换阅读视角。如果把目光投向文本,那只需获得作品的原义;如果把目光投向作者,那是要获得交往的意义;如果把目光投向学生自身,那理所当然是为了满足学生的精神需要。而学生每一种需要的满足,都源于对文本中相应精神因素的探究、占有和享用。这些精神需要的满足和自我实现,恰恰是学生向健全人格发展的条件。此外,教师更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当然,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太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甚至包含错误。因此,在创造性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容忍学生的错误,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学生只有在不断地矫枉过正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才能得到进一步地发展。

总之,只有认识到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才能有的放矢地实施多样性的教学策略,这就要求教师转变角色,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如果教师不再是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的话,那么,学生就不再是一个个张开口袋等待灌注知识的回收站,展现在他们面前的则是气象万千、生机勃勃的生命活动的广阔天地,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也将会是一片使学生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智慧的沃土。

[1]哈维·席尔瓦等著,张玲译.多元智能与学习风格[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2]R·赖丁,S·雷纳著,庞维国译.认知风格与学习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张晓梅,张英宏编著.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Variability of Cognitive Style and Diversity of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PAN Jiaming

(Institute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Jianghan University,Wuhan Hubei 430019,China)

Cognitive styl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fluencing study,which has influence on both individual learning behavior and achievements,and determines efficiency in classroom teaching.In current research of fundamental education reform,an neglection or insufficient study on students'cognitive style leads to a low teaching efficiency.There exists diversific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n cognitive style,which shows different activity ways and different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in the process of Chinese reading teaching.So teachers should use different reading teaching strategies to improve Chinese teaching efficiency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ognitive style.

cognitive style;thinking difference;reading behaviour;teaching strategy

2011-12-28

潘家明,武汉江汉大学语言文学研究所讲师。

[责任编辑:况 琳]

猜你喜欢

课文教学策略阅读教学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背课文的小偷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背课文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