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5 S管理的计量经济学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2012-01-10舒晓惠贺建风龙自云
舒晓惠, 贺建风, 龙自云
(1.怀化学院经济学系,湖南怀化 418008; 2.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计算科学系,广东广州 510225)
1 引言
《计量经济学》是高等学校经济与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的知识面涵盖了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线性代数和经济学以及金融学等学科,具有理论和方法论,涉及的学科较多但内容具有内在的逻辑性和突出的应用性.特别是,课程所含信息量大,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文献和应用案例,通过大量的例子讲授基本原理和应用,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强化学生对理论和方法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造能力.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在我国一部分高等院校经济学科、管理学科相关专业中开设已经有二十年的历史,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讨论并确定了高等学校经济学门类各专业的八门共同核心课程,其中包括“计量经济学”.这是我国经济学学科教育走向现代化和科学化的重要标志[1].克莱因 (R·K lein)说:“计量经济学已经在经济学科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在大多数大学和学院中,计量经济学的讲授已经成为经济学课程表中最有权威的一部分”.萨缪尔森 (P·Samuelson)认为:“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洪永淼(2007)[2]认为,计量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管理类本科生和研究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理论课程.计量经济学在中国经济学界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其方法与工具也在实证研究中被大量应用.
然而对于大学经济类特别是二本院校的本科生来说,计量经济学课程由于其知识的广度和难度而成为最难学的一门课程,教师也会受制于教学时间而踌躇于理论推导与应用分析之间.目前专业计量软件如Eviews,SAS和STATA等在高校的普及并且广泛使用多媒体教学为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提供了可能.本文认为,经济类学生在学习计量经济学过程中应该更注重于应用分析,因此应该强化学生的实训教学.基于此,本文借鉴管理学中的5 S管理方法,在计量经济学实训与案例教学中尝试改革,就其内容设计和实施过程展开研究探讨.结果表明,通过实施5 S管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满意度明显改善,学生完成计量软件上机测试的质量明显提高,学生在近年来毕业论文及参加挑战杯作品中应用计量方法的比例上升.
2 5 S管理及其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5 S”是整理 (Seiri)、整顿 (Seiton)、清扫(Seiso)、清洁 (Seiketsu)和素养 (Shitsuke)这5个词的缩写.“5 S”管理的思想于19世纪50年代起源于日本,最初应用于车间的精益管理,是指在生产现场中对人员、机器、材料、方法等生产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其目的是为了提高生产率和改进质量.其后,5 S管理在日本企业中广泛推行并逐步完善,取得了显著的效果,60年代引入台湾和香港,80年代引入我国沿海企业,到19世纪80年代中期,5 S理论基本完善.同时,企业根据自身需要,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展与创新,如在“5 S“的基础上增加了安全 (Safety)形成“6S”,又增加了节约 (Save)要素形成了“7S”;也有企业再加上习惯化 (Shiukanka)、服务 (Service)及坚持 (Shikoku),形成“10S”.
5 S管理作为现场管理的重要基石,近年来,国内学者尝试将其引入到实践教学中,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大量的文献集中在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管理方面,代表性的有:寇艳玲 (2008)[3]、张沛东(2009)[4]、苏志平 (2010)[5]及朱达凯 (2010)[6]等,主要讨论如何应用5 S管理方法提高实验室管理效率、减少浪费、保障安全;其次是学生管理方面,代表性的有:张华 (2005)[7]、王琼 (2008)[8]与钟淑萍(2010)[9]等,主要讨论如何应用5 S管理方法创新学生管理工作模式,钟淑萍 (2010)[9]则借鉴5 S管理模式,结合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实际提出了:组织文化建设(Structure)、精神风貌营造 (Spirit)、专业技能提升(Skill)、社会意识培养 (Society)、个人风格塑造(Style)新的5 S学生教育管理模式;第三则是实训教学方面,代表性的有:何燕 (2009)[10]、李冬(2009)[11]与刘祝兰 (2011)[12],主要从实训课堂上如何引入5 S管理提升学生实训的基本素养.本文借鉴5 S管理的思路,则从学生的实训分组和提升各组案例讨论水平角度展开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实训教学改革研究.
3 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训教学的内容与5 S管理方案设计
按照计量经济学的创始人弗里希 (R.Frisch)为计量经济学所下的定义:“经验表明,统计学、经济理论和数学这三者对于真正了解现代经济生活的数量关系来说,都是必要的,但本身并非是充分条件.三者结合起来,就是力量,这种结合便构成了计量经济学.”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统计学和数学的结合;计量经济学模型研究的完整框架是:关于经济活动的观察(即行为分析→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 (即理论假说) →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其中前三个步骤可以归结于“模型设定”.对于这一完整的框架已经形成共识.李子奈 (2010)[13]则指出,目前计量经济学本科教学对该框架的讲授则主要集中于模型的估计与检验,这就大大局限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伏润民 (2008)[14]在对中外大学经济学科划分及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研究一文中指出,美、英、日在教学中有学术发表会或研究讨论会,大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学习讨论本学科具有重大影响的学术论文;二是分析现实中重大的经济事件;三是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对于这一教学方法我国并没有纳入教学计划,显然,该方法的前两个内容是很具有现实借鉴意义的.那么如何克服计量经济学教学的局限和在教学学时不够的前提下体现研究讨论会的教学价值,本文从计量经济学的实训教学与案例教学作为切入点,从内容设计和实施管理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3.1 实训项目与研究案例教学内容设计
图1 计量经济实训项目与研究案例教学内容设计框架图
从狭义计量经济学的视角看,很多国内外经典教科书的核心内容均为模型的估计和检验[15],要突破这一局限,只能从计量经济学的实训和案例研究的内容引入和引导学生全面认识和理解计量经济学的完整框架.因此,本文将计量经济学的实训和案例研究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模块:基本技能实训模块、应用技能实训模块和创新技能实训模块.其中,基本技能实训模块主要解决学生熟悉Eviews、SAS等专业计量软件并能够运用软件进行计量模型的估计和检验;应用技能实训模块则是通过对《经济研究》中的经典论文展开研讨,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计量经济学从经济活动的观察→关于经济理论的抽象→建立总体回归模型→获取样本观测数据→估计模型→检验模型→应用模型的整个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全面的计量经济学应用分析素养;创新技能实训模块则属于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培养部分,通过鼓励学生应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展开现实经济问题的研讨,要求学生团队撰写出高质量的小论文,并从中孵育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和创新性研究课题.具体实训项目与研究案例教学内容设计如图1.
3.2 5 S管理实施方案设计
实训教学中采用5 S管理其最初目的主要是把实训场所相关责任落实到人,并进行考核和奖惩,并没有超出5 S管理的基本思路;本文则从学生的实训分组和提升各组案例讨论水平角度借鉴并设计5 S管理方案如下:
1)整理
第一步:利用已经实施的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上机测试成绩对学生的应用软件能力进行分类,分为“熟练”、“良好”和“中等”.
第二步:利用已经实施的统计学课程考试改革闭卷成绩对学生的基础理论能力进行分类,分为“优秀”、“良好”、“中等”和“不足”四类.
第三步:对已经在统计学课程学习中出现明显欠缺的学生纳入重点关注类.
2)整顿
第一步: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学生的基础理论能力和应用应用软件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排序,进行一应用聚类分析法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分类.
第二步:对已经得到的分类按照分层抽样并注意学生寝室及男女搭配的方法完成学生计量经济学实训分组,保证各小组成员能力水平基本均衡.
第三步:实施计量经济学案例研究与上机实训教学改革.
3)协调
第一步:对每一次计量经济学课程上机实训结果按组进行评定,分为“熟练”、“良好”和“中等”三类.
第二步:协调并理顺实训结果评定为第三类的各组学生内部协同问题.
第三步:及时了解学生各实训小组反馈的信息,采取适当的应对解决措施.
4)维护
定期 (例如两个月)或不定期重复上述三个步骤,确保通过不同素质的学生搭配,使得各实训小组整体应用计量软件进行实证分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各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提高的教学模式效果.确保优秀学生在上机实训中的主导和示范作用,测评时则以小组全体学生通过为记分标准 (也可以随机抽取一名学生测试).
5)卓越
良好的实训管理必然会培育出良好的计量软件应用能力是学生掌握计量经济学课程并能够对现实经济现象和问题展开实证分析解释,提升学生的经济学应用和创造能力.通过对学生计量经济学课程上机与案例研究实训,从中培养出一些优秀学生重组团队,孵育出具有竞争力的大学生挑战杯项目和创新性研究课题;并为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打下坚实的计量经济学基础.
4 5 S管理在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训教学中的实施效果
5 S管理在企业经营的多个领域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将5 S管理引入实训场所以及对学生的管理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3-12].本文借鉴5 S管理方法应用于计量经济学课程实训教学中,按照所提出的三层次实训模块展开研究型实训教学改革,自2011年在怀化学院经济学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始推行以来,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计量软件上机实训的效率以及毕业论文及挑战杯课外获奖作品中应用计量方法的比例三个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4.1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课程满意度明显改善
自2011年开始实施计量经济学实训课程内容与管理方法改革,学生对于计量经济学的认识有了明显提升,在上机实践中由于各团队学生水平较为均衡,小组中的优秀学生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从而学生完成计量软件实践上机任务的积极性有了明显改善,各小组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竞争现象,从而在整个班级出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程满意度及网上课程评价中均对计量经济学教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较2010年以前有较明显的提升.具体实训情况见表1.
表1 实施实训内容改革和5 S管理前后学生参加实训情况比较
4.2 学生计量软件上机测试的成绩明显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的度量之一就是学生的上机测试成绩是否有所改善,虽然每次测试的学生年级不同,即非重复抽样,但是整体平均水平是可以进行对比的.由于在内容和管理方法两方面都实施了改革,学生每一次上机实训都按质按量完成了实训任务,通过小组讨论和共同努力,学生的团队意识和组织纪律性都得到了提高,因此应用两总体的均值检验,在5%显著性水平下表明实施改革后学生的计量软件上机测试成绩有明显示提高.
4.3 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与参加挑战杯作品中应用计量方法的比例上升
由于计量经济学目前为止均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应用计量方法进行创新性实践研究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在2011年前在毕业论文撰写中应用计量方法的每届学生大约在10篇左右,主要是做一些简单的实证分析;2011年后即2008级学生在选题应用计量方法的有19篇,较之前有明显的增加.另外,提交的大学生“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中应用计量方法进行实证分析的作品也有明显增加,在第九届“挑战杯”湖南省大学生竞赛以及“西安世园会”专项竞赛中获奖的两篇作品均应用了计量方法.
5 分析讨论
通过对计量经济学实训教学在内容和管理方法两方面实施的改革,结果表明其效果是明显的,充分体现了怀化学院“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普及到课程教学中的成效.实训内容的设计考虑了计量经济学课程本身的局限,另一方面则考虑了学生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根本目的;5 S管理在计量经济学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则表明,该方法不仅能够在企业管理中实用可行并产生明显效果,在高校实验室管理和学生实训的现场管理中也具有非常明显的效果.当然,要推行5 S管理还需要更多耐心细致的工作,特别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时间.
[1]李子奈,潘文卿.计量经济学 (第三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洪永淼.计量经济学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J].经济研究,2007,(5):139-153.
[3]寇艳玲.在实验教学中推行“5 S”管理成效的比较分析[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159-161.
[4]张沛东.5 S管理理念在高校动物生理学实验室中的运用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4):249-251,257.
[5]苏志平.5 S管理在旅游管理实训中心的实践与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1):75-78,147.
[6]朱达凯.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5 S管理探析 [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27(11):190-191.
[7]张 华.如何在学生宿舍管理中开展“5 S”活动 [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6(5):115-116.
[8]王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引入5 S管理初探 [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6):128-130.
[9]钟淑萍.管理学视角下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5 S模式[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6):279-280.
[10]何燕.5 S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引进研究 [J].安徽农业科学,2009,(19):9276-9278.
[11]李冬.5 S管理在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J].机械职业教育,2009,(11):57-58.
[12]刘祝兰.5 S管理在财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 [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30(2):197-199.
[13]李子奈.关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 [J].中国大学教学,2010,(1):18-22.
[14]伏润民.中外大学经济学划分及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8,(1):88-91.
[15]李子奈.再谈计量经济学模型方法论研究 [J].经济学动态,2010,(11):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