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的实证分析
2012-01-10朱芬华
朱芬华
近几年来,安徽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日益扩大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这种差距的确是正经历着飞速的社会和经济变革的国家所具有的一个很突出的政治特征”[1],要走现代化道路,最初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可避免.但当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时,会影响社会稳定.当前,收入分配问题已经到了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时候.如果收入差距继续扩大,必将成为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隐患.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逐步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普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有利于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也有利于平衡不同群体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我们不仅要通过发展经济,把社会财富这个“蛋糕”做大,也要通过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把“蛋糕”分好,让全体人民都能够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2].
1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现状
受全省民生领域投入不断加大及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等政策性因素的拉动,2010年安徽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 788元,同比增长12.1%,十年间年均增长11.6%.同时,由于全省经济活力不断增强,创业及经营环境不断优化,城镇居民收入渠道的不断拓宽,财产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的比重也在稳步提升.各级政府十分关注农民增收问题,逐步取消农业税,提高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不断加大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惠农政策支持力度,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积极拓宽农民就业渠道,为农民增收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农民收入出现快速增长的可喜局面.到2010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 285元,同比增长17.3%,总体上农民收入增幅快于城镇居民5.2个百分点,十年间年均增长10.8%.
表1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情况表
从表1中可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渐拉大,城乡居民收入之差从2001年的3 649元增长到2010年的10 503元,增长速度较快.城乡居民收入比相对平稳,从2001年的2.8增长到2003年的3.2,略微回落后2006年又增长至3.3,之后平稳回落到3.
图1 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变动趋势图
图2 城镇和农民居民收入增长趋势图
从图1中可看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都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且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一直高于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差在2005年之前是稳中有升,之后便呈逐步扩大趋势.从图2整体来看,城镇居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的波动幅度比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要小.具体来说,城镇居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2002年较前一年有所下降,2003年的增长幅度很大,2004年又有所下滑,从2005到2007年呈比较匀速的增长趋势,2008和2009年的下滑速度比较明显,但2010年又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收入的年增长速度2002较前一年有所加快,2003出现大幅滑落,到2004年出现猛升的趋势,2005年又滑落得较快,2006年和2007年出现快速匀速增长趋势,2008年和2009年出现不同程度的滑落,2010年又出现猛增势头.
2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化水平的实证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是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和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现象,美国统计学家西蒙·库兹涅茨提出了关于城乡收入差距的“倒u型假设”理论.他在分析一些发达国家收入分配的变动状况后得出结论:在经济增长的早期阶段,城乡居民的收入不平等会不断扩大,当一个社会从前工业化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过渡时,城乡居民收入的不平等扩大更为迅速,最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又会缩小.从安徽统计年鉴可知,安徽省第一产业占GDP比重一直在降低,从2000年的25.56%降至2009年的14.86%,第二产业占 GDP比重一直在提高,从2000年的36.41%降至2009年的48.75%,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相对较稳定,综合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可知,安徽省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文章以安徽省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关系.
表2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和安徽省城市化率
表2反映的是2001—2010十年安徽省城市化率和城乡居民收入差.文章采用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来衡量城市化水平,即某一地区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了人口在城乡之间的空间分布,是目前最为实用的,也是运用最为广泛的城市化水平指标.
根据表2中的数据,以城乡居民收入差(元)为因变量,以城市化率(%)为自变量,利用 EVIEWS3.1软件进行回归分析,得出如下结果.
表3 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和安徽省城市化率的回归分析结果
由表3可知,R2=0.985,表明模型有很高的拟合优度,而且F检验也是高度显著的,说明城市化水平X对城乡居民收入差Y的总影响是显著的.现对每个变量的显著性进行 t检验,取α=0.05时,查 t分布表得t0.025(10-1-1)=2.160,而由表3中估计结果可知,X的 t统计值绝对值|t|为22.805,此时|t|≥t0.025(10-1-1)=2.160,即常数项和X的 t检验都是显著的.
利用软件建立回归模型之后,为了完整、清晰地反映有关统计信息,我们将计算结果书写成以下“报告形式”:
Y=-11490.51+500.974X
R2=0.985
从上式我们可以看出,城市化率每上升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就要上升500.974元.这吻合了库兹涅茨提出的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型假设”理论,即安徽省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根据库兹涅茨关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倒u型假设”理论,后工业化阶段之后,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水平又会逐渐缩小.因此,不能由于城市化率的提高会扩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放缓城市化进程的速度,根据库兹涅茨的“倒u型假设”理论,要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更需要推进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进程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3]由此,文章从城市化水平角度提出缩小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对策.
3 缩小安徽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若干对策
3.1 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不能单项推进,必须有各项制度配套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推进土地制度改革.农民失地不仅是城市化发展的必然,更是农民自身发展的需要.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为农民增收开辟新的途径.让更多农民离开土地,在工业化、城市化的牵引下完成人口与资源的优化组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农民失地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时代进步的需要.鼓励离乡进城农民将土地转让金的部分或全部交与社会保障机构,以“土地”换“保障”,为进城农民解决后顾之忧.只有这样才能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土地产权的自主交易和自由流转,从而促进土地集中,以使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使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同时提高农业劳动力的人均土地拥有量,实现土地的规模经营,才有可能使少量的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真正脱贫致富[4].
3.2 改革户籍制度,有序组织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源于城乡经济的显著差异,而城乡经济的显著差异主要是劳动力的流动受到抑制,形成了分割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和城市劳动力市场.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需要拆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的门槛,消除附着在户口上的城乡居民的权利不平等制度,保障公民的迁徙自由、居住自由和择业自由.同时要降低城市户籍门槛,放宽入户条件.安徽省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大量的农用地转化为了城市用地,实现了“土地城市化”.然而,以划分农业人口与非农业人口为特征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使在城市生活和工作的农民工无法真正变为城市市民,没有实现“人口城市化”.只有农民的户籍问题解决之后,农民才会安心将土地交出,土地资源也还能有效得到整合,农民的转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只有让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享受同样的国民待遇,才能形成城乡经济的一体化,从而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3.3 加快城乡产业融合
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要求我们必须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城市化的发展就是要彻底打破当前城乡产业分割的格局,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在城市化的产业布局中实现城乡经济统筹,以城市繁荣带动农村发展,构建城市现代产业对农业包括农村中的第二、第三产业改造的有效机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城乡融合的基础是产业融合,推进城乡产业一体化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突破口,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这也符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城乡统筹思路,既要使城乡经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又要使城乡经济社会结构全面转换,不仅要调整政策导向,而且要调整发展战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经济运行机制[5].坚持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培育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支撑,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鼓励和推进农民就业创业,不断提高城乡产业发展水平,夯实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的基础.
3.4 科学规划,推进农村小城镇建设
小城镇作为一定区域内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城乡相连的桥梁和纽带.农村城镇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聚集资本和人口,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城乡关系,逐步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科学规划小城镇,必须抛弃“以乡建城镇”模式,最好以地(市)为单位,按区位优势、资源条件、人口规模和经济发展水平,科学规划小城镇区域布局.小城镇的规划要从区域经济发展的高度来设计,只有将局部的、个体的城镇放到区域经济的整体中建设发展,才能形成区域合理、有序的城镇群体结构[6].要把小城镇作为中心城区的卫星城市来规划建设,进行高标准、高起点规划,把核心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旧村改造、新村建设结合起来,让更多的农民享受到城市化带来的成果;在规划建设过程中要用好政策,引进品牌大企业参与合作开发,以推动小城镇建设速度;同时更要重视生态环境保护,使示范小城镇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城区,充分发挥小城镇在联结城乡、辐射农村和扩大就业中的重要作用.
3.5 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个社会要和谐发展,就必须有完善的福利保障体系,缺乏保障的人员会影响社会稳定.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兼顾当代人与后代人的福利权益,用制度来确保社会保障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全面推进城市化进程中,把切实解决城镇低保户、农村贫困户和五保户的生活困难作为重点工作.建立和健全覆盖整个社会的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是有效地实施城镇化、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后顾之忧的一个紧迫任务.为建立覆盖城乡的统一的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享受与城里人一样的社会保障,国家应尽快出台政策,要采取有力措施,规范管理,为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制度保证[7].政府要高度重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框架,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原来主要涉及国有单位的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障面,逐步建立城乡平等一致的、覆盖全社会教育、医疗、养老保险等保障体系.
[1]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3:71.
[2]温家宝.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改革分配制度[J].理论参考,2010,(7):4.
[3]蔡继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和制度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0,(6):27.
[4]蔡继明.加快城市化进程,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J].理论前沿 ,2009,(14):8.
[5]王立成.解决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的对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0,(42):33.
[6]钱梦燕.安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及其缩小途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6-97.
[7]赖文燕.城镇化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必然选择[J].金融经济,201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