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32例HIV/AIDS门诊患者心理状况初步调查*
2012-01-09段呈玉瞿广城李艳萍马克坚
赵 竞, 王 莉, 段呈玉, 瞿广城, 李艳萍, 方 路, 马克坚,朱 志
(云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 云南 昆明 650223)
艾滋病作为一种无法治愈的慢性疾病不但会带给患者躯体的痛苦,而且疾病本身及外界压力对患者精神心理也存在长期的不良影响。为了解云南省HIV/AIDS患者的心理状况,笔者对部分门诊患者作了初步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抽取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医医院和临沧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的HIV/AIDS患者作为调查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艾滋病诊断标准,且愿意接受调查的患者。排除标准:不愿意接受调查的患者。艾滋病诊断采用卫生部《艾滋病诊疗指南》的标准。共纳入患者33例。
1.2 调查方法 患者一般资料和心理状况评定。①一般资料:性别、民族、年龄、居住地、婚况、教育程度、职业、家庭年收入、家庭总人口数;艾滋病情况:HIV检出时间、可能感染时间、可能感染途径、CD4细胞计数、病毒载量、艾滋病分期、机会性感染及其他并发症、治疗情况。其中的药物滥用者,还需调查药物滥用情况:滥用品种、开始时间、滥用方式、戒断情况、是否行美沙酮维持治疗。②心理状况评定: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中文版(王征宇,1984年)[1]。工作人员向患者交代评分方法后,由患者自行评定。对于文化程度低的患者,由工作人员逐条念给患者听,并以中性的、不带暗示性的语言向患者解释。评定时间范围为最近一星期内情况。评定结束后由工作人员检查量表,凡有漏评和重复评定的,提醒患者考虑后重新评定。现场调查在2007年8月完成。
1.2.1 评分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共90个项目,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及其他等10个因子。每个因子包括一定数量的项目。各项目根据症状的有无及严重程度采用5级评分法。
1.3 统计分析 根据量表建立相应的Access2000数据库。采用SPSS14.0(测试版)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常模的比较采用单样本t检验,检验水平α=0.05;方差齐性检验采用Levene检验,检验水平α=0.10;组间比较根据方差齐性检验结果采用两样本t检验或t’检验,检验水平α=0.05。
2 结果
2.1 参与者数量分析 症状自评量表(SCL-90)填写完整,无漏评、重评为合格量表。共发放量表33份,收回合格量表32份,有效率97.0%。
2.2 一般情况 接受调查的32例患者中,性别:男22例,女10例;年龄:最小22岁,最大46岁,平均年龄32.3岁;民族:汉族20例,少数民族12例;婚况:未婚5例,已婚23例,离异3例,缺失1例;教育程度:小学以下4例,小学1例,初中15例,高中/中专10例,缺失2例;职业:农民14例,其他职业6例,无业11例,缺失1例;HIV可能感染途径:性接触9例,注射毒品19例,不明4例;艾滋病分期:无症状期18例,发病期11例,缺失3例。
2.3 HIV/AIDS患者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HIV/AIDS患者的SCL-90评分与全国常模[2]相比存在较大差异。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都高于常模,阴性项目数低于常模,差异有统计意义。躯体化、强迫、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高于常模,差异有统计意义;人际关系因子与常模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HIV/AIDS患者SCL-90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s ,分)
表1 HIV/AIDS患者SCL-90评分与中国常模比较( ±s ,分)
HIV/AIDS(n=32)中国常模(n=1338)tP总分174 69±56 44129 96±38 764 4830 000总均分1 94±0 631 44±0 434 5190 000阳性项目数39 72±18 3024 92±18 414 5750 000阴性项目数50 28±18 3065 08±18 33-4 5750 000阳性症状均分3 02±0 792 6±0 592 9800 006躯体化1 98±0 861 37±0 484 0390 000强迫2 06±0 791 62±0 583 1650 003人际关系1 88±0 751 65±0 511 7440 091抑郁2 19±0 891 5±0 594 3880 000焦虑1 94±0 851 39±0 433 6750 001敌对2 02±0 891 48±0 563 4110 002恐怖1 53±0 501 23±0 413 3620 002偏执1 72±0 641 43±0 572 5810 015精神病性1 68±0 601 29±0 423 6500 001其他2 22±0 96
2.4 HIV/AIDS患者评分组间比较
2.4.1 男性与女性评分比较 敌对因子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阴性项目数、阳性症状均分,及其余各因子分男性与女性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如表2、表3所示。
表2 男性与女性评分比较1( ±s ,分)
表2 男性与女性评分比较1( ±s ,分)
男(n=22)女(n=10)Levene检验t检验FPtP总分176 68±51 95170 30±68 150 2340 632 0 2920 772总均分1 96±0 581 89±0 760 2340 6320 2920 772阳性项目数41 59±17 1935 60±20 890 3200 5760 8550 399阴性项目数48 41±17 1954 40±20 890 3200 576-0 8550 399阳性症状均分3 03±0 773 00±0 880 8090 3760 0800 937躯体化1 97±0 752 01±1 110 8530 363-0 1040 917强迫2 12±0 811 94±0 760 0320 8590 5840 563人际关系1 92±0 741 80±0 800 0900 7660 4100 685抑郁2 19±0 842 19±1 030 0200 890-0 0200 984焦虑1 90±0 792 05±1 020 2810 600-0 4690 642恐怖1 52±0 501 54±0 520 0070 935-0 1210 905偏执1 80±0 661 55±0 610 0020 9651 0310 311精神病性1 74±0 621 55±0 580 0960 7590 8080 426
表3 男性和女性评分比较2( ±s ,分)
表3 男性和女性评分比较2( ±s ,分)
男(n=22)女(n=10)Levene检验t’检验FPt’dfP敌对2 24±0 931 52±0 553 0100 0932 75927 6950 010其他2 13±0 702 41±1 405 7280 023-0 61011 1210 554
2.4.2 不同感染途径的评分比较 按性接触感染与注射吸毒感染分2组比较。注射吸毒感染者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性接触感染者,阴性项目数显著低于性接触感染者。注射吸毒感染者强迫、人际关系及抑郁因子显著高于性接触感染者。阳性症状均分,及其余各因子分2种感染途径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性接触感染与注射吸毒感染评分比较1( ±s ,分)
表4 性接触感染与注射吸毒感染评分比较1( ±s ,分)
性接触(n=9)注射吸毒(n=19)Levene检验t检验FPtP总分141 33±43 87182 68±48 420 2090 651-2 1710 039总均分1 57±0 492 03±0 540 2090 651-2 1710 039阳性项目数25 11±19 4845 26±13 491 7610 196-3 1970 004阴性项目数64 89±19 4844 74±13 491 7610 1963 1970 004阳性症状均分2 90±0 823 01±0 780 1630 690-0 3570 724躯体化1 48±0 502 03±0 730 7360 399-2 0210 054强迫1 54±0 482 29±0 771 1640 290-2 6620 013人际关系1 47±0 722 03±0 650 2090 651-2 0660 049抑郁1 57±0 652 39±0 730 2880 596-2 8470 009焦虑1 57±0 541 98±0 780 9040 351-1 4290 165敌对1 94±1 152 05±0 831 9020 180-0 2850 778恐怖1 29±0 401 59±0 481 0720 310-1 6210 117偏执1 46±0 741 80±0 600 0150 904-1 2790 212精神病性1 44±0 571 71±0 600 1930 664-1 0960 283其他2 13±1 422 16±0 672 1020 159-0 0790 938
2.4.3 不同艾滋病分期的评分比较 按艾滋病无症状期与发病期分2组比较。发病期患者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无症状期患者,阴性项目数显著低于无症状期患者;发病期患者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及焦虑因子显著高于无症状期患者。阳性症状均分及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无统计学差异。结果如表5、表6所示。
表5 艾滋病无症状期与发病期评分比较1( ±s ,分)
表5 艾滋病无症状期与发病期评分比较1( ±s ,分)
无症状期(n=18)发病期(n=11)Levene检验t检验FPtP阳性项目数34 28±18 1049 64±17 720 0010 981-2 2350 034阴性项目数55 72±18 1040 36±17 720 0010 9812 2350 034阳性症状均分2 96±0 773 24±0 881 0750 309-0 9100 371强迫1 84±0 712 53±0 830 7720 387-2 3680 025人际关系1 69±0 652 31±0 830 4770 496-2 2480 033敌对1 98±1 012 20±0 740 9930 328-0 6120 546恐怖1 44±0 451 74±0 581 8260 188-1 5440 134偏执1 61±0 642 02±0 630 0000 992-1 6520 110精神病性1 62±0 571 83±0 680 4530 507-0 8730 390其他2 11±1 012 49±0 940 7880 382-1 0120 321
表6 艾滋病无症状期与发病期评分比较2( ±s ,分)
表6 艾滋病无症状期与发病期评分比较2( ±s ,分)
无症状期(n=18)发病期(n=11)Levene检验t’检验FPt’dfP总分158,89±43,64208,55±68,084 2190 050-2 16315 0940 047总均分1 77±0 482 32±0 764 2190 050-2 16315 0940 047躯体化1 66±0 542 55±1 0713 7510 001-2 57313 1500 023抑郁2 00±0 742 59±1 073 5050 072-1 60015 8450 129焦虑1 67±0 532 50±1 1112 2090 002-2 31012 8280 038
3 讨论
纳入的32例患者,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及HIV感染途径、分期等情况,均与云南省的艾滋病流行情况较一致。
HIV/AIDS患者与中国常模比较,总分、总均分、阳性症状数、阳性症状均分都升高,说明其心理状况明显差于正常人。除人际关系外,各因子分均普遍升高,说明患者出现广泛的精神心理症状。因为社会歧视尚未消除,HIV/AIDS患者在社交中大多存在一定的自卑与不自在感觉,本次调查人际关系因子升高不明显,可能与纳入的患者均系门诊治疗患者有关。
艾滋病发病期与无症状期比较,总分、总均分、阳性项目数升高,说明患者心理状况随病情加重而明显变差。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及焦虑因子分升高,说明患者自觉的身体不适感增加,对疾病和死亡的焦虑明显,自我控制能力变差,社交更加退缩。
正常人群中不同性别的评分无显著差异。本调查中HIV/AIDS男性患者除敌对因子分显著高于比女性外,其他各项评分均无显著差异,与正常人群情况类似。
注射吸毒感染者与性接触感染者比较,注射吸毒感染者总分、总均分及强迫、人际关系、抑郁因子等显著高于性接触感染患者。说明注射吸毒感染者因为药物滥用而产生心理扭曲与畸变,故比性接触感染者存在更严重的心理障碍。强迫因子分高,说明吸毒者的成瘾状态及对毒品的渴求;人际关系因子分高,说明吸毒者脱离正常社会环境,缺乏社会适应能力;抑郁因子分高,说明吸毒者心情苦闷,缺乏对生活的兴趣与信心。
HIV/AIDS患者存在广泛的精神心理异常[3],把心理治疗引入目前的关怀救治工作,针对不同艾滋病分期及感染途径患者的心理异常差异予以不同的处理对提高疗效,促进患者回归正常社会必将有重要的意义。
[1]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J].上海精神医学,1984,2:59~95.
[2]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会电子影像出版社,2005:64~65.
[3]孙善业,鹿存芝.327例强制戒毒人员症状自评量表分析[J].宁夏医学杂志,2006,12:94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