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影响的实证检验
2012-01-07阎国光
骆 琪,阎国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统计与数学学院,武汉430073)
0 引言
人口老龄化趋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2050年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数将超过4亿,意味着全国每10人当中就有3位是老人。面对严峻的人口老龄化挑战,如何提高广大老年人群体的健康水平,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因素较多,包括居住模式,婚姻状况,子女数量,社会经济地位等。在对老龄人健康影响因素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大多倾向于研究居住模式,婚姻状况,子女数量等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考虑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的较少,深入探析健康状况的社会经济因素差异模式的定量研究更是寥寥无几。而国外学者则较早注意到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健康状况的联系,许多学者认为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存在重要影响,而且其影响是复杂多维的。
事实上,近些年来由于国内经济政策、社会生活习惯方面的变化,使得影响我国老年人健康的诸多因素中,社会经济地位日益突出。在控制其他相关影响因素后,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1 数据来源与模型选择
1.1 数据来源
本文的数据来自美国杜克大学与北京大学联合组织的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调查项目(CLHLS)。该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抽样方法,调查对象为65岁以上的老年人,覆盖我国85.3%的人口。整体上讲,高龄老人比重偏大。因此,本文利用数据中附带有关权数变量,对此进行加权调整,以保证样本具有代表性。
1.2 变量选择和描述性统计
在因变量的选择上,由于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完好性各方面都达到良好的状态,老年人的总体健康应从生理和心理两方面来衡量。因此,本文扩展了卫生经济学的现有研究中个人健康的内涵,利用3类指标来表示个人的健康水平,一是客观健康状况,二是主观幸福度,三是自评健康状况。在生理健康方面,选取客观健康状况作为因变量,避免主观性对老年人客观生理状况评价产生偏差;心理健康指标则选取主观幸福度,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状况以及生活满意程度进行测评;同时,引入自评健康指标,结合生理和心理的要求,既测量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又测量情感调节水平。其中自评健康和主观幸福度分为5个等级,从1到5分别为:非常差、差、一般、好、非常好;客观健康状况分为4个等级,从1到4分别为:很不健康、较不健康、较健康和非常健康,分值越高代表健康状况或幸福度越高。三个因变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解释变量的选择上,由于社会经济地位是教育,收入,职业,财富以及居住地区等指标的综合反映,其中收入是运用最广的指标,也是社会经济地位的标志性指标,受教育程度通过文化、社会及心理因素来影响健康,也是重要指标之一,而结合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居住地属性对医疗设备的享用程度存在差异,也会影响老年人健康状况。因此,本文选取收入、受教育程度和城乡分布三个指标作为社会经济地位变量。
其他解释变量中,人口统计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和婚姻状况;初始健康条件用自理能力(ADL)衡量;健康行为包括是否吸烟、喝酒、参加体力劳动、进行日常锻炼;医疗状况用能否及时就医衡量。控制这些解释变量后,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
众多研究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各指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所以,首先应对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以保证不存在信息严重重叠的指标,也避免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更重要的是通过各变量间的正负相关性来判断社会经济地位高低的一致性。
表1 社会经济地位各指标的斯皮尔曼相关系数
这些相关系数的大小以及显著性反映出受教育程度、收入以及城乡分布三者均呈现出正相关。其中,收入与城乡分布的相关性最大,我们可以认为,随着人们收入增加,更容易迁居到城镇。
表2 主要变量描述统计
为了有直观的认识,表2给出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和自理能力与因变量的交互关系。首先比较各因变量之间的关系,发现自评健康状况与客观健康状况存在着差异,客观健康状况显示的健康程度比自评健康的高出1.5倍;无论是客观健康、自评健康还是主观幸福度,达到好或者非常好的标准的比例超过一半,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普遍满意。受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程度倾向于更好,但并不显著;自理能力对老年人的健康有正效应;城乡分布和婚姻状况对老年人的健康状况影响并不大。
1.3 模型选择
本文在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直接作用时,因变量分别是自评健康状况、客观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度;在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间接作用时,因变量为自理能力;上述各因变量均为分类数据,适宜采用概率模型。本文各因变量的离散数值均大于两类,需采用有序概率模型。
本文选取有序Probit模型进行分析,其一般形式为:
y* 属于区间(-∞,α1],(α1,α2],...,(αk-1,αk],(αk,+∞)时y的取值分别为0,1,2,...,k,通常使用最大似然法估出αi(i=1,…,k)和β的值。
2 有序Probit模型回归结果分析
2.1 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对健康状况的参数估计
有序Probit参数估计结果可以用来分析变量影响的方向、相对大小和显著性。表3的模型1、模型2、模型3分别为对客观健康状况、自评健康状况和主观幸福度进行回归。解释变量中,收入变量为样本数据取对数,受教育程度则由于样本数据中普遍偏低,分为文盲、小学、初中及以上三个等级,城乡分布包括农村、小镇和城市三种情况。
客观健康变量对健康评价最具客观性,收入越高或教育程度越高健康状况越好,因为收入改善生活质量,高收入老人在营养调理、食品安全、适宜住所和就医及时性等方面都占有优势,有积极作用;教育通过健康行为、工作环境等来影响健康,也通过增加收入促进健康;居住地属性的Wald检验是显著的,居住在小镇和农村的老人差异不明显,但居住在城市的老年人健康状况显著差于农村。究其原因,一是因为城市发展迅猛,生活环境污染程度加大,导致城市老人疾病率上升,降低生活质量,农村环境变化小,自然环境优越,更适宜老年人生活;二是因为农村老人更多的从事农活,身体素质好,促进客观健康;而且,虽然城市更发达,医疗器械更先进,但近年来城市人口的骤增也带来一系列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老人的健康状况。
自评健康状况结合主观和客观两方面,与客观健康的一些结论呈现一致性,但有差别。收入对自评健康的影响是显著的,收入越高越利于健康,与客观健康结论一致;城市老人自评健康显著低于农村,是由于城市医疗条件较好(如定期体检等)使得城市老年人对自身健康状况和隐患了解较为确切;教育系数与健康呈负相关,教育提高老年人对健康的评价标准,也使老年人对自身身体状况更敏感,容易意识到自己身体的疾病,从而对自评健康产生负效用,蒋承(2011)也有类似的结论。
主观幸福度是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体现,与自评健康有一定的联系。由模型3的结果可知,收入的影响是正向显著的,高收入老人更容易满足基本需求(如食物,住所,健康等),因此主观幸福感增强。城乡分布的系数均为负值,城镇老人主观幸福度低于农村,城市生活环境给老人生活满意度带来负效用,与胡军生等(2006)的结论一致。教育系数不显著,体现了普遍较低的受教育程度对老人的主观幸福度没有明显的影响,这与考虑客观健康、自评健康时有所不同。
其他变量的回归中,自理能力与客观健康、自评健康和主观幸福度均显著相关,自理能力越好老人健康状况越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极大程度影响老年人的行动和残障率,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构成影响。
2.2 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对自理能力的参数估计
由前文结论可知,自理能力与客观健康、自评健康和主观幸福度均显著相关。然而,社会经济地位是否通过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来影响健康?为此,本文做进一步研究,探讨社会经济地位与自理能力的相互关系。
为精确探究社会经济地位与自理能力的关系,本文运用Katz分级法,将自理能力细分为6个等级,序数越大则自理能力越好,回归系数估计值见表4的模型4。
一方面,城乡分布对自理能力的影响显著,城镇老年人自理能力低于农村,一方面,农村的辅助工具条件普遍匮乏,农村老人更多依靠自己完成日常性活动,保持了较好的自理能力;另一方面,农村老人享受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这也帮助他们保持了较好的日常自理能力,与徐勤(2001)、曾毅(2004)等结论一致。
表3 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对健康状况的参数估计
表4 社会经济地位变量对自理能力的参数估计
另一方面,收入在10%的检验下并不显著,但在15%的检验下边缘显著(p值=11.2%),认为收入与自理能力正相关,可能是因为收入较高的老年人获得的社会医疗保障较好,拥有更多机会来应付残障的发生,从而提高了自理能力。
最后,受教育程度系数与自理能力在模型中虽均呈负相关,但Wald检验表明不存在联合显著,所以教育程度对老人的自理能力没有明显的影响。
这些表明,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具有“间接效应”,能通过自理能力影响健康,这体现了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多维影响。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运用有序Probit模型,从实证角度探讨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影响。区别于之前的文献,本文首先拓展健康的内涵,结合生理和心理两方面,分别选取客观健康、自评健康和主观幸福度三个指标共同反映老年人健康状况;其次构建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状况影响的“直接——间接双重效应”作用路径框架,不仅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的直接影响,而且研究社会经济地位是否通过影响老年人的自理能力,从而对老年人健康造成间接影响。
模型结果表明:(1)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的健康存在“直接效应”,而且影响是复杂的。(2)社会经济地位的3个指标,高收入老人拥有更好的客观健康、自评健康以及主观幸福度;而城市老年人的客观健康、自评健康以及主观幸福度不及农村老年人;受教育程度与客观健康状况正相关,与自评健康状况负相关,对主观幸福度影响不显著。(3)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有显著影响,收入越高的老年人自理能力越好,农村老年人自理能力显著好于城市老年人,从而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间接效应”。
综上可知,社会经济地位对老年人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意义深远。从长远发展而言,政府应该提高养老金金额,特别是针对低收入老年人和农村老年人,应该增加财政补助,从政策上缩小经济差距,提高各阶层老年人的健康公平性。同时,政府还需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保障体系,稳定医疗服务价格,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医疗服务。此外,我们也要支持老年人强身健体活动,增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从而提高健康状况。我们需要逐步建立健全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医疗保险体系建设,完善养老金制度,为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努力。
当然,本文尚有一些不足,一是由于使用的是截面数据,无法排除老年人的健康状况会反过来对社会经济地位造成影响,即导致的内生性偏差无法估计;二是未分性别、年龄段进行对比分析,这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1]张拓红等.社会经济地位与老年人健康状况[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2,(9).
[2]曾毅,柳玉芝.中国高龄老人的社会经济与健康状况[J].中国人口科学,2004,(12).
[3]蒋承,张颖.受教育水平对健康的影响——以中国老人为例[J].中国市场,2011,(3).
[4]胡军生,肖健,白素英.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6,(3).
[5]刘丽杭,唐景霞.社会经济地位对居民健康公平的影响[J].中国卫生经济,2004,(6).
[6]尹德挺.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多层次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徐勤,顾大男.中国城乡高龄老人健康及死亡状况特征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1,(12).
[8]刘宏,高松,王俊.养老模式对健康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