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同质化与特色化

2012-01-06张红颖张宗登

艺海 2011年11期
关键词:特色化专业教育同质化

张红颖 张宗登

摘要: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对当前的设计教育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出现了专业设置趋同、课程设置趋同、培养目标趋同的现象。要避免设计教育的同质化现象,必须走特色化设计教育之路。本文以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为例,提出了艺术设计教育必须树立特色化的专业培养目标,开展差异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对口化的人才教育形式。

关键词:艺术设计 专业教育 同质化 特色化

目前,就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较大的美术类院校与综合类高校来看,尽管它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办学理念、办学条件、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各不相同,但专业设置基本一致,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开设等主要方面都存在“同质化”倾向。如果不同学校的毕业生所学的课程、所拥有的技巧、所形成的观念、所具备的能力和知识体系都大同小异,可以称之为专业的“同质化”现象。

1、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同质化现状

自1999年高等院校扩招以来,因“扩招”带来的人才培养质量急速下滑以及人才积压的问题,较之普通高等院校其他专业,可以说问题更加突出、更加典型,甚至更加严重。截止2007年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1683所高校中,有88%以上设立了艺术类专业。急速扩大的办学规模和招生人数给艺术类专业教育带来了极大的压力。艺术学科,尤其是艺术设计专业,已经从小型学科快速发展,成为规模相对较大的热门学科。有教育学者指出:“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浪潮冲击下,大学迷失了自己的办学方向,出现了盲目追随和盲目攀比之风,致使办学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研究滞后、教育水平下降、专业设置趋同,造成我国高等院校教育功能系统的结构性失衡”。(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2002:83.)

(1)、专业设置趋同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设置趋同现象比较严重。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中,那种追求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使得人们纷纷钟情于各种短线的“热门”专业和实用课程,对学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科学精神则不再关心。它们设置专业的前提,并不是由于国内工业部门的需求和国内设计产业到了必须设置艺术设计专业,而是盲目跟风,缺乏必要的调研和论证,导致其专业体系的极不完善。

已设置艺术设计专业的院校(高职院校除外),大致分为三类:一是重点大学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二是普通二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三是三本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这包括民办三本和公办院校所属的独立院校。这些院校设置的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部分)、“陶瓷艺术设计”、“装演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工业产品设计”、“室内与家具设计”、“动画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设计”等。大部分院校并非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开设课程,而是盲目投入,盲目设置,造成培养的人才层次和类型大体相同,大大浪费了人力与财力。

(2)、 培养目标趋同

培养目标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各自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同质化”是指艺术设计各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缺乏清晰定位,各设计专业界限模糊,培养要求大同小异,培养内容基本一致,人才培养目标区分度不高;不同高校艺术设计类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没有学校背景差异和地域差异,皆缺失自身专业特色,达到同质化的程度。

(3)、 课程设置趋同

课程应是围绕专业培养目标而设立的。目前在艺术设计本科专业教育的领域中,弥漫着浓厚的物质主义和实用主义的社会思潮,导致功利性的片面式课程结构普通蔓延。艺术设计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具备熟练的手头操作与制作能力,然而,很多高校大部分设计课程仍然停留在“纸上谈兵”,甚至没有制作车间或工作室,学工业设计的学生从来没有亲手制作过“产品”,体验做工的感觉;学室内设计的学生,又从未制作过家具,对各种材料了解不够,将来在工作过程中的尴尬与艰辛可想而知;而学平面设计的学生,从未接触过印刷工艺,虽一直在训练书籍装帧设计,却从未想过所设计的方案在材料和工艺上是否有实现的可能,当然也包括成本问题。这些都是设计教育观念与教学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更具体地说是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

(4)、 师资队伍趋同

目前国内艺术设计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源于纯美术或工艺美术院校,毕业后直接进入教学岗位,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从书本到书本的教育形式很难形成高质量的设计教育,更谈不上教育的差异化与特色化;绝大部分具有硕士点的院校,设计专业的教师都由本校留校的研究生组成,这样的师资结构也难有新的理念和思想来进行设计教学。以上这些现象都是阻碍艺术设计向差异化发展,导致艺术设计同质化的主要因素。

2、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化发展思路

随着艺术设计专业扩招趋势的日益壮大,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同质化现象已经显得越来越严重。高校要保证自己与众不同的教育地位,能让学生更好地与市场,企业接轨,高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与优势,创造适合现代经济条件下的教学策略,从更高层次上保证教学质量,特别是课堂教学模式与效果。切实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从而突出自身院校的特色。在下文中,笔者以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的教育方式为例,从专业定位、课程设置、培养目标、人才就业等方面对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特色化发展进行讨论。

(1)、专业定位特色化

湖南工业大学是一所具有50多年办学历史的多科性大学,学校以包装教育作为办学的主要特色。艺术设计专业主要在三个学院中具有教学班级,分别是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的工业设计专业和科技学院(独立学院)的各艺术设计专业。其中,包装设计专业为艺术设计教育的学科龙头,处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包装设计艺术学院以艺术设计学科群体和包装专业特色为优势的教学中心、设计中心和研究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一所以包装命名的艺术设计学院。学院现有艺术设计、动画和艺术设计学3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专业设包装艺术设计、广告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以及形象设计与服饰表演5个专业方向;动画专业设动画艺术设计和媒体艺术设计2个专业方向。其中,以包装设计为核心的艺术设计专业是国家级特色专业。由于专业办学历史久、特色鲜明,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的包装教育的主要特色体现在一下两个方面:一是包装作为全校性的专业课程,除了在包装设计专业中有包装课程,在其他设计专业中都将包装设计课程作为主要的专业设计课程。同时,其他学院都有跟包装相关的教育与研究,如包装工程学院的包装材料、包装印刷,机械工程学院的包装机械、包装结构等课程。二是跨学科的设计教育模式,包装设计学院的专业课程教学,整合的是全校性的教学资源。很多课程如包装材料、包装印刷等课程,上课教师是工科学院的老师上课,同时采用工科学院的实验室。这样可以拓展学生的实验,增强设计类学生的逻辑思维。

(2)、课程设置差异化

课程的问题是教育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选择、确定和变更教学内容,是所有地方、学校和教师要认真关心和研究的问题。湖南工业大学艺术设计类专业的课程设计主要强调“四重”,分别是重理论、重应用、重实践、重实战。在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以及对视觉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对事物的把握能力,让学生把设计理论转变成可观可视的设计作品。在专业课程教学中,重视课程教学的实用性,专业课程的作业与课题均围绕相关的应用实际进行,把学生的书本设计理论转化为设计作品。在学生课余时间,推荐学生到设计工作室或者设计公司进行设计实践,带领学生前往设计前沿的领域进行学习观摩,还邀请全球著名设计师如靳埭强、肖勇等来校讲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部分老师均有工作室与设计公司,学生进校不久,便跟随老师一起在工作室参与相关的设计项目,增强自身的实战能力。

(3)、人才就业对口化

校企联合学院人才培养的主要对口化机制,这种方式即可以让学校的教学顺应市场的运作和需求,同时学校也为企业注入了活力和创造力,保证产、学、商、研的一体融合。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而企业也需要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加入来壮大自己。学校与企业的联合便能使学生直接把理论和生产结合起来,这样学生毕业后适应工作岗位的磨合期就缩短了,就能更快地给企业带来利润

为了保证学生设计技能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就业口径,我校包装设计艺术学院采用对口化的课程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某些课程的设计课题由合作企业提供相应经费作为支持,教师全程指导,企业全程监控,从而既保证学生的实战能力,又能突出人才培养的对口化。

3、结语

随着设计教育规模的扩大,设计专业学生人数的逐渐增多,高校在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根据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自身条件,确定办学层次和类型,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培养出受社会欢迎、有特色、高质量的人才,创出学校的声誉和特色。设计教育要求同存异,在同质化中树立特色化,开展差异化的课程教学模式,采用对口化的人才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郁芳,基于符号学的产品同质化现象的考察[J] . 常州工学院学报,2005(1):71-72.

2.谢安邦主编.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新进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4-85.

3.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2.

4.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改革与建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陈玉琨.现代教育管理技术[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4:106.

6.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42.

7.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81-182.

(作者单位: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本文系湖南工业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1D17)

责任编辑:翁婷皓

猜你喜欢

特色化专业教育同质化
全员参与创建特色化的安全文化体系
基于多种模式的内蒙古农牧业特色化研究
打造特色化外汇风险管理体系
高职艺术院校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
房地产专业教育与“三创”教育的耦合效应
工程教育认证模式T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研究
时事新闻报道如何避免“同质化”
戏曲“同质化”现象之思考
如何编写个性与特色化的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