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邵夷贝:从北大才女到“死文青”

2012-01-04陈永恒

高中生学习·高一版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大龄文艺创作

陈永恒

邵夷贝,笔名邵小毛,生于1983年,独立民谣歌手,原创音乐唱作人。代表作品:《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麦兜响当当》、《现象2009》、《我们》和《谁偷走了你的时代》等。

每一代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疑问,但是唯一的相同点就是,每一代人的问题到最后都没有人能够回答。

瘦小、素颜、学生头的邵夷贝坐在你身边,安静得甚至有点羞涩。当别人说话时,她总是很认真地倾听着。她经常重复的一个动作是,捋两小撮垂在肩膀上的头发。即使回答别人问题时,她的语速也是缓慢而平和的,绝不会有特别亢奋的表情和高昂的语调。

但正是这个看似温顺、娇弱的北大新闻系毕业生在2009年却意外爆红网络。凭借《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我们》、《现象2009》和《谁偷走了你的时代》等极具锐气和社会批判性的作品,邵夷贝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进入了公众的视野。

文艺女青年之路

6月1日,邵夷贝到广州专场演出。尽管这是全国巡演的第三站,尽管当晚还下着淅淅沥沥的小雨,尽管主唱邵夷贝还因上呼吸道感染持续咳嗽,但是广州大道中191空间现场还是涌进了300多个热情的歌迷。

“感谢大家的捧场,真没想到今天会有这么多人来。另外,其实我挺感谢这首歌的,正是它能够让大家迅速地听到我的声音。”站在广州巡演的舞台上,邵夷贝毫无悬念地选用了《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作为演唱会的结束曲目。

“我是在一个朋友家玩的时候被拍的,然后就传到网上,也没有跟我说,后来我还很生气,我让他撤掉,但已经被转到了很多别的网站,所以没弄掉。”谈到《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为什么会传到网上时,邵夷贝这样说。

凭借干净清新的唱腔,轻松幽默的歌词,这首描写“剩女”微妙心态的《大龄文艺女青年之歌》被疯狂转载,短短三个月点击量就超过几十万人次。就这样,邵夷贝以一种网络红人的方式冲进公众视野。

冲进公众视野,邵夷贝挨了许多板砖,其中最猛烈的批评是:作为音乐人,她的吉他弹奏水平真的很烂。

但是邵夷贝并不这样认为。“吉他弹得很好的,我可以跟他合作嘛,(做音乐)没有必要自己什么都会。当然,我并不是说技术不重要,我只是想说,我不喜欢别人那种技术不行就不能做音乐的姿态。你批评我,我接受,但是你不能觉得你强,就不让弱的人开始走路。”

事实上,邵夷贝也并没有停止走路,尽管颤颤巍巍,但还是一步一个脚印,从网络走进现实,从北京的小舞台走向了全国的大舞台。

2009年7月,电影《麦兜响当当》全国上映,其主题曲《麦兜响当当》便是邵夷贝创作的;2010年1月,百度和凤凰卫视联合主办时事沸点活动时,邀请邵夷贝创作主题曲,于是就有了《现象2009》;2010年3月两会期间,邵夷贝将视角对准了中国最普通的民众,创作了《我们》来讲述他们的悲喜酸甜,唱出了中国小人物的辛悲;2010年5月,南方报业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盛典,也找来邵夷贝创作和演唱十年电影主题曲《光影历史》。

除了与媒体合作不断推出作品外,这期间邵夷贝还创作了许多其他类型的作品。其中有关注中国音乐工业现状的《独立音乐新纪元》,有关注在恋爱关系中处于相对弱势的《爱情乙方》,还有思考性格内向者与社会沟通问题的《沟通障碍有福音》。

“我喜欢真实的表达”

“谁把你教育得善良无害,让你在现实中哭着学坏”“谁把你的学历变成一纸空白,告诉你这是优胜劣汰”。这首《谁偷走了你的时代》虽然只是现象白描而已,但是观众听了以后,还是实实在在被触动了一回。

无论是何种题材的创作,邵夷贝总是喜欢以一种直接、干脆的方式切入现实。那种近乎白描的语言、那种简单清新的曲调、那种直逼心灵的质问,其歌曲虽然缺乏些艺术和意境,但却直指人心。

“我写这首歌的出发点是,我看了很多关于蚁族的新闻,觉得挺伤感的。加上我自己也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且身边有许多朋友也处于这种状态,他们有很多疑惑,为什么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却得不到好的回报?为什么花十几年获得的证书到头来只是一张白纸?”邵夷贝说。

邵夷贝说:“我之所以比较关注现实,这主要和我的专业有关,因为学新闻,所以一直都在关注并思考很多社会现象。所以我的创作灵感基本上都是,看了某些东西,然后它触动了我,让我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所以就很想表达出来。”

这或许只是邵夷贝喜欢创作的一个原因,还有更加深层的原因或许是这样: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承载的情绪是有一定量的,所有输入的情绪都必须有相应的输出渠道,缺乏或者丧失情绪输出渠道和能力的人是不健康的。

对于自称有沟通障碍的邵夷贝而言,她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渠道,那就是创作歌词,然后谱曲,演唱给大家听。而这种创作正好满足了部分没有情绪输出能力的听众的需求,所以,邵夷贝走红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最坏的时代,最好的邵夷贝

邵夷贝说,“我很喜欢张楚的音乐,因为它不仅描写的东西比较真实,而且表达也是比较直指人心的,不是那种很虚的表达。”

“音乐和其他任何艺术形态一样,其存在的最高价值就是改良社会。上个世纪60年代美国那批音乐人为什么受人尊敬,是因为他们始终相信摇滚的批判性,始终探索音乐的边界,并且始终保持对社会的敏锐与反思。”张铁志说。

知名乐评人王晓峰说:“现在的歌坛是这样,套用三国里的话是三分天下,一种是唱流行歌的,能上电视能挣大钱,当然,那些歌跟狗屎差不多;一种是唱伪民歌的,能上电视能找后台,当然,如果说他们唱的歌跟狗屎一样,有点侮辱狗屎;最后一种是被边缘化的歌手,这个市场和听众群不大,貌似还有些小追求和小理想,能吸引不纯粹傻逼粉丝,但还有些小追求小文艺气质的听众关注,比如像周云蓬、邵夷贝他们。抛开这些标语式的形容,邵夷贝确实接续了上世纪60年代美国民谣、80年代台湾抗议歌手的香火。”

“我喜欢老男人,像列侬、鲍勃迪伦、波诺、罗大佑和张楚他们。比如列侬,他始终坚信音乐可以维护世界和平,所以他是一个永远相信爱与和平的理想主义者。但是波诺更伟大,他不仅承继了60年代的理想主义火焰,而且相信音乐可以改变世界。这是一个任何音乐人都无法企及的高度。”邵夷贝说。

“我的人生没有设计”

生于1983年的邵夷貝,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随后被保送中国传媒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顶着北大才女和硕士光环的邵夷贝却并没有按照一般的路径成为一名朝九晚五的小白领,反而走上了文艺之路。

“我是一个比较容易知足的人,生活没做什么计划。毕业之后有朋友要我去那个公司上班嘛,然后我就去了。再后来,我之所以选择做独立音乐,也是因为喜欢,而且觉得目前比较有创作灵感,所以干脆就辞职了。”邵夷贝说。

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在寻求稳定收入的职业,挤破头想进机关国企,而邵夷贝则纵身跳到了独立音乐这块小舢板上。对此邵夷贝是这样解释的:“每个人对于成功的定义是不一样的,有的人觉得要做CEO、赚很多钱才叫做成功,但我觉得,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能把它做好,就叫做成功。”

虽然举行了首次全国巡演,但是邵夷贝依然过得很拮据,有时不得不依靠朋友的帮助才能维持下去。而现实也证明,独立音乐确实是个“冒险的工作”。2010年3月,知名独立音乐人左小祖咒在北京举行个人演唱会,貌似很成功,也吸引了众多文化艺术名人和媒体的关注,但是据相关人士透露,除去场地、服装、音响等运营成本,此次演唱会是亏本的。

“独立音乐有没有明天?”不得而知,但是邵夷贝却坚持要走下去。“每个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样,他们有他们的活法,我有我的标准。我觉得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而且能靠着它生存,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状态。”

(转载自《赢未来》)

猜你喜欢

大龄文艺创作
1942,文艺之春
大龄女也该有春天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一墙之隔》创作谈
□文艺范
创作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