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生产核心区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
2012-01-04杨建涛高建华王进学
杨建涛,高建华,王进学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2.商丘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476100;)
粮食生产核心区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以河南省商丘市为例
杨建涛1,2,高建华1,王进学2
(1.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2.商丘学院 工商管理学院,河南 商丘476100;)
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综合承载力是实施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以综合承载力研究成果为基础,从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城乡三次产业承载水平的角度,初步构建评价区域综合承载力的影响因子和模型,对商丘市2000-2009年城乡三次产业综合承载力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农村呈现超载状态,城镇虽尚可载但水平不足,城乡综合承载力与现有人口规模基本持平,区域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待提速。因此,粮食生产核心区应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不断拓展城市市区和功能新区发展空间。
粮食生产核心区;综合承载力;城镇化;商丘市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度重视区域综合承载力的研究与应用。“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提出要提高和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因此,根据区域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基础设施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考虑未来的人口分布、国土开发和城镇化格局已成为我国区域发展战略转变的重要课题。2008年以来,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与相关研究开始引起学界和政府部门的广泛关注。中共中央在2008年“一号文件”中提出,要“实施粮食战略工程,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和调出量大的粮食核心产区”;同年《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公布;2009年4月,国务院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年)》;2010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农产品主产区定为“限制开发区域”,限制开发不等于限制发展,其核心思想是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准则,推动人口、要素和产业向少数条件较好的地区集聚。国家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其立足点是应对粮食危机,维护国家长期粮食安全。由此,开展粮食生产核心区综合承载力研究,已成为区域国土空间分类开发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提高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综合承载力是统筹区域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重要价值取向。
承载力研究始于工程地质领域。[1]1921年帕克(Park)和伯吉斯(Burgess)从生态学角度首次提出“承载力”这一概念,即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某种个体能维持的最大数量。[2]随着人口膨胀、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承载力的相关研究被广泛拓展到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城市等领域,[3-8]成为一个与资源禀赋、技术手段和价值观念等密切关联,具有“相对极限内涵”特征的概念。[9]21世纪以来,以区域资源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的相关文献不断涌现。[10-16]但总体看来,一方面,国内外对综合承载力的理论研究还不够深入和系统,现有研究较多集中于对区域生态系统、城市规模与容量等的研究,甚至在核心概念如对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解读上至今仍存在不小的分歧。[17]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和综合研究的复杂性,使得综合承载力研究的评价模型与理论体系不能形成有机的统一。另一方面,对综合承载力的研究大多仍处于定性描述阶段,缺乏对综合承载力的定量与实证研究。[18]其定量研究多围绕资源环境、土地、交通等单一硬件要素进行分析,未能有效把握经济社会等软环境要素对区域综合承载力的作用和影响,且实证研究的空间尺度多定位于单体城市,过于强调其空间有限性而忽视了对整体区域(如功能区和类型区等)和开放系统的拷问,鲜见对其进行关联研究和对比研究。基于此,本文试图从产业发展的综合承载水平出发,探讨其影响因子并构建评价模型,结合典型案例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关联与对比分析。
一、研究方法与区域选择
(一)区域综合承载力模型
区域综合承载力是同人类经济社会活动相互关联的自然和人工多系统要素可承受的最大人口规模,其大小不仅取决于区域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环境的综合利用,也取决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等因素。从空间维度上看,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以区域范围内的城镇和农村为空间载体的,其区域综合承载力可分为城市综合承载力和农村综合承载力。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定位于粮食生产核心区这一主体功能地域,假定以第一产业发展表征农村综合承载力,以第二和第三产业发展表征城市综合承载力,那么根据三次产业的承载水平基本可以确定区域综合承载水平。[1]基于此,本文以影响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针对粮食生产这一主体功能下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因素,来分析影响粮食生产核心区城乡三次产业发展的约束条件,进而设计和测度农村与城市的综合承载水平。表达式如公式(1)所示:
式中,Q代表区域综合承载力水平,是考虑区域综合约束条件下的产业增加值与综合承载标准水平的比值,i=1,2,3分别代表三次产业,yi为 i产业增加值,xi是考察上一级区域的i产业人均增加值,ai和bi均为考虑i产业诸多影响因素(资源禀赋、社会环境、科技水平和市政基础等)的约束系数,分别表示为:
公式(2)中,j为不同影响因子,βi和是个影响因子的权重,Zj和是j影响因子对各产业增加值的校准值,影响因子的具体构成见表1。
为获取校准值Zij和,需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文根据极差标准化对上述正向和负向指标进行处理,进而分别获得校准值。同时,选用客观赋值法中的均方差决策法确定权重βj和,能够把握和反应各具体影响因子作为随机变量的离散程度。
表1 城乡产业发展对综合承载力影响因素表
(二)研究区域选择
河南省是国家确定的13个粮食生产核心区之一,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工程已纳入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年以来,河南省粮食产量均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以占全国6%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国10%以上的粮食,不仅解决了1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每年还调出约300亿斤的原粮及加工制品,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未来10年粮食增产300亿斤的主要任务也将落在这些粮食核心区范围内。从区域层面看,黄淮海平原(包括北部和南部地区)近15来一直贡献了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0%-70%;而且1995年以来河南省粮食单产增收幅度最大的区域也大都集中于黄淮海平原。由此,本文选择黄淮海平原豫东门户、豫鲁苏皖交界区域中心城市——商丘市2000-2009年发展水平为研究案例进行分析。近年来,商丘市开始实施粮食生产发展规划,着力抓好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120亿斤左右,相关研究数据来源为《河南省统计年鉴2001-2010》(其中单位GDP能耗指标缺少2000-2004年数据,河南省和商丘市的这一指标均以其2005年数据开始计入)。
二、结果分析
以河南省为参照系,依据以上区域综合承载力模型计算得出商丘市2009年综合承载水平,结果如下表2所示。
表2 商丘市2009年综合承载力与实际总人口对比
(一)农村呈现超载状态,城镇可载但水平不足
由表2,从城镇和农村基于三次产业的承载能力来看,在农村,2009年商丘市基于第一产业发展的农村综合承载人口为510.8万,但年末总人口仍高达555万,农村发展呈现超载状态,且超载比例高达8.7%。尽管这一计算结果忽视了村域内的非农产业发展,但考虑到目前传统平原农区和粮食产区整体发展水平的不足,这一数字基本可以反映出商丘市农村区域实际人口超出了该地区的综合承载能力。在城镇,2009年商丘市基于非农产业发展的城镇综合承载人口为318.0万,相对2009年底城镇总人口还有约40万人口的承载空间,然而,这一可载空间仍不足以完全承担来自商丘市域44.2万的农村超载人口。更重要的是,作为非农产业发展核心载体的中心城区或商丘市区,其发展相对不足,城镇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承载能力均不及农业承载水平的1/3,整体非农产业发展的承载水平仅相当于农村综合承载力的62.2%,且第二产业的承载能力还低于第三产业承载能力。这与商丘市2006年以来提出的“工业立市”的战略目标是不协调的。
(二)城乡综合承载力与现有人口规模基本持平,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发展有待提速
经过计算,商丘市2009年城乡综合承载力略低于现有人口规模,仅存在4.2万人口的超载空间,呈现勉强超载局面。这一结论不但不足以让我们欣慰,而且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其中可能的原因。回顾商丘市近年来的城镇化发展历程(由于2004年前后城镇化水平统计方式的不同,在此我们只分析商丘市2004年以来城镇化水平的演变,见表3)可以发现:(1)2004-2009年的5年间,城镇化率提高了9.7个百分点,较全省8.8%的提高了速度高出近1个百分点,但总体城镇化率仍比全省平均水平低4.3个百分点,比同年全国平均城镇化率低幅高达13.3个百分点;(2)包括人口自然增长在内,5年间城镇人口增加85万人,农村人口减少66万人,但人口增减的年度规模从(20,-17)、(18,-14)、(17,-14)变化到(13,-9)和(17,-12)也有降低或收窄之趋势;(3)5年间,商丘市建成区面积仅增加了4km2,而同期全省建成区面积为1913km2,大幅提升了491km2,折合18个省管市平均建成区面积106km2,平均增加27.3km2,这些数字均遥遥超出商丘市2004年以来城市建成区拓展的空间范围。应该说,市域行政区划的这种局面侵害了区域经济社会的未来发展空间,不利于城镇综合城镇能力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
表3 商丘市与河南省2004-2009城镇化发展水平
三、对策与建议
相对于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心城市市域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城乡综合承载能力均需要有所提升,但应有所偏重。粮食生产核心区是以提供粮食(农)产品为主体功能的国家层面限制开发区域,在国土开发中应限制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和建设,加大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着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新型服务业,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拓展商丘市区发展空间,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可以预见,商丘市2009年综合承载力的这种勉强超载局面会在“十二五”阶段或未来更长时间内有较大改观甚至根本扭转。
(一)加大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着力发展现代农业
加大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和扶持力度,首先应采取严格保护耕地,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测土配方施肥工程以及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和商品粮生产基地等措施,稳定粮食生产,提高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其次,原则上应不再鼓励村域内乡镇企业的大力发展,但要着力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中介组织,提高区域内部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水平,积极探索涉农企业的良性互动发展机制。
(二)积极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区域内(即离土不离乡)和区域外(即离土又离乡)的就业转移,紧紧抓住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依托劳动力、土地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基于区域自生能力和比较优势的二、三关联产业。第三产业更能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对推动城市化进程意义重大,同时还能推动产业结构向着现代型方向发展,应制定并逐步完善扶持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在税收、利润分配和劳动管理等方面给予更优惠照顾,大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力。
(三)不断拓展城市市区和功能新区发展空间,加快城镇化进程
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积极申请城市扩容,深入拓展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心城区和各种功能新区的发展空间,引导企业向市中心区、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各种功能新区转移。以中心城区和功能新区为重点推进城市建设和非农产业发展,走产城一体、产城融合、产城集群的发展道路,实现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相互依托、相互促进,以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人口集中,为城市化提供基础支持,同时以城市服务功能的完善为产业集群发展、人口集中创造条件。
[1]吴德礼,张宗益,李惠彬.区域综合承载力与产业评价计量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PARK R F,BURGESS E W.An introduction to the science of sociolog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21.
[3]杨晓鹏,张志良.青海省土地资源人口承载量系统动力学研究[J].地理科学,1993,13(1):69-77.
[4]ALLAN W.Studies in African land usage in northern Rhodesia:Rhodes living stone papers and №15[M].Cape Tow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9.
[5]徐强.区域矿产资源承载能力分析几个问题的探讨[J].自然资源学报,1996,11(2):135-144.
[6]唐剑武,郭怀成,叶文虎.环境承载力及其在环境规划中的初步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1):6-9.
[7]王宁,刘平,黄锡欢.生态承载力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4,20(6):278-281.
[8]乔建平,王华昌.城市规模问题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1997,(4):48-49.
[9]KENNETH A, et al. Economic Growth, Carrying Capacity, and the Environment[J]. Ecological Economics,1995,(15):91-95.
[10]Oh K, et al.An integrated frame work for the assessment of urban carrying capacity[J].Korea Plan Assoc,2002,37(5):7-26.
[11]高红丽,涂建军,杨乐.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以成渝经济区为例[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148-152.
[12]李王鸣,潘蓉,祁巍锋.基于良好环境理念下的城市人口容量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3(1):38-41.
[13]吴文恒,牛叔文,何效祖,等.西部河谷型城市人口容量研究——以天水市为例[J].经济地理,2006,(4):615-618.
[14]李东序,赵富强.城市综合承载力结构模型与耦合机制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8,12(6):37-41.
[15]龙志和,任通先,李敏,等.广州市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5):204-207.
[16]李秀霞,刘春艳.基于综合承载力的区域适度人口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5):6-10.
[17]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专家论“城市综合承载力”[EB/OL].(2006-08-30)[2011-10-18].http://www.upr.cn/news/hotnews_8198.html.
[18]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理科学进展,2001,16(4):549-556.
Study on the Assess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 in Core Grain-production Districts——Taking Shangqiu City,Henan Province as an Example
YANG Jian-tao1,2,GAO Jian-hua1,WANG Jin-xue2
(1.Key Research Institute of Yellow River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enan University,Kaifeng,475001,China;2.School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Shangqiu University,Shangqiu 476100,China)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Carrying Capacity(CCC)in Core Grain-production Districts(CGD)is an important goal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Principal Functional Region strateg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GD.Based on the researching progress analysis of CCC,this paper initially constructs CCC impact index and the CCC assessment model from the point of urban-rural industrial carrying capacity,and takes Shangqiu City as an example to empirically research its industrial carrying capacity in 2000-2009.Studies show that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CCC is overloading,the urban CCC is strong but can hold on less,the overall level of urban-rural CCC is as flat as the existing population size.Then it points that regional urbanization and urbanrural coordinating development is to be accelerated.Therefore,to improve CCC,steps should be taken in CGD to pay close attention to modern agriculture,to enhance urban CCC vigorously,and to extend the development space of urban district and new functional districts.
CCC;CGD;Urbanization;Shangqiu City
F290
A
1672-3910(2012)02-0024-05
2011-11-17
河南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2008BJJ007);2011商丘市哲学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商丘市“农民”转“市民”问题研究)
杨建涛(1983-),男,河南民权人,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区域与城乡发展;高建华(1964-),男,河南临颍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从事经济地理、区域经济研究;王进学(1938-),男,河南商丘人,教授,从事区域经济与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