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壮医药思想内核与理论框架思考

2012-01-04洪宗国

关键词:壮医内核壮族

洪宗国

(中南民族大学 药学院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民族医药三级实验室,武汉430074)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于以广西为中心的中国南方,是百越民族的一支[1].壮族先民在生存繁衍过程中建立了自己民族的医药体系,近几十年来相关学者[2]在挖掘、整理散落民间的壮医药经验基础上,开始系统地总结壮医的理、法、方、药,出版了大量的壮医药著作[3-6],构建起一个比较完整的壮医药学术系统.民族医药的理论形态及其完善程度与该民族的历史、宗教、政治、文化、生存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动植物资源相关,也与民族间的交流与科学进步相关.但面对比较完善的现代医药体系与相对完善的中医药体系,一个独立的民族医药系统需要具有独特的哲学内核,面对独特的疾病谱,应用独特的动植物资源[7].本文拟在回顾壮医药理论发展历程与思想嬗变基础上,描述壮医药思想的基本形态,阐释壮医药理论的基本构架及其特色,讨论壮医药发展的方向.

1 壮医药发展历程与思想嬗变

医药的发展伴随着人类生存的整个过程,不同民族的医药都为本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贡献.壮族作为地处岭南的古代百越民族的后裔,其民族历史与民族医药发展史大约经历了5个时期.

1.1 先秦的萌芽

从远古的慢慢长夜到秦始皇扫平六合,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百越民族在中国大陆的东南沿海,岭南山区延续到东南亚丛林的广大地区繁衍生存,他们的一支就是当代壮族的先民.为了对抗疾病与其它生存威胁,先民们开始发展自己的原始医药.桂林甑皮岩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骨针,武鸣马头西周古墓出土的青铜针,显示出壮族先民的医药成就.《黄帝内经·素问》中《异法方宜论》有“故九针者,亦从南方来”[8].南方应该包括地处岭南的壮族地区.

1.2 秦汉与汉族医药的融合

秦始皇统一六国,进军岭南,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百越地区被纳入大一统的秦汉帝国.《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均成书于汉代,奠定了中医药理论的基础.百越地区作为帝国的一部分,其医药经验很自然地纳入中医药系统之中.如《黄帝内经·素问》有“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盛处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其民嗜酸而食驸.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医药的整体观、阴阳五行辩证方法,气血津液、脏腑经络生理观等对后来独立发展的壮医药均产生了影响.

1.3 汉后有限继承与特殊关注

三国鼎立,岭南分属吴国荆、交二州.两晋到南北朝时期,桂东北局部设吏奉贡.到隋唐中原与岭南百越交流频繁,岭南东部逐渐汉化,不服王化者向西迁徙,与西部原住民一起开始形成壮族的雏形.为了应对疾病,保证民族的生存,开始发展自己的医药.由于此时汉族地区的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系统相对完善,壮医融合了中医的思想内核如三气同步的整体观与气机理论,阴阳为本的思想方法,脏腑气血骨肉等生理学说,并对壮族地区常见的毒、虚病因及调气、解毒、补虚治疗方法进行了创造性的总结运用,将中医理论为我所用,有所取舍.如壮医讲整体,但对体现人体内部相互联系的经络学说较少涉及,虽然有调气治法,但无三焦无经络通道,只依赖三道两路,较中医略显粗浅;壮医治病也讲阴阳传变而辩证,但更多的是辩病,根据具体的病症施药,病求专方,故中医的五行生克等精细复杂的诊治方法用得不多.

1.4 漫长的独立发展与频繁交流

唐宋以后,壮族开始作为一个民族与中国各民族一起发展,壮医药也开始了独立发展的过程.壮族地处岭南西部,气候炎热,雨量充沛,动植物资源丰富,瘴、痧、蛊、毒流行, 蛇、虫、蝗、蚁充斥,各类中毒引起的疾病频繁发生,壮医在实践中建立起以防毒解毒为特色的“毒病论”.壮医认为人体抵抗疾病能力强弱,是导致疾患的关键.各类虚证使其它病因乘虚而入,壮医在治疗此类疾病基础上总结出以补虚为特色的“虚病论”.并提出了毒虚致百病的思想.壮族地区山道崎岖,交通闭塞,人行不便,联系到人体气血津液壅塞导致的疾病,发展出以三道两路通塞与调气为特色的“塞病论”.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过程中跌打损伤普遍,壮医又发展出以疗伤为特色的“伤病论”.壮医以此为特色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此时的交流体现在壮医自觉地将中医的哲学内核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但有所取舍,而壮医的临床经验则不断为中医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1.5 有组织地挖掘、整理与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后,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壮医药的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与支持.多次组织医务工作者对散落民间的壮医经验进行挖掘、整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总结,发表了大量壮医药理论与临床的学术论文,出版了大量的壮医药的著作.如《中国壮医学》、《中国壮药学》、《中国壮药志》等.建立了专门的壮医药学院,壮医药研究所,并在各级市县建立壮医院,形成壮医药理论研究与临床医疗的医药系统.但是一个独立的民族医药系统,需要独特的思想内核,独特的疾病谱,独特的药物资源.如何将基本来自中医的思想内核与壮医独具特色的疾病谱与药物资源结合起来,将壮医药的理、法、方、药从逻辑上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壮医药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的成熟度,需要做许多工作.

2 壮医药思想内核的基本形态

2.1 天地人三气同步

天地人三气同步学说认为:(1)人禀天地之气而生,为万物之灵.(2)人的生长壮老死生命周期,受天地之气涵养和制约,人气与天地气息息相通.(3)天地之气为人体造就了生存和健康的一定“常度”,但天地之气又是在不断地变化.日夜小变化,四季大变化,是为正常变化;而地震、火山、台风、洪水、陨石雨等则是异常变化,是为灾变.对于天地气的这些变化,人如能主动适应,就可维持生存和健康的“常度”;如不能适应,就会受到伤害并导致疾病的发生.(4)人体也是一个小天地,可分为三部:上部天,包括外延;下部地,包括内景;中部其象人.人体内三部之气也是同步运行,制约化生,才能生生不息.形体与功能相一致,大体天气主降,地气主升,人气主和.升降适宜,中和涵养,则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自安,并能适应大宇宙的变化.(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形成了人体的适应与防卫能力,从而达到天地人三气同步的健康境界.

三气同步学说与中医整体观、气机概念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联系、能够自我调节和自我适应的有机整体,人体由若干脏腑、形体和官窍组成,它们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结构和功能,这些结构和功能又都是整个生命体正常活动的组成部分,是彼此关联、制约和相互为用的.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自然与社会环境有自身的变化规律,人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顺之则健,逆之则病.中医的气有先天的元气、后天的宗气、水谷的营气、防护的卫气等.人秉先天之气而生,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共同组成人体,产生特定结构与功能.气机在于升降沉浮,上焦之气主降,下焦之气主升,中焦之气主和.但壮医的气机理论没有三焦气海与经络通道支撑,说理不细致.

2.2 阴阳为本

壮族聚居于亚热带,气温虽高,四季分明.日月穿梭,昼夜更替,寒暑消长,冬去春来,先民很早就有阴阳的概念,民间“笃信阴阳”.壮医将阴阳为本作为解释大自然和人体生理病理之间种种复杂关系的思想方法与辨证的总纲.认为大自然的各种变化,都是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平衡、阴阳转化的反映和结果.上述阴阳为本与中医的阴阳学说完全相同,不过壮医阴盛阳盛的说法较为特殊,其形成可能是与壮族地区气温既偏高同时雨量也充沛的自然现象以及某些痧症的特殊症状表现有关.

壮医有时也引进中医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但大抵停留在事物属性上,很少涉及到五行生克传变之类.壮医治病既辩证也辨病,以辨病为主,辩证为辅[9].他们将有毒、虚、伤、塞诸因引起的疾病分门别类,确定了众多的病症,病求专方,针对每种病症开发出对症的药物与治疗方法.这样只需用公母药对疾病的阴阳转归进行辅助的治疗,而不需要五行生克传变这些复杂多变的辨证论治,由此形成了壮医自身的特色.

2.3 壮医的生理观

壮医认为内脏气血骨肉,构成人体的主要物质基础.位于颅内和胸腔、腹腔内相对独立的实体器官都称之为脏腑,它们各有自己的功能,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没有“脏”和“腑”的区分观念,没有阴阳表里之分,没有五行配五脏的概念,也就没有生克传变模式.当内脏实体受损伤或由于其他原因引起功能失调时,就会引起疾病.壮医对脏腑的认识较中医模糊,排除了阴阳五行对脏腑的定位,更接近于现代医学对脏腑器官的认识.

壮医将呼吸道、消化道、尿道分别称之为气道、谷道与水道,将血液循环系统与神经系统分称龙路与火路,统称三道两路.这种将通道看成器官的认识是壮医的特色,中医与之对应的广义经络也是物质、能量、信息的传谕通道,狭义经络是能量的快速传谕通道,两者互有优劣.壮医认为骨肉也是人体的器官,构成人体的框架和形态,保护体内脏器不受外部伤害.骨肉还是人体的运动器官,人体内的谷道水道气道以及龙路火路,都往返运行于骨肉之中.骨肉损伤,可导致上述通道受阻而引发其他的疾病.

壮医对气极为重视.气为阳,血为阴.气是动力,是功能,是人体生命活动力的表现.气虽然肉眼看不见,但可以感觉得到:活人气息,一呼一吸,进出的都是气.人体生命以气为原,以气为要,以气为用,有了疾病则以气为治.血液是营养全身骨肉脏腑、四肢百骸的物质,得天地之气而化生,赖天地之气以运行.血液的颜色、质量和数量有一定的常度,血液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许多生理和病理变化.刺血、放血、补血是壮医治疗多种疾病的常用方法.查验血液颜色变化及粘稠度变化,是一些老壮医对疾病预后的重要依据.壮医对气血的认识接近于中医.

2.4 壮医的病理观

壮医针对本民族常见的“毒”、“虚”、“伤”、“塞”诸病,研究了病因,建立起“毒虚致百病”学说与三道两路理论.壮族地区位于亚热带,山林茂盛,气候湿热,导致岭南多毒物,如动植物腐败产生瘴毒,野生有毒的动植物如毒草、毒树、毒虫、毒蛇以及毒水、毒矿等.壮族先民对毒有着特别直接和深刻的感受,并总结了丰富多彩的解救治疗方法.壮医认识和使用的毒药和解毒药在百种以上.邪毒、毒物进人人体后,是否发病,取决于人体对毒的抵抗力和自身解毒功能的强弱,亦即取决于人体内正气的强弱.中毒后邪毒阻滞通道或损耗正气至虚极衰竭,都会导致死亡.

壮医认为,三道壅塞,两路不畅是很多疾病产生的病因.治疗方法是开启三道,畅通两路.壮医调气也依赖三道两路,认为三道畅通,调节有度,人体之气就能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协调平衡,即健康状态.三道阻塞或调节失度,则三气不能同步而疾病丛生.两路虽然是内部封闭的通路,其龙路是血液的通道,血为气之母,在调气中也发挥重要作用.

壮医与中医相伴而生,曾有过漫长的共同发展时期,后来的独立发展主要为了针对壮族地区常见的疾病寻求解救方法.在此过程中,壮医对中医的哲学内核采取按需采纳的方式,只求效果,拒绝繁琐解释,虽然有利于推广,毕竟不利于理论完善.如整体观与气机理论基本相同,但经络少用.在火攻疗法、药线点灸、筋经疗法、针刺艾灸疗法等都讲穴位,但不讲得气,显得欲拒还迎.壮医只讲阴阳传变,少讲五行生克,但在一些场合如药物属性上也讲五行,但基本没有五行辩证,同样出于去繁就简的考虑,而不是另取炉灶.结果使辩证施治只停留在阴阳传变层次上.由此看出,壮医的思想内核与中医基本相同,可以全盘继承中医思想,无需另外设计一套哲学思想与方法论.壮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利用特殊的动植物资源治疗特殊的疾病谱上.

3 壮医药理论框架与特色

3.1 壮医治疗原则

在对各种治疗方法进行凝练的基础上,壮医发展出调气、解毒、补虚三大疗法.调气目的是调节气机,壮医通过各种具体的治疗方法,激发、调节、通畅人体之气,使之与天地之气保持同步.气机不畅在临床上表现为疼痛与一些功能障碍,一般通过针灸、刺血、拔罐或药物调气即可恢复正常.毒病临床表现为红肿痛热、溃烂、肿瘤、疮疖、黄疸、血液病等急性炎症,导致器官组织器质性病变与功能改变.壮医解毒主要通过药物的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有些毒在人体内可以化解,有些则需通过“三道”来清除.虚症临床多见于慢性病,老年病或邪毒祛除之后的恢复期,治疗以补虚为首务.壮医重视食疗和动物药,认为人为灵物,同气相求,以血肉有情之动物药来补虚最为有效.

《中国壮药学》是近年出版的壮药巨著,书内收载壮药510种.按解毒、补虚、调气、通三道、通两路、止血、止痛、收涩、外用、伤科、打虫及治巧坞病、妇科病、儿科病、五官科病用药编列.考虑三道两路以通为用,以塞为害,可统称为通塞药.调气药主要是调节、通畅人体之气,也有激发功能.中医通过经络学说解释气机,狭义经络是气(能量)的传输通道[10],经络不通则气机不畅.壮医不谈经络,但其针灸、刺血、拔火罐仍然以通经络为法,故调节与通畅的调气药可以归于通塞药一类,而补充与激发气的药物则可归于补虚药中的补气药.收涩是通塞的反向用药,属于塞药,故也归于通塞一类.壮医疗伤经验丰富,其壮药中的止血、止痛、外用、伤科用药均属于疗伤药.打虫药可以归于疗伤,也可以归于解毒,还可以归于杂病.其它杂病还有巧坞、妇科、儿科、五官科用药.见表1.

表1 中国壮药学记载的壮药分类及药物品种

壮医思想方法与中医相近,其特色在于利用本民族特有的动植物资源治疗本民族特有的疾病谱.从表1可明显看出,解毒、通塞、疗伤、补虚用药构成了壮药主体,它们针对的疾病谱也集中于毒、塞、伤、虚四类.有必要也有可能构建毒病论、塞病论、伤病论、虚病论作为壮医理论的框架.

3.2 壮医论病

3.2.1 毒病论

辩毒是解毒的前提.壮医的“毒”是一切致病因素的总称,分痰、淤等内毒和风、寒、湿、热等外毒,还有蛇、虫、药、箭、食物毒素等外来毒物以及痧、瘴、蛊等环境微生物引起的气质性病变的毒害.壮医将不同的中毒症状分门别类,痧病就有上百种.如热痧、寒痧、蚂蟥痧、红毛痧、标蛇痧等.

壮医防毒主要采取隔离辟秽法、药佩法.排毒的方法有刮疗法、针挑法、刺血法、药物熏蒸法、熏洗法以及足浴法等.内服壮药是解毒的主要方法,壮医将壮药按病症分类,其解毒药分成解痧毒药、解瘴毒药、解风毒药、解湿毒药、解热毒药、解寒毒药和其他解毒药,病求专方,多有奇效.壮医还强调增强人体的正气抵抗毒邪,通过补虚来抗毒.

3.2.2 虚病论

壮医认为,疾病是人体防卫功能不能抵御内外病因之毒的结果,毒虚致百病.要保持健康补虚是关键.壮医借助中医气血阴阳的概念,将虚证分成气虚、血虚、阴虚、阳虚等症状,将壮药中的补虚药分成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由于壮族地区历史上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民普遍营养不良,虚证较多.补虚可充实气血,燮理阴阳,增进人体健康.补虚还通过提高人体正气与抗御病邪的能力,治疗各种疾病.

壮医补虚,除使用参、芪等补养之品外,多配用血肉有情之品.虫类药祛风止痛镇惊;鱼鳞之品化淤通络,软坚散结;介甲之类属滋阴潜阳,安神定魄;飞禽走兽滋养气血,燮理阴阳等.血肉有情之品气血双补,且多为美味食物,虚人常服自然有益,盛者宜少食,更不可过量,过量或腐臭则成毒为害.善用血肉有情之品以补虚,是壮医治疗用药的特点.

3.2.3 伤病论

壮族地区山道崎岖,人们劳作辛苦,跌打损伤多见,壮医对疗伤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壮医接骨原则:整复、固定、敷药、功能锻炼、预防合并症.整复前,询患者如何受伤,有无骨折、脱臼.若有骨折,先以消炎药水外洗患处,再行正骨术.先以金银花、闹洋花、小榕树煎水外洗或以天南星、雷公藤捣烂加童尿外擦,达到局部麻醉后,再行整复固定,并外敷草药.肿消后,改用接筋续骨、补益肝肾药内服以加强疗效,同时可结合病情进行功能锻炼.壮药中有大量的止痛药、止血药、活血化瘀药、收敛药、外伤药等,可用于疗伤的不同阶段.

3.2.4 塞病论

壮医将气机不畅、三道不通、两路壅塞之病症归于塞病.三道有气道、谷道、水道,三道上的病变复杂,但以塞为害,以通为用.两路中龙路为血液通道,是物质传谕通道,火路为神经,是信息传谕通道,其生理病理多样,但壮医一通了之.壮医不讲经络,将能量快速传谕通道的功能赋予“三气同步”与三道两路,故调气也以通为要.

壮医调气通塞,外有火针、皮针、神针、陶针、药线点灸、灯花灸、热煨、滚蛋、刮痧、火罐、推拿等疗法.壮医针灸,虽讲腧穴,不按经络,不讲得气.多沿火路施术,调整气机,按龙路推拿,活血化瘀.内服有调气机药、通三道药、通两路药.调气通塞药分类细致,专病专用,多有奇效.

4 壮医药的发展前景

壮医药针对壮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产生的疾病谱,采用特殊的动植物资源入药,尽管部分借用中医哲学内核作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已经具备独立的民族医药的基本构件.壮医药的前景取决于3个矛盾的解决.

4.1 整体性的思想内核与解决局部病变的医药理论的矛盾

壮医借用中医的哲学内核,将整体观、气机学说、阴阳学说作为自己的思想基础.另以病因立论,将解决壮族地区常见的多发病作为理论的基本架构.后者多使用对抗的阴阳辩证,多强调病求专方,因而不需要更精细的五行辩证,也不需要复杂玄妙的经络,故壮医对中医思想内核的借用是有选择的,去繁就简的.但如何将解决局部病变的壮医治疗方法与强调整体调整的中医基本理论结合起来,需要解决两者的相容性问题.

4.2 去繁就简的实用方法与理论升级的矛盾

为了建立自己的思想内核,壮医借用了中医的哲学思想,但在壮医关注的解毒、补虚、疗伤、通塞中更多地使用了解决局部病变的对抗性疗法,因而对中医中复杂的五行与经络弃而不用.使壮医成为一种操作较为简略的思维与实践系统.壮医药的理论升级对完善自洽的思想内核有更高的要求,是将精细的五行学说与经络学说进一步武装壮医,使之成为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毒、虚、伤、塞诸病独具特色的民族医药学,还是彻底弃用中医哲学内核,按毒、虚、伤、塞四大病论的需要重新构建合身的思想内核,这种升级将向什么方向努力?

4.3 民族特色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的矛盾

民族医药属于传统医药,多以整体观、阴阳辩证立论.而现代科学则以分析与实证为特色.如何在保证医药理论的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引进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需要斟酌.由于壮医药辨病多于辩证,病求专方,更适宜于治疗局部生理病变,与西医较为接近,按现代医药学的思维模式对壮医进行改造也是一项可行的选择,但结果可能是失去壮医的民族特色.

如果在思想层面保持整体观与辩证思维,操作层面引进现代科学的分析实证,结果将是香蕉的黄皮白芯.

[1]何光岳.百越源流史[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89:2.

[2]黄汉儒.壮医理论体系概述[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2(6):3.

[3]黄汉儒.中国壮医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1.

[4]梁启成,钟 鸣.中国壮药学[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5]朱 华.中国壮药志[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3.

[6]庞宇舟,林 辰.壮医药学概论[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

[7]诸国本.中国民族医药散论[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17.

[8]孔 立 .中医八大经典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16.

[9]林 辰.略论壮医的证治特点及其研究思路[M].广西中医药,2000,5:47-49.

[10]洪宗国.气、经络与宏观生命科学[J].中医药学刊,2002,20(4):412-414.

猜你喜欢

壮医内核壮族
多内核操作系统综述①
基于培养壮医临床思维的壮医五诊实训教学改革探讨
壮族嘹歌文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强化『高新』内核 打造农业『硅谷』
活化非遗文化 承启设计内核
壮医六方藤方对慢性盆腔炎模型大鼠血清白介素-6、TLR样受体4表达的影响
微软发布新Edge浏览器预览版下载换装Chrome内核
壮族山歌
比照中医,求同存异
——略论壮医翻译现状及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