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溃疡性结肠炎38例分析
2012-01-03陕西省交通医院放射科西安710068刘茂林
陕西省交通医院放射科(西安710068) 刘茂林 苗 林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主要累及结肠粘膜及粘膜下层,与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并称为炎症性肠病(Inflam matory bowel diseases,IBD)。国内本病X线诊断尤其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报道较少[1],现分析其临床表现、病变的分布、大体表现、组织学特征等,总结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表现,探讨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要点,明确首选检查方法选择,以提高诊断准确性。
资料与方法
1 一般资料 回顾我院2001年至2012年间,依据我国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会制订的诊断标准[2],经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38例。男15例,女23例,男女之比1:1.53。年龄13~73岁,平均(48.5±15.3岁)。10~19岁2例(5.26%),20~29岁3例(7.89%),30~39岁4例(10.53%),40~49岁8例(21.05%),50~59岁12例(31.58%),60~69岁7例(18.42%),70岁以上2例(5.26%),以40~69岁为高发年龄,发生27例(71.05%),其中50~59岁发生最多。男、女发生年龄无显著差异(P>0.5)。
2 方 法 造影术前准备:前一天口服泻药泄空肠道内粪渣,检查当天,禁饮食、水。造影剂:采用青岛产硫酸钡Ⅱ型500g配制混悬剂300~350ml。检查前30min肌注654-2 10ml(有禁忌证者免除)。患者侧卧于造影床,经肛管灌入稀钡及适量气体,变换体位使气钡充盈结肠各段,充分展示,分别摄取气钡对比影像,至回盲瓣结构清晰显示。
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记录38例结肠炎患者一般情况,对其临床分型、分期、主要症状、体征及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发现的病变部位、X线表现特点、手术病理结果等进行分析。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
结 果
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X线表现 由于病变累及粘膜及粘膜下层的不同程度和阶段,可有不同的X线表现[3]。病变发生在粘膜下层最多见,占65.79%。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X线表现,见附表。
附表 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X线表现
讨 论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明确,一般认为主要和免疫、坏境、遗传、感染等有关[4,5]。本组病例显示高发年龄为50~59岁,女性稍多于男性。临床症状以腹痛、腹泻、粘液血便为主,部分伴有低热、消瘦及便秘。本组溃疡性结肠炎以左半结肠发病为主(55.26%),病变多发病于直肠、乙状结肠,并可累及结肠各段,病变呈连续分布特点。病程由1周~15年,1~3月病程最常见(12例,31.58%)。有人认为以初发型和慢性复发型多见[6]。X线表现由早期的粘膜改变,粘膜下层受侵(小钡斑或小毛刺状改变,即“靶症”),到穿过粘膜下形成溃疡(“双边征”、“揿扣征”),溃疡急性发作特殊表现假性息肉形成(直径小于1cm的充盈缺损,表现为环状钡影,其中可见多形态小钡瘢,宽基底,有的可见细长蒂,有的可见融合),以及反复发作造成肠壁的变形、增厚、僵硬(“铅管征”),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均可良好显示病变的不同情况。造影剂的剂型、浓度、量的多少是清晰显示病变关键。由于病变的肠段分布范围广泛,结肠皱襞影响,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较结肠镜检查观察更加全面,患者痛苦小,更易接受,亦可指导结肠镜检查具体范围和观察重点。
本病主要进行鉴别诊断的为克罗恩病(CD)[7],克罗恩病病变好发回盲部,裂隙状溃疡及卵石征多见,常累及浆膜层,可形成瘘管。其次要和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进行鉴别,家族性遗传性息肉病没有肠壁和结肠袋的变形、僵硬等改变。以上病变过程复杂时,作出正确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
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是目前最佳的X线检查方法[3],安全性好,方便易行,可良好显示结肠不同部位、不同阶段的溃疡性结肠炎大小范围,大体形态和细节特征,可达到本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目地,并且较结肠镜观察更具全程性、病人痛苦要小,易接受;较多层螺旋CT的仿真内窥镜(CTVC),显示更直观、全面,诊断准确,其费用低廉。因此结肠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可作为对该病检查、复诊观察、鉴别诊断检查方法之一。
[1] 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诊断指南[J].临床消化病杂志,2007,19(1):4-6.
[2]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对炎症性肠病诊断治疗规范的建议[J].中华消化杂志,2001,21:236–239.
[3] 文志辉,钟婉乔,郑一君.结肠双对比造影对87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分析[J].广州医药,2004,35(3):47-48.
[4] 王玉芳,魏 兵,欧阳钦.527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与病理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3,(4):195-197.
[5] 郑家驹.我国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5,25(10):637-638.
[6] 邵 景,蒲利华.奥沙拉嗪与柳氮磺胺吡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9例对比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09,38(9):1223-1224.
[7] 武剑莉.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的影像诊断与鉴别[J].中外医疗影像与检验,2011,(9):176-177.